王 紅鄭州日報時政新聞部,河南鄭州 450006
新聞記者要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觀眾的新思考
王紅
鄭州日報時政新聞部,河南鄭州450006
新聞記者是“社會瞭望者”,為傳遞信息、溝通社會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新聞媒介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導輿論,通過對民意的疏通和引導傳遞社會正能量,保證社會的穩步前進。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擁有話語權,社會輿情、網絡輿情都呈現出復雜的狀態。在這樣參差不齊、泥沙俱下的輿論環境下,“鐵肩擔道義”的新聞記者更有職責以正確的輿論引導觀眾的新思考,化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和諧。文章立足于記者的新聞實踐,對記者的輿論引導方面的作用和職責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新聞記者;輿論引導;觀眾;新思考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信息需求不斷膨脹,新聞傳媒業對于社會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之中,社會公共輿論作為人們觀點表達的體現,在國家運行當中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一個健康的輿論環境能夠有效支持社會的穩定狀態。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的生產和傳播權利都不斷下沉和泛化,受眾的傳播潛能得到解放的同時,過于開放的話語權對社會主流輿論造成沖擊,各種雜音、噪音一定程度上稀釋了主流思想輿論的權威力和影響力。因此,作為傳遞信息、引導輿論的記者來說,應積極地擔負起職責,將輿論引向正確的方向。本文從新聞記者和公共輿論的概念出發,探討新聞記者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充分發揮記者的職能,從而保證社會的穩步前進。
1.1新聞記者
新聞記者,即人們口中的記者,指的是在新聞傳媒機構中的工作人員,其主要職責是通過對信息的采集、編寫、整理、播發等工作,向社會傳遞信息、起到溝通社會的作用[1]。新聞媒介和社會媒介平臺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傳遞信息和輿論的中介,通過溝通各個組織體從而將失焦的社會融合成整體的狀態。因而在整個社會的運行中,新聞媒介的功能不容小覷。作為具體執行的記者個人來說,正如普利策所說的“社會瞭望者”的角色,這個角色依賴于真實社會的描述和呈現,以及正確輿論的引導和協調。記者的職責是神圣的,他們必須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披露事件的真相,滿足人們的知情權,并且以客觀真實、中立的態度維護新聞的權威力、公信力。
1.2公共輿論
“公共輿論”一詞最早由哈貝馬斯提出,他認為公共輿論、公眾媒介和公共場所是公共領域的三大要素。通俗來說,公共輿論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人們對特定的事件發表的近乎一致的看法。公共輿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的利益訴求,是民意的體現,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低門檻的傳播平臺及時輸出自身的需求。公共輿論的集中能夠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從而對政府政策的實施、社會的運行產生影響。國家對公共輿論的重視,是民主精神、民主法制建設不斷進步的表現。傳統媒體作為我黨的“發聲器”、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從本質上來說是輿論工具,通過強大的議程設置能力設置輿論、通過傳播平臺引導輿論等等,傳統媒體與公共輿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2.1輿論表達格局多元化,輿論場域沖突增加
有學者認為,當前的輿論環境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以傳統主流媒體為代表,以宣傳黨和政府政策為使命的“官方輿論場”,另一個是以口口相傳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兩個輿論場的分離將導致社會矛盾的加深,兩個輿論場的交叉甚至融合能夠有效傳播社會正能量,利于社會的穩定。
隨著自媒體時代到來,信息碎片化傳播成為常態,人們的觀點博弈更加自由,這些手握傳播權的受眾一方面推動了民意的傳播,另一方面制造了更為廣闊的話題空間和尺度,同時夾雜著情緒的病毒式感染,形成非理性、情緒化現象。這些雜音、噪音無疑是對主流價值觀的消解,導致輿論場域的沖突增加,輿論表達格局更加多元和復雜。
2.2輿論引導更加不可控
