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萍(啟東市人民醫院腫瘤二科,江蘇 南通 226200)
?
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
高麗萍
(啟東市人民醫院腫瘤二科,江蘇 南通 226200)
【摘要】目的 探究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收治的30例應用PICC技術的腫瘤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單雙號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15例。參照組患者給予PICC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的護理基礎上進行PICC綜合性護理。結果 實驗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為93.33%,護理滿意度為100%,參照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為66.67%,護理滿意度為77.33%,實驗組均高于參照組,均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6.67%,參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實驗組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 對于腫瘤患者給予PICC的綜合性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減少患者病痛與并發癥,同時提高了患者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PICC;腫瘤護理;臨床應用;穿刺;并發癥
PICC為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靜脈輸液法[1]。PICC由于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的優勢使其在腫瘤患者的護理中極受歡迎。本文中為探究PICC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對于我院近期收治的腫瘤患者實施了綜合性護理,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具體情況做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收治的30例應用PICC技術的腫瘤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單雙號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15例。實驗組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年齡29~65歲,平均年齡為(45.8±4.3)歲;肺癌2例,胃癌2例,腸癌3例,乳腺癌4例,淋巴癌1例,肝癌1例,白血病1例,前列腺癌1例。參照組患者中男8例,女7例;年齡34~72歲,平均年齡為(47.4±4.8)歲;肺癌2例,胃癌4例,腸癌3例,乳腺癌4例,淋巴癌1例,宮頸癌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參照組患者給予置管、更換輸液接頭、記錄穿刺情況等PICC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患者的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PICC綜合性護理,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1.2.1 置管護理。靜脈選擇:在置管時,貴要靜脈是最優選擇,由于該靜脈較直較粗,靜脈瓣較少,因此具有較高的穿刺成功率,當患者的手臂處于與軀干垂直狀態時,能夠直接達至上腔靜脈[2],肘正中靜脈與頭靜脈可作為備用選擇。
插管方法:將穿刺點消毒后,采用生理鹽水將管道沖洗干凈并且修剪到合適長度。穿刺時應用插管鞘進行,進針角度控制在15° ~30°范圍內即可。待回血后再向前刺進少許,送鞘后將穿刺針準確撤出。置管到達中心靜脈,將導管鞘和導絲穩妥撤出。再將導管與設備連接完好并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消毒后給予固定。
1.2.2 導管護理:患者接受治療期間,由于置管時間較長、血液黏稠度過高、輸入的分子較大以及導管受到壓迫等情況均會使導管的通暢性受到影響[3]。為保證導管的通暢性良好,護理人員在封管環節要將針頭推注、退針等操作在肝素帽內進行,并保證導管腔被封管液充分填滿。禁止在導管內進行血液采樣,對于需要長期置管的腫瘤患者,要適當給予低分子肝素,可采取皮下注射法,以降低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因而保證導管通暢性良好。
1.2.3 并發癥護理。感染:腫瘤患者在治療期間較易發生感染,因此在穿刺操作以及日常護理過程中均要嚴格進行無菌操作,縮短更換敷料的間隔時間[4]。并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加強患者的自我防控意識,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
管腔返血:在封管操作時應行正壓脈沖的操作方式,加強對肝素帽固定性的檢查,定期封管,避免管腔內返血。
靜脈炎:由于導管推送過急、多次置管以及導管質量等因素均易引起靜脈炎,另外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低下也會引發靜脈炎[5]。因此在穿刺時要以貴要靜脈為主,并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導管。在送管過程中要用力適當,避免用力過猛,并保持均勻的送管速度。保證患者敷料的干燥,并給予及時更換。針對已經出現靜脈炎的患者給予紅外線照射或者硫酸鎂熱敷等方法來進行治療。
1.3 指標觀察: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首次穿刺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我院自用的調查問卷進行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評價結果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時表示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首次穿刺成功率:實驗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14例,首次穿刺成功率為93.33%,參照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10例,首次穿刺成功率為66.67%,實驗組高于參照組,P<0.0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實驗組患者發生靜脈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67%,參照組患者發生感染1例,靜脈炎2例,管腔內返血3,共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實驗組低于參照組,P<0.0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參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3.33%,實驗組高于參照組,P<0.0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腫瘤患者由于病情需要,通常要將營養物質與藥物進行持久性的靜脈輸入,但以往反復穿刺的方法會加重患者的病痛,頻繁的靜脈穿刺對于血管會造成嚴重性損傷。PICC(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是目前臨床上倍受患者與醫師青睞的靜脈輸液技術,安全方便、且不會增加腫瘤患者的病痛。PICC技術是將導管置于上腔靜脈與鎖骨下靜脈,由于該部位的血液循環狀態良好,可以將藥物進行及時的稀釋,減少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對血管及周圍組織的損傷性[6]。
綜上所述,對于腫瘤患者給予PICC的綜合性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減少患者的并發癥,同時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敏,賈月霞.探討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8.
[2] 許華,蔡靜,單世君,等.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探討[J].吉林醫學,2014,35(12):2691.
[3] 高平,趙丹,李雪萍,等.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在腫瘤護理的臨床應用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5):238-238.
[4] 樸立新.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 2014,12(26):343-344.
[5] 潘燕洪.經外周靜脈行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在腫瘤化療的推廣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10):312-313.
[6] 孫學華,李玉蘋.淺析PICC在腫瘤護理的臨床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0):392-393.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