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年茂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壯族“螞拐舞”民俗文化及社會關系的研究
黎年茂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螞拐”在壯族眾多圖騰崇拜中影響比較大的圖騰崇拜之一,“螞拐舞”是宗教儀式活動主要內容,具有濃厚的農耕文化氣息和民族色彩。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螞拐舞”文化特征、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研究認為,開展“螞拐舞”儀式活動在少數民族地區發揮著調整民族內部關系,構建民族地區社會和諧;促進了民族村落文化建設,利于民俗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同時滿足人的生活需求,增強文化認同。
壯族;“螞拐舞”;民俗體育;社會關系
“螞拐”也稱“青蛙”,壯族人們圖騰崇拜物種之一,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由此衍生出壯族人的宗教意識,其最主要的祭祀活動儀式就是跳“螞拐舞”。原始螞拐舞作為民間舞蹈,源于壯族人民生產生活實踐,是以模仿螞拐各種行為動作為主要特征,融入音樂節律和肢體動作元素。動作粗狂大方,節奏明快,充分流露出古樸沉穩、簡單娛樂的生態特征,其表現形式與當下生產生活水平相吻合。當今,螞拐舞則經過藝術家們針對現代民族地區現代文化生活,在保留原始蛙形舞姿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其表演過程充滿神秘色彩,也不缺乏娛樂和雜耍元素,場面熱鬧,民風淳樸,代代相傳,不斷創新發展,進一步賦予了螞拐舞時代特點和民族文化內涵。
2.1 地域文化特征
螞拐舞——壯族螞拐節主要活動內容之一,主要流傳于桂西北一帶。壯族祖先主要大雜居地,居住環節惡劣,以生活在原始深林、丘陵及高原過度地帶最多,天氣多為濕熱,有害動物繁多,人民正常生活難以自保,常常受到騷擾和侵襲。大自然生物鏈是平衡的,隨之出現的除害動物就成為人們心目中敬仰和崇拜的對象,“螞拐”就是其中之一。高原和丘陵地帶天氣變化多端,雷電交加,衍生出許多奇異的神話傳說。例如,獵人打獵,遇雨,被迫樹下遮雨,雷電自然災害發生,周圍的樹木全部被劈,唯有獵人躲雨這可安好,仔細觀察發現樹洞中“螞拐”,因此,獵人歸結于“螞拐”保護。隨之而來的就是壯族人民對“螞拐”的無限感激和崇拜,體現壯族人民淳樸善良的本質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及對邪惡的痛恨之情。
2.2 農耕文化特征
壯族人民生活在華南高溫多雨地區,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農耕文化深厚,每逢立春后一段時間,風雨適中,萬物開始蘇醒,壯族開始進行一年一度的耕種活動。遠古時代,在生產力低、生存環境惡劣的條件下,除異常艱苦耕種農活以外,壯族并沒有太多先進生產活動及市場交易活動。拼盡全部人力物力,才能收獲自家人的口糧,一年之計,只有到了春節,大家才能安心休息上半個月。耕種的收獲對于壯族人們來說至關重要,是來年家人生活的依靠。為此,壯族人民通過這神圣的節日祭拜和祈禱,盼望著來年在農作方面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活上多子多福,健康平安。另外,螞拐的叫鳴及活動與天氣晴雨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螞拐在壯族人民心目中一直維系著良好的印象,壯族人民把自身對自然條件的渴望寄托于螞拐神,久而久之“螞拐”成為勇敢無畏、不怕犧牲的象征,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
2.3 民族健身文化特征
螞拐舞源于壯族民間生產生活實際,模范蛙形行動姿態來創作,具有濃郁特色的身體跳躍活動。螞拐舞的蛙形身體活動貫穿舞蹈始終,以獨特的外在形式表現壯族的民族文化,給人一種神秘和震撼而又氣勢恢宏的意蘊。原始螞拐舞動作簡單,只是對人民生活和生產勞動做大致模仿,難以達到愉悅心身、身體淋漓盡致的活動程度。從現在螞拐節中螞拐舞活動的身體形態和動作特征來看,蘊藏著獨特的韻律和強烈的運動節奏感,這種莊嚴而又神秘的祭祀活動,融入了大量的身體運動元素,充分反映了壯族人民精神風貌和思想感情,寄托了整個當地少數的對美好未來的盼望,豐富的身體語言和動作姿態滲透了民族對身體健康、民族團結、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具有較強的民族性、技藝性和健身性。這些獨特的傳統體育精神文化,充分體現古老壯族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對體育產生的價值觀念、心理傾向和精神上的追求。
2.4 民俗情感及內心訴求特征
在壯族人民神話傳說中,反應出對蛙神的崇拜,各地對螞拐節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集中反映出對螞拐的人格化。研究認為,螞拐的故事和神話傳說集中體現了時代背景下壯族人民的生活境況,土地貧瘠,交通閉塞,生產力水平低,經濟文化落后,生活異常艱難,壯族人民內心迫切希望改變現狀,又無能為力,對現實的無奈又無法表現,致使內心對未來的憧憬寄托于神靈或對神化的生物祭拜之中。祈求得以同情,為貧苦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來年五谷豐收;也表現出壯族人民感恩戴德之心,以對螞拐神的祭拜表達人民的內心的敬仰。壯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勤勞勇敢、尊老愛幼、注重禮儀、崇尚信義的民族,愛憎分明,現代的節慶體育活動由祭神逐漸演變為娛人,形成一種壯族人民的獨有生活方式。
3.1 調整民族內部關系,構建民族地區社會和諧
壯族螞拐舞民俗文化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倡導民族精神,是本民族群體成員在時代生活實踐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民族共同精神。螞拐舞活動的開展關系到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凝聚民族精神,蘊藏著壯族人民生活各種行為和社交禮儀,如尊老愛幼、團結無助、重感情講義氣等傳統美德。壯族民俗文化是人民習慣的行為規范,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和強制性,發揮著調整民族關系和平衡內部矛盾,維護民族利益的作用。壯族人民對生物崇拜包含著集體主義觀念、民族自治意識、生物保護習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隨著民族地區社會關系的調整和族群關系的變遷,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絕不是自然實現的,他離不開民族內部文化自覺和國家法治的推動和保證。如能充分發揮壯族地區民族觀念和民俗文化對社會個體習慣的約束作用,更能貼近實際,更能體現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發展是在尊重民族文化和習慣的基礎之上實現的互動關系。
3.2 民族村落文化建設的基石
