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雋宓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教材編輯室,湖南長沙 410000
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道路探究
胡雋宓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教材編輯室,湖南長沙410000
教材的數字化是在當前的出版領域和教育領域都備受關注的一個課題。我國教材的數字化有其獨有的道路和方式,這其中,基礎教育教材的數字化與其他教材相比,又有其鮮明的特點。文章對我國基礎教育教材的數字化進程及其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
教材的數字化是在當前的出版領域和教育領域都備受關注的一個課題。就世界范圍而言,有些國家,尤其是英美兩國,在大型教育出版集團的引領下,對教材數字化的探究已經初具成果,然而出于社會環境、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他們的成果只能借鑒,不可復制。我國教材的數字化經歷了其獨有的道路,這其中,基礎教育教材的數字化與其他教材相比,又有其鮮明的特點。
我國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進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種形式的轉變。
1.1數字資源的轉換
我國基礎教育教材的數字化最早是從將紙質內容轉換為數字格式開始的,較早期的數字化教材就是紙質教材轉換而成的電子書,在這種數字化形式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出現了資源的碎片化和重構,從而衍生出基于特定的知識點或資源類型的集約型產品,便是人們常說的資源包和數據庫。這一類的產品主要滿足了用戶對數字產品便攜性上的訴求,但其形式較為扁平化,通常作為紙質教材的輔助資源存在。
1.2交互內容的開發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國基礎教育教材及其相關資源的數字化過程中,逐漸加入了交互式的內容,MPR教材及點讀筆、只讀式互動光盤、移動終端應用等各種載體形式也相繼出現。交互式數字資源的出現,一方面,通過影、音、動畫等多媒體的應用使得教學資源更加靈活生動,另一方面,也通過各種交互體驗,滿足了用戶對數字產品互動性上的需求,各種學習活動、練習、測評等功能在交互形式中得以實現,意味著從這個階段,數字化教材內容已經開始介入教學流程。
1.3教學平臺的搭建
當單純的內容數字化已無法滿足整體的課程教學需求時,開發者將這些數字資源整合起來,并借助互聯網環境,搭建起集系統化的教學平臺。這里所說的教學平臺,通常包含了教學設計、教學測評、教學管理三個板塊。在教學設計中,提供海量的知識信息和數字資源,以及通用的設計模板,供教師調用組織,完成課堂教學;教學測評方面,通過在線的方式實現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的布置、提交、批改等,大大地提升教學效率;而教學管理則包含了教學信息和數據的統計、分析、反饋,以及相應的對策建議。在這個階段,教材的數字化加入了服務的內容,數字教材開發者已經從單純的內容提供者轉變為內容與服務提供方,而教學平臺的應用,開始推動著傳統的課堂教學向一個更高效、及時、多元、互動的模式轉變。
1.4電子書包的應用
電子書包是一種覆蓋了數字內容資源、網絡環境、云平臺、教學軟件,以及終端硬件等的整體解決方案,包含了內容提供、平臺建設、技術支持與運營支撐。電子書包的應用,從根本上是致力于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但是由于其設計難度大、條件要求高,且價格較高,故而應用范圍并不太廣。
可以看出,中國基礎教育教材的數字化產品遵循著輔助教學—介入教學流程—改變課堂模式—改造教學環境這樣一種循序漸進的功能模式在發展而升級。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數字化教材產品并不是一個演變替換的過程,出于市場需求的差異化,這些產品是并生共存的,并在同一種形式下不斷實現著深度挖掘、加工,并增加附加值。
隨著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發展,有一些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
2.1有效資源不充足
早在教材內容開始進行格式轉換的階段,人們就已經意識到數字資源的重要性:數字資源是任意一種教材數字化形式的基礎。然而,雖然教材的數字資源經歷了解構、重組、集約、分類,其仍然呈現出一種不夠用的狀態,主要原因有:1)未經過編輯的初級資源較多,質量良莠不齊;2)資源同質化現象嚴重,多有跟風和重復利用的現象;3)過于注重“海量資源”的需求而不進行資源篩選,導致很多與教材知識無關的資源濫竽充數;3)資源編輯或分類方法粗糙,無法滿足深層次的教學要求;4)資源的搜集、積累遠多過創造,使得版權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因此,目前基礎教育領域的數字資源雖然看似豐富,但真正能滿足教材數字化發展要求和基礎教育教學利用需求的有效資源卻是嚴重缺乏的。
