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劉長云 孫魯妍 姜 偉 商勝楠 王曉莉
1)濰坊醫學院臨床學院兒科 濰坊 261053 2)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電生理室 濰坊 261000 3)濰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系 濰坊 261053
?
不同時限視頻腦電圖對小兒癲癇的診斷價值
劉紅1)劉長云2)△孫魯妍2)姜偉1)商勝楠1)王曉莉3)
1)濰坊醫學院臨床學院兒科濰坊2610532)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電生理室濰坊2610003)濰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系濰坊261053
【摘要】目的 探討小兒癲癇發作的視頻腦電圖特點與其最佳監測時間的關系。方法 選擇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門診及病房收治的癲癇患兒286例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視頻腦電圖監測,分析不同時限視頻腦電圖的陽性檢出率。結果 286例癲癇患兒總體視頻腦電圖陽性率為83.92%,其中視頻腦電圖監測0.5、1、2、3、4、12、24 h的陽性率分別為52.38%、73.85%、93.27%、95.45%、100.00%、 97.73%,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0.5 h組分別與2、4、24 h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1 h組與2、24 h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3),其余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視頻腦電圖監測對小兒癲癇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監測12 h陽性率為100.00%,優于其他各時間組,監測2 h陽性率93.27%,患兒耐受性較好,基本能滿足臨床診斷的要求。
【關鍵詞】癲癇;視頻腦電圖;兒童;發作類型;時間
癲癇(epilepsy)是小兒神經系統常見的疾病,是由于腦部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由于異常放電的神經元位置不同、放電擴展的范圍不同、所涉及的腦部結構不同、患兒的年齡大小等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發作類型,且臨床表現也復雜、多樣,加之大部分患兒都無法表達自己的不適,僅僅依靠病史,無法作出正確的診斷。視頻腦電圖(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是鑒別癲癇發作性質及類型的最有效的檢查方法,不僅可以觀察患兒臨床發作,也能提供臨床發作與電發作的關系。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不同時限的視頻腦電圖在癲癇診斷中的應用,找出最佳監測時間,既可使監測的陽性率提高,不影響檢查效果,又可取得患兒及家屬最大程度的配合,以達到診斷和治療的目的。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03—2015-03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門診及病房收治的初診為癲癇的患兒286例,均未用抗癲癇藥物干預。男149例,女137例;年齡21 d~14歲,平均(6.63±4.01)歲。
1.2儀器與方法 采用意大利EB公司NEUROS.P.A SITRUS BB32導、64導儀器,按照國際10-20系統安裝19導記錄電極,以雙側耳垂作為參考電極,常規行單極導聯、平均導聯、雙極導聯分析。盤狀電極用導電膏固定于頭皮,外用彈力帽固定,以攝像頭對準患兒監測,在檢查當天根據患兒年齡給予不同時間的睡眠剝奪以便能獲得更好的自然睡眠,記錄中盡可能完成睜閉眼、過度換氣、閃光誘發等特殊誘發實驗及睡眠狀態下視頻腦電圖監測。監測中及監測后對各種狀態及事件進行標記。
1.3腦電圖判讀標準 腦電圖的判讀依據劉曉燕《臨床腦電圖學》的判讀標準[1]。以棘波、尖波、棘慢復合波、尖慢復合波及多棘慢復合波、高度節律失調、節律性爆發等為癲癇樣放電波[1-2]。以視頻腦電圖監測到癲癇樣放電波為判定視頻腦電圖陽性的依據,未監測到癲癇樣放電波為陰性。檢查結果由2名以上神經電生理醫師共同分析。
1.4癲癇診斷及分類標準 癲癇的診斷依據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2005年提出的癲癇的新定義:癲癇是一種腦部疾患,特點是持續存在能產生癲癇發作的腦部持久性改變,并出現相應的神經生物學、認知、心理學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后果,診斷至少需要一次的癲癇發作[3]。癲癇的分類標準采用1989及2001年國際抗癲癇聯盟分類及名詞委員會推薦分類標準[4-5]。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相對數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若P<0.05,則對其進行卡方分割,當n<40或理論頻數<1時用確切概率法進行分析,P<0.003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癲癇患兒不同時限視頻腦電圖特點分析經計算,χ2=52.684,總體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上述各組進行統計分割及部分Fisher確切概率法計算,0.5 h組分別與2、4、24 h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1 h組分別與2、24 h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其余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03)。見表1。

