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淡意+衷明華
摘 要: 運用現代化的測量技術——手持技術進行催化劑、濃度等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的實驗探究,可以定量描述反應速率,操作方便,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實驗。本文首先通過生活實例引出催化劑及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并進行實驗探究,層層推進,逐步探究催化劑、濃度等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關鍵詞: 手持技術 催化劑 濃度 反應速率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課題三“制取氧氣”為背景的實驗探究課,是初中化學階段較重要的實驗之一,且對高中知識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我將合作的對象是普通中學的高一學生,在知識儲備上,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氣的制備方法及其原理,為本節課的探究奠定了一定基礎。而該年齡階段的初三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問題能力,也為本實驗的探究提供了優勢條件。
1.三維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立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了解氣壓傳感器、數據采集器及配套軟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催化劑、濃度等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掌握定量描述反應速率的方法,提高動手操作和分析歸納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會團隊合作,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科學嚴謹的態度。
2.重難點:通過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催化劑、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由于學生剛接觸化學實驗不久,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還是有較大難度,因此我將分析曲線得出反應速率的變化規律定為教學難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將以實驗探究法為主,媒體輔助教學法為輔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獲得新知。現代教育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將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完成對新知的建構,體現建構主義思想。
四、教學過程
我將通過新課引入、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等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環節一:新課引入
首先,我將向學生展示洗衣粉包裝袋上印刷的主要成分一欄,指出大多數洗衣粉都會添加一些酶制劑,促進衣物上的血漬等污漬的分解,進而引出本節實驗探究課。并提出問題,那催化劑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是能改變反應速率呢,還是對反應速率沒有影響?
環節二:演示實驗
拋出問題,從生活實際回到化學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求知欲望強烈,此時我將順理成章引出課本P38的實驗探究,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加了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發現木條沒有復燃,試管中只有極少量氣泡產生;繼續實驗,向上述加了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再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發現木條很快就復燃了,試管中也有較多氣泡產生。那為什么加入二氧化錳前后的反應現象會不同呢?聯系課堂之初提到的酶制劑,學生很快就能得出二氧化錳加快了過氧化氫的分解,使氧氣產生的速率變快的結論。
環節三:學生分組實驗
在結束本節課之前,布置課后作業,通過實驗,可知二氧化錳和馬鈴薯均可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但這二者誰的催化能力更強呢?要如何設計實驗呢?通過課后拓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將知識進行遷移的習慣。
五、板書設計
接下來是我的板書設計,采用提綱式、表格式的板書設計,簡單羅列出實驗過程的相關步驟,簡單明了,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
催化劑、濃度等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3.實驗結論
六、教學感悟
最后是我的教學感悟,本節課通過生活實例引出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加快分解的實驗,逐步探究不同質量的二氧化錳及不同濃度的過氧化氫對產生氧氣速率的影響,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