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清遠廣播電視臺,廣東清遠 511500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廣播的發展路徑
黃芳
清遠廣播電視臺,廣東清遠511500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包括傳統媒體在內的各個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和挑戰。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廣播應該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及時轉型,尋求新的發展路徑。文章主要分析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廣播的發展途徑,希望給有關人員帶來啟發。
新媒體;傳統廣播;新發展
廣播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具有受眾范圍廣、傳播迅速、伴隨性強等突出特點。新媒體時代,傳統廣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要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謀求發展,傳統廣播必須吸收借鑒新媒體技術的(特點和)優勢,加快轉型步伐。
1.1廣播信號覆蓋面窄
現階段,我國實行四級廣播制度,傳統廣播呈現出與行政層同構的建臺格局,廣播電臺都是一級一臺。近年來,媒體競爭日趨激烈,這使得地市級電臺的發展面臨著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高不成低不就,很難謀求新的發展渠道。造成地市級電臺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2個方面。一是層級限制、條塊分割的廣播格局使得頻率資源分布不均,市區級資源豐富,鎮鄉級資源薄弱;二是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地市級廣播電臺有著做大做強的愿望,而經濟條件差、地處偏僻的地市臺,信號覆蓋較差,電臺發展也較為緩慢。在地形起伏大、地處偏僻的地區,目前最主流的調頻廣播信號很難實現全面覆蓋,聽眾在收聽廣播時也是斷斷續續的,由于信號不好,很難形成相應的聽眾群體,有些縣市電臺的廣播甚至只成了一種擺設,沒有發揮出新聞傳媒的應有作用。
1.2聽眾老年化趨勢明顯
聽眾老年化趨勢明顯,是傳統廣播發展壯大面臨的又一個難題之一。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必須積極應對。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貌似為傳統廣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聽眾基礎。但實際上,老年人口的消費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信息的接受主體應該是青壯年。目前而言,接受群體與消費群體不相符合的情況已經廣泛地存在于傳統廣播電臺中,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傳統廣播的傳播功能和創收能力。在一些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市中,城市空間較為狹小,市民的生活、消費情況也不同于大中型城市。在這些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市中,音樂廣播、交通廣播等頻率缺乏市場推廣空間,聽眾較少,遠遠比不上那些老牌的民生節目。聽眾老齡化趨勢嚴重,制約了音樂節目、交通節目的市場推廣步伐,節目質量長期停滯不前,醫療講座等大量的低俗廣告占據了節目時間。
2.1多媒體合作平臺
傳播的廣度是傳播媒體對受眾的影響程度。傳統廣播是新聞信息的重要傳播媒介,需要借助新媒體的立體式傳播平臺,在重大新聞事件的傳播過程中發揮應有的媒體價值。
長期以來,由于媒體手段的固有特性,傳統廣播對社會上的重大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往往在“快”的方面占優,而在報道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所欠缺,很難取得強大的影響力。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廣播應該及時突破固有的節目傳送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媒體、網絡媒體、社交網站等新媒體技術,全力打造立體化、多層次的全方位傳播平臺。例如:在2011年以來的“兩會”期間,各級電臺使用傳統廣播、網絡平臺、兩微一端等多種平臺對“兩會”盛況進行集中報道,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圖片等傳播手段,擴充覆蓋傳播渠道,加強報道的互動性,實現了“兩會”盛況全方位、多層次報道,開創了新聞播報的新模式。上述經驗表明,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廣播應該積極運用新媒體,對國內外和當地重要的新聞事件進行多渠道、多樣化的播報,極大地提高了傳播效率,補齊了傳統廣播“我播你聽”以及手中老齡化的短板。
2.2連動式報道