表1 不同監測時間的視頻腦電圖陽性率比較 (n)
2.2癲癇患兒發作類型與視頻腦電圖特點分析 見表1。

表2 癲癇發作類型與視頻腦電圖特點分析
2.3小兒癲癇發作的病因分析 對286例癲癇患兒進行病因分析,可見特發性103例(36.01%),癥狀性153例(53.50%),隱源性30例(10.49%)。其中在癥狀性癲癇中,前5位的病因為圍生期腦損傷(38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29例)、先天性腦器官發育障礙(26例)、腦外傷(14例)、神經皮膚綜合征(10例)。
3討論
癲癇是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腦功能障礙。根據中國抗癲癇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而且每年還會有40萬新發病例,我國0~14歲兒童癲癇的發病率為151/10萬,患病率3.45‰,其中5歲以內起病占50%左右[6]。EEG自1924年問世以來,就應用于癲癇的臨床診治,盡管近幾年影像學(CT、MRI、fMRI、SPECT、PET等)有了很大的進展,目前仍無法取代其地位。由于癲癇發作突然,發作類型多樣,且持續時間短暫(除外癲癇持續狀態),家長難以準確描述發作期的臨床表現,患者就醫時絕大多數處于發作間期,醫師親眼目睹癲癇發作的幾率很小,且睡眠中癲癇樣放電率較清醒時放電率高等特點[7],用常規腦電圖(REEG)檢查時由于描記時間較短,且多在清醒狀態下描記,較難描記到癲癇樣放電波,故使用REEG檢查時陽性率低,常易漏診;即使能在發作間期描記到癲癇樣放電波,卻無法將臨床發作與所描記的腦電聯系起來分析,有時易誤診;動態腦電圖(AEEG)由于攜帶方便,描記時間長,但偽差較多,假陽性率高,不易區分偽差干擾,不利于對發作性事件定性及區分癲癇的發作類型。而VEEG提供了清醒、睡眠、各種誘發試驗等各種腦電圖結果,并充分利用動態腦電圖的優點,同時結合錄像,有利于區分偽差和干擾,由于可同時捕捉患兒發作期的臨床表現及腦電圖變化,顯著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及檢查的陽性率[8-9]。VEEG作為當代診斷癲癇的主要手段,更多地應用于臨床。VEEG對癲癇患兒監測時間的選擇非常重要,監測時間短了可能發現不了臨床發作及癲癇樣放電波,但監測時間過長,患兒的依從性會越差,相應的費用也會越高。
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不同時限的視頻腦電圖監測,視頻腦電圖陽性率隨著監測時間的延長逐漸升高,總體間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12 h VEEG監測的陽性率最高,這可能與樣本例數過少有關;各組間進行兩兩比較時,由于4 h、12 h的樣本含量過少,在與其他組比較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于24 h VEEG監測,VEEG監測結果陽性率較高,但與2 h視頻腦電圖監測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建議行 2 h VEEG監測,既不影響檢查效果,又易取得患兒及其家屬的配合。Connolly等[10]認為,對于門診確診癲癇患兒視頻腦電圖監測2~3 h就有較高的癲癇樣放電波檢出率(83%)。張俊等[11]研究認為,2.5 h視頻腦監測對小兒癲癇有良好的診斷價值,其記錄到癲癇樣放電波為68.1%。本實驗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相近,因此認為2 h視頻腦電監測對小兒癲癇的臨床診斷意義重大。但Asano等[12]認為,對于不常出現發作性事件的兒童,VEEG監測時間應>3 d。但實際臨床工作中,長時間視頻監測,患兒及其家屬的依從性明顯降低,可以考慮多次長程視頻腦電圖監測,以降低漏診率。
對于不同發作類型的癲癇患兒,VEEG以其獨特的優異性作為鑒別的主要方式。本研究全面性發作67例,部分性發作99例,癲癇綜合征50例,多種發作類型42例,癲癇持續狀態4例,24例發作類型分類不明。不同的發作類型,其癲癇樣放電波的陽性檢出率亦有所不同,可以根據不同的發作類型或癲癇綜合征選擇合適的監測時間,對于癲癇樣放電率高的發作類型,可以適當縮短監測時間,如嬰兒痙攣癥,短時間內出現高度失律;對于癲癇樣放電率低的發作類型,可適當延長VEEG監測時間,Park等[13]建議,對青少年肌陣攣癲癇的患兒進行1~2 d視頻腦電圖監測,能顯著較少漏診率。
本組小兒癲癇病因分析發現,特發性103例(36.01%),癥狀性154例(53.85%),隱源性30例(10.49%)。在癥狀性癲癇患兒中,占前5位的病因主要有:圍產期腦損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先天性腦器官發育障礙、腦外傷、神經皮膚綜合征,與李秀香等[14]研究相符。