馬斯洛認為人,有5個層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壯族地區逐步進入現代化時代,人民閑暇時間逐漸增多。一方面,壯族人民隨著社會發展急需豐富文化生活來提升生活品質,而體育文化活動恰好具備休閑娛樂和展現自我的功能。在壯族民俗文化活動中通過螞拐舞平臺展示,獲得村落人們的尊重及自身努力的肯定。另一方面,壯族村落間社會交往存在著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甚至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而人在身體活動及運動技能展示過程中基本克服了這些限制因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溝通,既豐富了村落閑暇文化生活,又達到了少數民族地區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務的作用。村落社會關系和諧是民俗體育發展的原動力,符合現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及和諧社會的精神要求。通過螞拐舞民俗文化活動的開展,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培養人民參與健身文化體育活動習慣,促進人民身心健康,豐富村落業余文化生活,增強村落文化建設。
3.3 滿足人的生活需求,增強文化認同
壯族民俗節慶和民俗文化活動的開展已成為一種文化時尚,實現了娛神和娛人作用的共存愿望。隨著時代的推移,壯族地區社會經濟條件有了質的不同程度的變化,交通越發便利,現代文化多元化融合發展,民俗節日活動融入大量的休閑娛樂文化元素,與原始單一圖騰崇拜和祭祀活動相比,民俗活動增添了節目內容和文化內涵,是民俗文化適應社會發展的外在表現。但是,由于地緣和社會環境的因素,壯族地區民風民俗在時代長河中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民族語言、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社交禮儀方法及社會關系等反應的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重要方面,世代傳承和發揚著。壯族作為民族文化較為濃厚的民族之一,民俗活動深深影響著民族地區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社會發展,民族認同和團結友愛精神最為突出,在現代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沖擊下立于不敗之地。在經濟發展背景下,既滿足壯族人民對現實生活方式需要和未來生活的憧憬,又是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促進民族間文化認同。
3.4 主導民俗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共贏
壯族舉行“螞拐節”基本由政府主辦,社會參與等市場運作模式,目的在于豐富當地居民的節日活動內容,促進民族地區經貿發展,把當地特產、美食和投資洽談與節日活動融為一體。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的閑暇生活方式不斷由城市轉變為追求原生態的民族文化體驗,每逢壯族“螞拐節”吸引力大量游客的到訪,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長足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收入增長和務工就業。壯族螞拐節民俗活動開展的本質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及政府主辦意圖是一致的,旨在倡導民族團結精神,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增強民族地區人們體質,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而壯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恰好反映出集體主義和最求內部團結與和諧。在中國共產黨提出 “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 最新理念下,壯族螞拐節民俗活動文化既發揮了傳承和發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又提高了民族地區經濟生活水平,真正體現了民俗文化和社會發展相互依存和互動關系,開創了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互補和共贏的新局面。
從壯族地區蛙崇拜精神文化的轉變,不難看出壯族地區物質生產方式的變化。原始社會,人民對未來的世界充滿了憧憬,對自然界發生的一切又無法理解和認識,隨之而來的恐懼和憂慮心里促使萬物幽靈和神靈保佑的觀念出現,正是人的綜合文化素質和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表現。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條件長足的進步,壯族地區群體利益和社會關系錯綜復雜,人們生活方式有較大轉變,有物質上升到精神層面,個體素質差異明顯,壯族螞拐節正積極發揮著個體認同、調節內部矛盾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等社會功能作用。促進民族地區村落社會和諧,記載和傳承壯族優秀的民俗文化,使壯族地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實現扎根于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變遷的歷史長河之中,彰顯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持續戰略和民族特色的本質。
[ 1 ]周三多,陳傳明,魯明私.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70-71.
[ 2 ]李溱.論壯族蛙神崇拜[ J ].廣西民族研究,2002(1).
[ 3 ]韋曉康.淺談原始宗教對壯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影響[ J ].體育文化導刊,2004(4).
[ 4 ]郭傳燕.鄉村節慶體育與農村體育發展
G85
A
1674-151X(2016)11-13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2.073
投稿日期:2016-08-29
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壯族螞拐節民俗文化及社會關系研究(KY2015LX571);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5JGB46);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青年項目(15KYB002)階段性成果。
黎年茂(1985—),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民族體育、體育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