2.2市場機制不完善
我國的基礎教育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各個教育主體學校、教師、教材都有嚴格的資格審定和準入政策,而目前的數字化教材產品的開發、銷售、應用基本都屬于自由的市場行為,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其與基礎教育的特點要求格格不入。不完善的市場機制主要表現在:1)各主體定位不明。在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太高的門檻,傳統教材出版者、技術開發方、網絡運營方、終端設備生產者,乃至很多教育機構都參與其中,而這些主體對于其應該扮演的角色,以及應該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和定位。這種情況容易導致各方盲目爭利,將市場競爭引向非良性的方向。2)缺乏監管機制。由于沒有相關的監管和審查制度,一方面導致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產品質量無法控制,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教材版權所有者的權益常常受到侵害,而由于無法保障產品質量以及其與紙質教材的關聯,數字產品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義也無法確保。
2.3專業人才欠缺
在數字教育領域,傳統編輯不懂技術、技術人員不懂內容、產品策劃不懂教育的情況長期存在,而專業人員的欠缺,會直接導致創新能力不足。一方面,會體現在產品的策劃上,使得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產品跟風現象嚴重,個性特色不突出,無法貼切地滿足用戶的教學需求;另一方面,則反映在對商業模式的探索上,基礎教育數字產品的各研發主體對商業模式、贏利模式的探索經歷了較長一段時期,且仍未有明顯成果。雖然也有政府資金投入,但其覆蓋面積太小,大部分主體仍要自行在市場環境中生存,而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導致市場上出現眾多的“流星企業”和“流星產品”,因而也讓用戶面對不停更換變化的產品無所適從。
3.1重視核心資源,加大開發力度
劉翠航在《基于核心資源的中小學數字化建設——對美國有關政策和實踐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基礎教育領域,圍繞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活動的‘核心資源’應該成為各種形式內容載體的最終依托。“因為“在可見的未來,課堂教學仍然是中小學教育主要的形態。因此,必須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圍繞課標和教學目標的數字化核心資源,才能推動基礎教育真正的信息化轉變?!彼裕哉n標為依據的數字資源才是有效的教學資源,應該加大這部分資源的創造與開發?;A教育的核心數字資源的開發不能脫離課標和紙質教材,否則基礎教育就會出現方向性的偏差。
3.2完善市場機制,加強宏觀監管
在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建設方面,出版、教育、技術、運營等各方面力量都做了有益的嘗試,但還是需要認清自身的定位,才能使技術與資源更有效的結合,真正為教育服務。在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過程中,應明確政府是投入和審查主體,教育和出版是建設主體,IT或電信業是技術支持主體的定位。應將對數字內容和數字產品的監管提升到與紙質教材同等的程度,同時推動數字資源知識產權保護。
3.3培養專業人才,提升創新能力
培養專業人才,可以從培養復合型人才和推動現有人才轉型兩個方面進行嘗試,《中小學教科書數字化出版芻議》一文中提出了“編輯人員信息化、編輯人員技術化、技術人員學科化”的培養路徑。信息化知識、技術手段、教育理念和編輯素養在未來的教材數字化發展中缺一不可,在這些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大膽嘗試,才是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突圍之路
[1]雷鳴,柳紫郁.中小學教科書數字化出版芻議[J].出版廣角,2015(3):32-35.
[2]李雅箏,周榮庭,何同亮.交互式數字教材:新媒體時代的教材編輯及應用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6(1):75-79.
[3]劉翠航.基于核心資源的中小學數字化建設——對美國政策和實踐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89-92.
G2
A
2096-0360(2016)15-0087-02
胡雋宓,編輯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