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祿(山東省桓臺縣婦幼保健院,山東 淄博 256400)
?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
于光祿
(山東省桓臺縣婦幼保健院,山東 淄博 256400)
【摘要】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 抽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接治的120例腦梗死患者為觀察對象,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進行聯合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卒中量表(NIHSS)評分、巴氏指數變化、不良反應及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0%(57/6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0%(51/60),研究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卒中量表評分、巴氏指數變化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明顯差異,但研究組相對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結論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明顯,比單純使用阿司匹林效率更高,且治療過程基本無不良反應,值得加深研究與推廣使用。
【關鍵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腦梗死
腦梗死是臨床缺血性腦卒中的一種常見類型。腦梗死是指因腦部血液供應障礙,腦血管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并出現神經功能損傷[1]。該病起病急、無前驅癥狀,病死率及致殘率較高,且任何年齡人群皆有可能發生腦栓塞,中老年人為該病的多發人群[2]。總之,該疾病會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為促進藥物對腦梗死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組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我院的臨床經驗,探究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此研究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期間我院接治的12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為52~71歲,平均年齡為(63.5±1.2)歲;發病時間為6.0~22.6 h,平均發病時間(14.6± 2.1)h;卒中量表評分為(10.16±2.50)分、巴氏指數為(50.65± 4.33)。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為53~74歲,平均年齡為(64.5±1.4)歲;發病時間為6.5~21.6 h,平均發病時間(14.2±2.4)h;卒中量表評分為(10.17±2.53)分、巴氏指數為(51.12±4.37)。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同時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皆知曉本次實驗的目的與意義,均屬于自愿參與研究。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腸片(拜耳醫藥保健公司生產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78;規格:0.1克×15片× 2板),80~300毫克/次,1天1次。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服用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安萬特(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090;規格:75 mg,7片/盒]每天1次,每次2片。
1.3 療效評定標準:應用美國國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并采用巴氏(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3]。依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臨床療效評定標準》評定治療效果,功能缺失評分減少量達91%~100%,則為基本痊愈;功能缺失評分減少量達46%~90%,且病殘程度為1~3級,則為顯效;功能缺失評分減少量為18%~45%,則為有效;功能缺失評分減少<17%或增加量>18%,甚至出現死亡,則為無效??傆行?(基本痊愈數+顯效數+有效數)/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對比數據采取χ2校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則為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卒中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卒中量表評分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卒中量表評分以(5.58±1.69)分優于對照組(7.68±2.16)分,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卒中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卒中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n)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0 10.16±2.50 5.58±1.69對照組 60 10.17±2.53 7.68±2.16 P值 >0.05 <0.05
2.2 兩組巴氏指數變化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巴氏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巴氏指數以(78.87±86)優于對照組(62.01±12.69),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巴氏指數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巴氏指數變化比較(±s)
(n)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0 50.65±4.33 78.87±86對照組 60 51.12±4.37 62.01±12.69 P值 >0.05 <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研究組的治愈例數為32例,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治愈例數為24例,總有效率為85.0%。由此可見,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此外,兩組患者均無未產生嚴重不良反應。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腦梗死即動脈阻塞后,相應部位出現的腦組織壞損,并伴隨出血。發病機制為形成血栓或栓塞,癥狀性質表現因病變累及的不同血管而異。腦梗死是源于腦動脈粥樣硬化,腦動脈管腔因血管內膜損傷而變狹窄,局部因多種因素形成血栓,從而加重動脈狹窄或使其完全閉塞,最終導致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與壞死,引發神經功能障礙,其實質是的一種腦血管病。而心腦血管疾病的病死率與致殘率極高,就致殘率而言就高達50%,并且心腦血管病的復發率也是極高(87%),由此可見,腦梗死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命健康。
阿司匹林腸溶片具有降低血栓形成的功效,并且具有抗酸能力,因此其在人體中不易被胃酸溶解,生物利用度高[4]。而氯吡格雷是一種腺苷二磷酸(ADP)抑制劑,其能以不可逆性特性與血小板表面的ADP受體結合,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同時,氯吡格雷還能有效阻斷其他激動因子誘導血小板的聚集,具有顯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功效[5]。本組實驗表明,研究組以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總有效率為95.0%,單純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對照組總有效率僅為85.0%,兩組比較,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療效明顯(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外,經治療后,雖然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卒中量表)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數)均得到明顯改善,但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并且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兩種治療方式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效果顯著,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預后及神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震南.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60例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5):1146.
[2] 呂軍.應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療效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5,11(5):139-141.
[3] 張明安.應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3,11(3):117.
[4] 李亞萍.應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12):221.
[5] 黃三明,王樂臨,曾穎.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治療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36(12):25-26.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