綜上所述,VEEG監測對小兒癲癇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對不同時限視頻腦電圖監測發現,視頻腦電圖監測12 h優于其他各時間組,綜合考慮,建議對癲癇患兒行2 h視頻腦電監測,可最大限度減少患兒和父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更易取得患兒及家長的配合。
4參考文獻
[1]劉曉燕.臨床腦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2-148.
[2]Szabó CA,Kochunov P,Knape KD,et al.Cortical sulcal areas in baboons (Papio hamadryas spp.) with generalized interictal epileptic discharges on scalp EEG[J].Epilepsy Res,2011,93(2/3):91-95.
[3]Fisher RS,van Emde Boas W,Blume W,et al.Epileptic seizures and epilepsy: definitions propo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 and the 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Epilepsy (IBE) [J].Epilepsia,2005,46(4):470-472.
[4]Commission on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of the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Proposal for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epilepsies and epileptic syndromes[J].Epilepsia,1989,30(4):389-399.
[5]Engel JJ,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A proposed diagnostic scheme for people with epileptic seizures and with epilepsy: report of the ILAE Task Force on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J].Epilepsia,2001,42(6):796-803.
[6]胡亞美,江載芳,申昆玲,等.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 980-1 988.
[7]Zarowski M,Loddenkemper T,Vendrame M,et al.Circadian distribution and sleep/wake patterns of generalized seizures in children[J].Epilepsia,2011,52(6):1 076-1 083.
[8]白慶峰,劉菲.24h動態腦電圖在小兒癲癇與非癲癇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7):40-41.
[9]黃莎,肖波,龍莉莉,等.長程視頻腦電圖在癲癇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作用[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14(11):987-989.
[10]Connolly MB,Wong PK,Karim Y,et al.Outpatient video-EEG monitoring in children[J].Epilepsia,1994,35(3):477-81.
[11]張俊,李湘蕾,陳彥.2.5 h視頻腦電圖檢查在小兒發作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 (4) :69-70.
[12]Asano E,Pawlak C,Shah A,et al.The diagnostic value of initial video-EEG monitoring in children-review of 1 000 cases [J].Epilepsy Res,2005,66(1/3): 129-135.
[13]Park KI,Lee SK,Chu K,et al.The value of video-EEG monitoring to diagnose 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Seizure,2009,18(2):94-99.
[14]李秀香,馬明軒,楊艷,等.癲癇 1568 例病因分析[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5,23(3):208-211.
(收稿 2015-06-17)
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ZR2014JL049△通訊作者: 劉長云,教授,碩士生導師,Email:changyun1@163.com
【中圖分類號】R741.0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2-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