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勇
摘 ? ?要: 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生從學習為主體的大學生教育培養模式到以研究創新為主體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之間的過渡,成為時下值得探討的熱點問題。研究學習小組的實踐嘗試將有望成為促進學生自然過渡上述兩個培養階段的橋梁,成為培養全面而專業、適應新形勢的優秀人才的有力手段。文章通過論述研究學習小組的實施要點、實踐作用,較系統地闡述了研究學習小組在大學生成才轉型教育中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 研究學習小組 ? ?成才教育 ? ?實踐教育 ? ?創新思維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現代社會知識體系呈現出高度的分化與綜合發展態勢,許多現實問題的解決、科學研究的突破,需要綜合利用涉及多學科的多種理論與方法,因而迫切需要高校培養出知識面寬、適應性強、有一定專長的研究創新型人才。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可大致分為兩大路徑,即大學生教育培養模式(包括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包括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從《高等教育法》學業標準要求可以看出前述兩個階段教育培養模式側重點存在不同,《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專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碩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相應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獨立從事本學科創造性科學研究工作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通過兩種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路徑的比較,不難看出,大學生教育培養模式下有利于夯實學生的基礎,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能,拓展知識面,培養全面的人,適應社會的多樣化需求,而研究生教育培養則常常在于通過在具體領域的深入研究挖掘,實現在具體學科領域某一點或面上的突破,塑造出有批判和創新能力的學術性創新型人才。作為兩種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大學生教育培養,無法培養出洞悉全局的優秀人才,而沒有研究生教育培養,也很難造就出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專家學者。大學生教育培養模式與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二者之間并不沖突,分別立足于大學生和研究生階段并不矛盾且先后順序不可替換,成為時下培養全面而專業的優秀人才的主要途徑。
但是,由于大學生教育培養模式和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之間存在人才培養側重點的不同,培養要求的不同,考核評價方式的不同,使得學生在兩種學習階段過渡時期,容易產生困惑。如時常有媒體報道研究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迫于畢業壓力出現焦慮、心理問題甚至是過激行為,達不到學校畢業要求而被延期學習等現象,便是學生成才轉型時期困境的外在表現。因此,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生從學習為主體的培養到以研究創新為主體的教育過渡,是現階段值得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研究學習小組的提出,是大學生教育培養階段以學習為主體背景下的一種有益補充,通過設立若干致力于特定研究課題的研究學習小組,開展以本科(專科)學生為中心,指導教師為主導,研究生為輔助的研究性教育訓練,有別于傳統的導師制,其實踐要點與作用更豐富。
一、研究學習小組在大學生成才轉型教育中的實施要點
1.研究學習小組學生組織形式
研究學習小組的基本組成形式是小組,考慮的是全體學生的成才教育,不是針對個別學生的特別培養。研究學習小組設立于學生本科(專科)階段,并按照學生人數成立若干獨立研究小組,且每個小組學生人數按年級控制在合理水平區間,同一年級一般控制在4至6人,以保證每位學生均等的發言機會。小組的運行充分考慮到本科(專科)階段的學生水平,個體知識儲備尚未達到一定程度,個體力量不足以直接應對課題研究,通過鼓勵以團隊協作的形式參與具體課題研究,避免過早的學生個體拔苗助長,減少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因個體知識水平限制而產生的無力和挫敗感。通過團隊討論、分工協作,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集思廣益、逐步嵌入具體研究課題中,以有利于學生積極、自信的成長成才為目的開展小組活動。
2.研究學習小組課題組織方式
本科(專科)學生參與具體課題研究,課題來源可以是教師科研項目,也可以是經過論證的設計課題或熱點問題,通過項目拆解,將課題分成若干微小階段,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及自學部分必要知識,循序漸進解決課題各個細小分支,通過一定階段的系統訓練及具體課題深層次參與,學生將逐步了解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的深刻內涵,了解創新型課題研究的基本范式,有效減少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后學習轉型時期的困惑。
3.研究學習小組學生培養方式
