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梳理了哈族①人漢語典型句式習得近40年的研究成果,發現研究總體較為薄弱。內容上對句式的深層語義和語用挖掘不夠,方法上多運用偏誤分析,缺乏中介語理論的研究意識。
關鍵詞:哈族 哈語 漢語 句式 習得
由于漢哈語言類型的差異,漢語句式的學習對哈薩克族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句式方面的研究在哈族人漢語語法習得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無論從研究成果的數量上看,還是從研究方法上比較,句式方面的研究超越了詞類、句法成分等有關研究。我們嘗試以目前CNKI中可查的期刊論文為主要對象,包括一些重要的專著,對哈族人漢語句式教學的相關研究做一梳理,以期能夠從中把握研究的脈絡。
一、“空缺”句式
“空缺”是語言學習的干擾之一,“主謂謂語句”、“把”字句、“是”字句、連動句、兼語句、存現句和重動句都是哈語②中沒有的句式,學生學起來難度較大。
(一)主謂謂語句
主謂謂語句是漢語的特有句型,其中S1和S2之間隱含著各種語義關系,而哈語都用格標記凸顯出來,導致哈族人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成燕燕(2009)側重哈族人學習主謂謂語句的偏誤分析和對策研究,指出三大難點:1.難以把握主謂謂語句與一般主謂句的區別,在大小主語中誤加“的”,在“定語”一節(成燕燕,2009)中也有討論;2.回避主謂謂語句的使用;3.難以區分主謂謂語句與連動句。成燕燕(2009,2010)從句法結構、語義結構和語用結構分層面探討漢語主謂謂語句在哈語中的對應形式,成燕燕(2009:3)補充說明漢語主謂謂語結構的基本語用單位是語段,而哈語的基本語用單位是單句,且一般不與漢語的主謂謂語句對應,所以,她主張將主謂謂語句作為漢語的一種特有句式來研究。
(二)“把”字句
成燕燕(2006)通過對哈族學生的漢語“把”字句偏誤語料的整理分析指出,講清楚表層語法結構和深層語法意義、語義關系的內在聯系對學習“把”字句非常關鍵,比如“他把圖書館的書撕破了”(表層主謂關系:他—撕;深層主謂關系:書—破了;深層動賓關系:撕—書)。這兩個主謂關系之間還隱含著因果關系,即:因為他撕書,所以書破了。因此,“把”字句對動詞和結果的要求都源于深層語義關系的限制。成燕燕(2009)在此基礎上,對偏誤類型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歸納。成燕燕(2010)系統地討論了漢語“把”字句在哈語中的對應表達。
(三)“是”字句
王守桃(1992)從偏誤分析的角度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習漢語“是”字句常犯的錯誤進行了總結,主要有“是”“不”和“真、全、都”等副詞共現時在句中的位置分布,“的”字結構在“是”字句中的位置以及和“是……的”的混用等問題。成燕燕(2009)又補充了幾種偏誤類型:對“是”字的語義特征理解不透徹;中高級階段的學生難以正確使用“是”字句的長句結構,主要表現為不知道怎么安排“是”的位置。成燕燕(2010)、楊洪建(2011)分別討論了漢語中“S是O”“S是V/A”和“是……的”三種典型的“是”字句在哈語中的對應形式,得出結論:漢語“是”字句一般與哈語的靜詞謂語句相對應。
(四)連動句
楊洪建(2008)根據漢語連動句前后兩個動詞或動詞短語之間的不同語義關系進行了歸納分析,找出了不同語義類型的連動句在哈語中的對應表達形式,指出漢哈語在連動句不同表達上的關鍵在于漢哈動詞謂語典型的差異,即意合/形合的差異和語序的差異。成燕燕(2010)在“連動句”一章也有一致的說明。成燕燕(2009)具體分析了哈族人學習漢語連動句的偏誤類型和教學對策,指出學生常常受到母語負遷移影響,用承接復句來表達漢語的連動句。
(五)兼語句
楊洪建(2009)、成燕燕(2010)都是從漢語兼語句的謂語出發,分別找出對應的哈語表達形式,指出漢語兼語句的內部語義關系十分復雜,即使兼語句和哈語的對應句結構要素相同,它們的深層語義結構也不盡一致,主要體現在哈語的VP1和VP2可以融合為一(詞化表達法),而漢語兼語句卻不可以。成燕燕等(2009)從偏誤分析的角度,指出“使令”意義動詞的選擇、形似句式的混用是兼語句習得的主要問題。
(六)存現句
成燕燕(2008)重在從偏誤入手分析教學對策,楊洪建(2012)重在分類對比,根據漢語存現句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所表示的不同情狀,將存現句歸為了6類,分別為“是”字存現句、“有”字存現句、“V著”存現句、“V了”存現句、“V過”存現句、“V補”存現句,這6種存現句在哈語中可用名詞謂語句或狀主謂結構表達。兩篇文章各有側重,但都指出要注意區別“存在句和隱現句”“從和在”“有字句和是字句”。另外,成燕燕(2009,2010)又從偏誤分析、教學對策和哈語中的對應表達做了更詳實的闡述。
(七)重動句
楊洪建(2010)、成燕燕(2010)指出,漢語重動結構“(V+O)+(V+C)”來源于“V(得)OC”格式的消亡,詳細地討論了漢語重動結構的使用限制及在哈語中的對應形式——狀述結構、賓狀述結構或表達能動體意義的否定結構。
二、非“空缺”句式
被動句、雙賓語句、比較句雖然是漢語和哈語共有的句式結構,但由于類型學差異,漢哈語在具體表達上仍有很多不同。在二語習得中,學習者都面臨著一個內譯的過程,會盡可能地將目的語與自己的母語聯系起來,所以這些不同極易造成母語的負遷移。因此,漢哈語共有的句式學起來并不比空缺句式簡單。
(一)被動句