在觀點博弈自由的時代,主流媒體的話語權、話語中心位置消解,自媒體和微傳播占據一席之地。而傳統主流媒體原本的音量高、場面大、命意直露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這種輿論引導方式已經不能再奏效。而新興媒體中的輿論泥沙俱下,既有反映時代呼聲、正確反映社會問題的合理建議和訴求,也有偏激情緒的疊加和不懷好意的造謠和煽動,因而整個輿論場呈現各種形態,輿論引導更加不可控。
3.1客觀真實地傳遞信息,引導社會正能量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的靈魂。新聞的真實是受眾知情權的體現,也是保證新聞媒體公信力、權威性的關鍵。記者在新聞報道中,要秉持新聞專業主義原則,堅守新聞的真實性,以客觀世界的準確反映為報道原則。同時在新聞報道中,記者要保持中立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原則,不夾雜自己的主觀色彩和情緒,也不被自身的報道定勢、傾向所左右,收集多方信源、多方求證,嚴格要求新聞作品的客觀準確。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快新聞”已成為公眾的普遍訴求,而一些媒體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不顧新聞的真實性而片面追求新聞傳播的迅速及時。甚至為了獲取“眼球經濟”而制作虛假信息和進行煽情化描述,如最近在“山東疫苗事件”的傳播過程之中,部分媒體就夸大事實真相,成為“輿論躁動者”“恐慌販賣者”,渲染情緒、販賣恐慌,無所不用其極。這種做法不僅傷害記者的職業道德和專業主義精神,媒體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對于公眾更是嚴重的傷害。
3.2及時引導社會輿論發展方向
在輿論發展過程中,社會輿論的方向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輿論偏離了主流輿論的方向,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將會對社會發展和國家的穩定造成很嚴重的影響。國家必須采取很嚴格的措施來規范。而在輿論的形成過程中,記者可以通過自身輿論引導的優勢對方向進行糾偏和引導。
在輿論引導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及時關注網絡中出現的輿論苗頭,關注不良輿論,及時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回答人們的疑點和難點,對于社會熱點事件要及時給予評論和疏通,參與到受眾的討論中來,要在第一時間內發出聲音,特別是突發事件,以防謠言在媒介失語的環境下大量的滋生和擴散,從而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3.3設置賞心悅目的議題
新聞記者既要傳播社會正能量,同時也要避免陷入老套、形式單一和刻板說教的窠臼。以往的主流媒體總是端著、不親民、不接地氣,從而不能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受眾碎片化接受信息成為常態,新聞記者要學會及時吸收網絡流行話語,如《人民日報》的話語形態發生了變化,使用了一些網絡流行詞匯,如“給力”就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新聞記者要善于運用創新思維,用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去宣傳、傳播信息,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一點。
3.4進行有效的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主要社會職能,指通過對政府、政黨以及社會不良現象提出批評性意見,從而對其產生輿論壓力,促進其改正的一種社會輿論活動。新聞記者擔有不可推脫的輿論監督職責,應正確行使自身的輿論監督權力,對社會不良現象進行有力抨擊,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2]。同時新聞記者不能濫用自身的新聞監督權力,要杜絕“媒介審判”“有償新聞”的出現,要真正為人民、為社會做出貢獻。
新聞記者在記錄社會、傳遞消息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導社會輿論、促進輿論朝向正確方向是其重要的社會職責。在輿論環境復雜多元的場域中,新聞記者要適時更新觀念,使議題更加貼近民生,更加真實、準確地報道新聞,通過鮮活的話語擔當起“責任監督”“社會良心”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傳遞社會正能量,以促進國家和社會穩定的發展。
[1]宋文蔚,汪宇.簡論輿論引導在群體性事件解決中的作用[J].學理論,2015(20):29-31.
[2]趙紅春.記者在輿論監督中的角色定位[J].青年記者,2012(20):121.
G2
A
2096-0360(2016)15-0034-02
王紅,研究方向為新聞采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