研究學習小組的學生培養方式主要是討論式學習。首先,小組學生在明確課題基本內容的基礎上,要求小組同學在討論會前根據研究課題需要自行查閱資料,組織材料,提煉觀點。在討論會上,各抒己見,并在教師、研究生的指導參與下,進一步凝練論點、實施方案。而后,根據討論會研討方案,組織驗證實施,開展包括調研法、實驗驗證法等研究方法的實證研究。獲取數據的同時,研究學習小組討論學習數據處理方法及相應軟件的學習與使用,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進一步細化和不斷完善研究方案,逐步解決課題研究各項問題要求。課題的研究基本原則是遵循不斷深入的思路,按照前述討論會步驟循環上升,逐步逼近直至研究目的達到。在通過一定時間的研究之后,研究小組同學通過小組討論會的形式,討論實施論文撰寫工作,實現結果的輸出。
二、研究學習小組在大學生成才轉型教育中的實踐作用
1.研究學習小組學生顯性能力的培養
所謂學生顯性能力的培養,是指在研究學習小組科研訓練過程中,學生接觸和掌握的較直觀的能力輸出,如文獻查閱與資料收集能力,相關軟件的使用與數據處理分析能力,實證研究調查與實驗動手能力,科研過程的記錄與論文撰寫能力,等等。信息的獲取能力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包括文獻的查閱和相關資料的收集,涵蓋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圖書資料及網絡平臺下電子文獻、電子圖書等專業資源,而在本科(專科)教育階段,因學生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學習已有課程知識體系,研究性訓練相對較少,信息檢索課程與實際應用常常處于缺失狀態,造成學生信息檢索能力較薄弱。通過研究學習小組的鍛煉,學生在掌握信息獲取能力的同時,歸納、演繹等創新性思維能力也會得到較大提升,并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在信息獲取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的同時,文獻管理軟件的靈活運用,進一步提升學生利用信息資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文獻管理軟件之外,數據處理軟件、繪圖軟件等的學習使用,學生可以將日常課程中所學習涉及的數據處理方法、基本理論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在有效加深對專業基礎知識理解的同時,進一步建立起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研究思路、表達方法。通過實際調研與實驗研究,在驗證實驗設想與不斷調整實驗方案的同時,學生將不再拘泥于以往課本中的參考答案,原創性意識得以展現,動手能力在數據收集、采集過程中得到鍛煉。科研過程的記錄與科研成果的撰寫,是學生嚴謹治學和精確表達能力的一次巨大提升,需要學生了解基本的學術規范,做到邏輯清晰,內容真實,語言規范,結構嚴謹。
2.研究學習小組學生隱性能力的培養
與顯性能力不同,隱性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內化于學生思維、行為的一種能力提升,如發現問題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是研究性思維的基本過程,與傳統學習型課堂學生被動式接受不同,在研究學習小組,學生需要主動性思維,從文獻及相關資料、實驗數據中提煉研究課題的本質規律、問題癥結及應對方案。無疑這種思維模式的改變是個體學生所要面臨的一大挑戰,而研究學習小組是合作協作培養方式,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師的科研經驗、同學間的集思廣益,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思維層次的改變。創新性思維是能力層次的進一步提升,是運用所學知識針對新問題提出新方案的能力,是知識學習到智慧創造的躍升。學生通過在研究學習小組的實踐積累,可以避免思維僵化,循序漸進地培養創新性思維。
綜上所述,在高校本科(專科)教育夯實基礎的前提下,通過本科(專科)階段的研究學習小組歷練,小組成員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共同參與具體課題的研究,逐步掌握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所要求的研究性思路、范式及基本技能,有利于實現學生從大學生教育培養模式到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的自然過渡。通過研究學習小組創新型的教育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高層次研究型創新人才,幫助學生通曉大學生教育培養模式與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的深刻內涵,實現大學生教育階段到研究生教育階段的無縫鏈接。
參考文獻:
[1]顧瑩瑩.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初探——香港大學的實踐和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9):37-40.
[2]王巧慧.學習型教育與研究型教育的融合——從大學理工科研究生科學思想史的教學談起[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8):55-58,
[3]王義遒.“基礎”與“創新”關系辨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5(10):4-12.
[4]張冰融,宋雪.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教育管理,2014(6):71-75.
[5]馮陳晨,李春權.如何培養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J].科技創新導報,2015(36):230-232.
[6]麻煥鋒,崔方敏,皮斌斌,等.本科生科研興趣小組的創建與運行[J].教育現代化,2015(5):42-46.
致謝:
感謝南京財經大學教學改革立項課題(JGX1662),南京財經大學青年學者支持計劃(2015),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面上項目(16KJB150015)基金對本文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