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阿滿
摘 要: 創新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綜合,是幼兒思維活動的特殊形式,具有多樣性。幼兒時期是思維開始快速發展的時期,伴隨語言的產生而產生,這時的思維培養對人一生的思維發展都有重要作用,直接影響未來人才的素質。而觀察是發現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是一切科學實驗、科學新發現和創新思維的基礎,通過觀察可以從平常現象中發現不平凡的閃光點,從貌似無關的東西中發現相似點,從而引發靈感,產生創造性認識。
關鍵詞: 幼兒教育 創新思維 習慣培養
幼兒教學中,教師們十分重視幼兒觀察力的培養,但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有些教師忽視孩子自主觀察的興趣,幼兒的觀察更局限于與教學相關的內容,被動地按照老師的要求或意愿觀察,忽略生活中一些觀察素材,從而制約幼兒創新思維的發展。
兒童心理發展研究表明,幼兒期的幼兒對世界萬物充滿幻想,他們總想試探著認識世界,弄清究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強烈的好奇心,對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求知欲強。研究表明幼兒好奇的特征,如果得到正確的引導,容易養成觀察發現、創造思維等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幼兒階段是培養興趣,體驗科學、觀念、精神、態度的重要時期。
如何抓住幼兒創新思維的關鍵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呢?我們試圖抓住幼兒自我意識強和好奇的心理特征,將觀察與幼兒的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凸顯幼兒“我”的意識,從每位幼兒“我”的視野出發,使每個“我”的觀察“發現”和各個不同的“我”的發現相互影響,相互啟發,使幼兒觀察的內容更豐富,從而影響幼兒觀察習慣、思維方式等的改變。同時,通過活動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以及對身邊新事物的探究,關注、觀察和發現生活中一些平常而有變化的不尋常的事物,進一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勝心,從而促進幼兒創新思維習慣的養成,為創新人才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1.通過觀察活動,順應幼兒的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
皮亞杰認為,新技能的學習不是強制性的,而是由兒童的興趣和意愿決定的。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結果,又不是直接學習的結果,而是個體和環境相互作用而使認知結構不斷發生質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是主動地以同化或順應的方式,與客體相互作用,感知客體,理解客體,并建構相應的認知結構,獲得發展。兒童自我發現的東西才能積極地被同化從而產生深刻的理解。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提示我們必須尊重幼兒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提高幼兒的認知與情感的發展水平。因此,通過我們的活動,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注重創造和利用周圍環境,引導幼兒通過自己觀察周邊生活環境和周圍人的行為等,發現那些不被人們重視又是那么親切的富有變化的事和物,從中讓幼兒主動獲得有益的經驗。同時,激發幼兒對事物變化的興趣,培養幼兒對事物變化的觀察習慣和創新思維習慣,促進幼兒主動探索的良好品質。
2.通過觀察活動,有助于幼兒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
布魯納指出,僅單純地傳遞教材結構是不夠的,重要的是鼓勵學生探索。教師要“盡可能保留一些令人興奮的觀念的系列、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布魯納認為,兒童應該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按自己觀察事物的特殊方式表現學科知識的結構,借助教師或教師提供的其他材料發現事物。布魯納還強調,直覺思維的形成過程一般不是靠言語信息,尤其不靠教師指示性的語言文字。“兒童知識的獲得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是一種堅持不懈、孜孜以求的持續行為,推動這種行為的動力存在著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內部動機”。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學原理,為觀察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把握幼兒教育方法的理論依據。我們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改變以往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只重視積累知識,重視掌握知識的量的現象,而更注重幼兒通過對周邊或身邊事物的觀察發現,激發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點滴變化的興趣,引發他們的好奇心,關注周邊或身邊事物的變化,讓他們帶著問題觀察發現,從而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獲得有益的經驗。
3通過觀察活動,有利于幼兒用獨特視野去觀察事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無比,是動態的,因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開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終身的。“我發現了……”活動著眼于生活,活動內容取之于生活,在引導幼兒發現觀察中力求做到的是從兒童的世界出發、用幼兒的眼睛觀察事物,用幼兒的心靈感受世界,為幼兒今后用自己的方式觀察發現和創新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讓.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1970.
[2]布魯納.認知生長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1966.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