漢語被動句一般分為有標記和無標記兩種,據有關統計,漢語無標記被動句約占80%(李珠,1989)。有學者將被動句分為三種,即“被”字句、意念被動句和標志可有可無的被動句(胡愛華,1995)。筆者認為,三分的必要性不大,不如二分簡單明了。成燕燕(2008)以類型學的視角,對比漢語無標記被動句和哈語被動句在句法結構、語法標記和概念化方式上的差異。通過對比發現,哈語重標記,漢語重語序,這一規律反映了兩種語言的概念化差異,哈語動詞的概念化較復雜,因而被動句的表達方式較簡單;漢語動詞概念化比較簡單,因而被動句的表達方式較復雜。此外,張定京(2009)還專門論述了漢語有標記的被動句(被字句)在哈語中的對應表達。成燕燕(2010)系統地將漢語有標記和無標記被動句在哈語中的表達形式進行了整理。成燕燕(2009)又從偏誤語料中總結出哈族人學習被動句的幾個難點:1.對無標記被動句的語義把握不準;2.什么時候必須用“被”字;3.“被”字后的施事什么時候出現;4.“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轉換。endprint
(二)雙賓語句
努爾巴汗·卡列力汗(2010)、成燕燕(2010)根據漢語雙賓語中動詞的特點,將雙賓語句分成了8類:“交”類、“教”類、“接”類、“欠”類、“詢問”類、“借”類、“稱呼”類和“放”類雙賓語句,并分別找出了在哈語中的對應表達,又從語義、語用方面對比漢語雙賓語句與哈語的對應形式。成燕燕(2009)從偏誤語料中總結了哈族人學習漢語雙賓句的難點:1.由于漢語和哈語賓語的不同,導致學生難以掌握漢語雙賓語句的基本語義結構;2.容易將雙賓語句和“把”字句、兼語句混淆。
(三)比較句
成燕燕(1990,2008,2009,2010)從對比分析、類型學、偏誤分析等不同方法入手,討論了漢語比較句和哈語的對應表達的句法、語義、語用層面的異同,發現漢語比較句具有隱性特點,比較項、比較點、甚至“比”字都可以不出現,而哈語與之不同,具有顯性特點。成燕燕還總結了比較句學習中的幾個難點,比如:1.“A有B(那么/這么)+C”中,學生常常忽略C的語義限制;2.“與其……還不如”“寧可……也”等這種含有選擇意義的比較句。
三、研究不足及努力方向
總體來看,哈族人的漢語句式習得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研究內容涉及到了“把”字句、“被”字句、連動句、兼語句、雙賓語句、存現句、重動句、比較句、“是”字句等典型句式,雖然每一類研究成果的數量不多,但至少說明已有人注意到了該項研究的價值。另外,從研究方法看,除常見的翻譯表達、對比分析、偏誤分析等方法之外,還開始重視從類型學和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的角度深入研究。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足:1.對漢語典型句式的結構層面研究居多,但對結構深層語義和語用的挖掘不夠;2.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中介語的研究,研究中雖然也有運用中介語理論的,但基本都是從偏誤分析的角度分析學習者的語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將學習者的語言視作一種自然語言對其全貌加以描寫研究,這樣對中介語的本質和習得過程的認識很不利。哈族人漢語句式習得研究應重視對漢語習得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并且要深入挖掘每個句式結構的深層語義和語用限制。
注釋:
①為行文簡潔,本文中的“哈薩克族”均簡稱為“哈族”。
②為行文簡潔,本文中的“哈薩克語”均簡稱為“哈語”。
參考文獻:
[1]成燕燕.漢語和哈薩克語比較方式的異同——兼談哈族同志學習漢語比較句的難點[J].語言與翻譯,1990,(3).
[2]成燕燕.哈薩克族漢語“把字句”習得的偏誤分析[J].語言與翻譯,2006,(3).
[3]成燕燕.哈薩克族學生習得漢語存現句的偏誤及對策[J].語言與翻譯,2008,(4).
[4]成燕燕.漢語與哈薩克語比較句研究的類型學視角[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8,(4).
[5]成燕燕.漢語與哈薩克語被動句類型學比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6]成燕燕.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漢語語法教學難點釋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成燕燕.漢語主謂謂語句與哈薩克語的對應表達[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9,(3).
[8]成燕燕,楊洪建,努爾巴汗.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哈薩克語動詞謂語句對比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9]胡愛華.漢語被動句的哈譯[J].語言與翻譯,1995,(2).
[10]李珠.意義被動句的使用范圍[J].世界漢語教學,1989,(3).
[11]努爾巴汗·卡列力汗.漢語雙賓語句與哈薩克語的對應表達[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0,(12).
[12]王守桃.給新疆少教民族學生講授漢語“是”字句的幾個問題[J].喀什師院學報,1992,(1).
[13]楊洪建.試論漢語連動句在哈薩克語中的表達[J].語言與翻譯,2008,(2).
[14]楊洪建,蔣芳珍.漢語兼語句在哈薩克語中的對應表達[J].語言與翻譯,2009,(2).
[15]楊洪建.漢語重動結構在哈薩克語中的表達[J].語言與翻譯,2010,(2).
[16]楊洪建.漢語“是”字句在哈薩克語中的對應表達[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17]楊洪建.漢語存現句在哈薩克語中的表達[J].語言與翻譯,2012,(1).
[18]張定京,陳不都熱西提·亞庫甫.突厥語文學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李晨溪 江蘇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2100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