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廣播應該實現跨地域的互動和整合,積極推出區域性廣播組織平臺。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之時,能夠統一部署、人力和信息資源整合、有效分工,對重大新聞事件進行全面、準確、連續的報道,更好地發揮傳統媒體的傳播作用。在2008年華南冰災期間,廣東電臺聯合湖南、湖北、廣西、江西、福建等省區電臺,對各省區災情尤其是交通運輸方面的情況進行聯播,極大地發揮了廣播制作簡單、傳播快捷等優勢,對各地抗災救災和道路搶修、交通調度等提供了大量及時有效的信息,廣受聽眾和業界好評。后來,華南地區各主要交通電臺自發成立“泛珠三角交通電臺聯盟”,每逢春節、清明以及長假期的客流高峰期,就客流、車流以及道路信息等信息進行共享聯播,大大地方便了出行和回鄉的交通參與者,發揮了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服務能力和社會效益。
2.3節目創新
在新媒體語境中,應該對節目內容進行創新,避免地市級廣播普遍存在的節目內容的淺表化、幼稚化、低俗化,積極推出服務性、信息性和本土化、個性化的節目設計和播報方式。以羅振宇知識類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為例,這檔自媒體節目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精準的市場定位。這一檔節目以年輕觀眾為受眾主體,以現實熱點、熱門話題、熱門書籍為探討內容,引導觀眾的共鳴和思考。這檔節目在播出之后,在短時間內就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使得節目的收聽率持續走高。除了上文提到的《羅輯思維》,《曉說》也是一檔成功的廣播節目。從節目定位上看,《曉說》以文化背景優越、愛好歷史的青年聽眾為主體,主持人語言風格輕松、幽默,在播出之后就贏得了大量青年觀眾的喜愛。在新媒體語境中,一檔廣播節目要想取得成功,就應該廣泛分析受眾需求,了解不同觀眾的不同喜好,打造風格鮮明、深入淺出的節目,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發揮廣播媒體的傳播價值。
毋庸諱言,就地市級廣播媒體而言,很難找得到、留得住、養得起像羅振宇、高曉松的高端人才,也很難生產出創意新、質量高的而又適合新媒體(以兩微一端為主)傳播的廣播節目。清遠交通旅游廣播的《實時路況》《樂在途中》《駕車錦囊》,都是兩三分鐘的碎片節目,但都以其實用快捷或者通俗實用或者輕松幽默,廣受歡迎,歷經數年,久盛不衰,在收聽率和經營創收方面都貢獻不菲。實踐表明,根據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和要求,結合地市臺自身實際,大膽創新,制作一些短小精悍的實用信息和娛樂節目,完全是做得到的。
2.4人文關懷
在發生重大災害時,電力通訊設備損毀,無法正常運行。而廣播媒體的外力消耗成本低,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就極有可能成為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例如:2011年“9·11”事件發生后,民眾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在此期間,美國超過10 000家廣播電臺在第一時間對這起事件的最新情況進行了報道,在危難面前團結了國民,發揮了廣播媒體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實證明,廣播媒體的實時報道,在疏導民眾心理,緩解民眾不安情緒等方面,其人文關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在地市級廣播電臺,人文關懷的理念也大有用武之地。清遠電臺《百姓議事廳》節目,根據當地黨委政府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針對當時的社會熱點問題,邀請政府部門負責人進入直播室,接聽聽眾的熱線電話,對聽眾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大小問題進行現場解答,節目組配合進行時候跟蹤。3年來,為當地聽眾解決了數百個“小問題”,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其影響力甚至遠超由紀委主導的《行風熱線》。
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廣播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傳播平臺。傳統廣播應該準確定位觀眾群體,創新節目形式,加強新媒體合作,積極推進傳播廣播的新發展。
[1]孟偉.廣播媒體的傳播力——新媒體語境下內容革新的路徑[J].中國廣播,2014(3):8-11.
[2]王天立,叢紅波.新媒體語境下廣播民生節目的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廣播,2014(5):94-95.
[3]竇鋼洪.新媒體語境下山區傳統廣播的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廣播,2014(6):49-52.
[4]哈艷秋,劉華.新媒介語境下網絡廣播的發展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1):68-71.
[5]孟偉.新媒體語境下廣播傳受互動理念的建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7):110-114.
G2
A
2096-0360(2016)15-0089-02
黃芳,清遠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