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才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拉脫維亞地區武術發展現狀調查研究
林 才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對拉脫維亞的武術教師和武術學習者進行了調查分析,重點剖析了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嘗試對其武術發展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議。
拉脫維亞;武術;現狀;對策
拉脫維亞共和國位于波羅的海東海岸,歐洲的東北部,與愛沙尼亞、立陶宛、俄羅斯等國家接壤,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國際商業和貿易的重要門戶。拉脫維亞曾屬于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獨立于1991年。中國于1991年9月12日,與拉脫維亞建立了外交關系,是首批承認并支持拉脫維亞恢復獨立的國家之一,兩國高層積極交往,努力開展各部門在文化、教育、經貿等領域積極友好的合作關系。拉脫維亞政府認為,中國是其在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并努力開展在政治、經濟、貿易、運輸和旅游等領域的積極合作,拉脫維亞很重視與中國的外交關系。 2016年11月初,第六屆中國與中東歐領導人會晤也即將在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舉行。
拉脫維亞與中國在歷史上也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里加市,是拉脫維亞的首都,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在近代,拉脫維亞在波羅的海地區最早開始進行漢語教學,同時也是波羅的海最主要的漢語教學中心;如今在拉脫維亞學習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而作為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中國武術在拉脫維亞地區也深受當地人的喜歡。據中國駐拉脫維亞領事館的的官方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在拉脫維亞地區學習漢語的人數有2 000多人,而學習中國武術的人數達到4 000人。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武術在國外出現武術熱是眾所周知的,拉脫維亞地區自然也不例外。
拉脫維亞國家雖小,人口也不多,但在小國出現的武術熱也值得探究。拉脫維亞的武術開展已有10多年,國內對于該地區的武術研究幾乎沒有,尚屬于空白,關于當地的武術發展現狀的研究報告或文獻非常貧乏,筆者借在拉脫維亞擔任武術教師志愿者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走訪當地的武術機構,及參考漢語在拉脫維亞地區的發展研究,嘗試在拉脫維亞武術領域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1.1 拉脫維亞武術協會武術開展概況
拉脫維亞武術協會(英文名為:Lavtia Sports Wushu Federation)成立于2004年,是拉脫維亞地區成立較早的武術機構組織。歷經10多年的發展,現已發展為拉脫維亞地區規模最大的武術機構,拉脫維亞最活躍的武術組織,也是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成員之一。拉脫維亞武術協會由1名主席、1名主教練、4名教練、2名指導員、1名秘書組成。到目前為止,已為拉脫維亞培養上千名的武術愛好者。現有會員170~200人,開設的武術課程有武術套路、武術散打、太極拳、詠春拳、太極柔力球、氣功、舞獅,主體課程為武術套路。
拉脫維亞武術協會從成立至今一直與中國駐拉脫維亞使領館保持著聯系。據悉,每年中國駐拉脫維亞領事館都會捐贈相關武術器材給拉脫維亞武術協會,支持其發展。自2013年起,拉脫維亞武術協會與中國駐拉脫維亞領事館和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達成合作意向,通過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向拉脫維亞武術協會派遣武術教師志愿者,每年派遣1名武術教師。
1.1.1 Wushu Academy PANSIN Wushu Academy PANSIN 成立于2002年,該組織由1名管理者、2名教練組成,現有會員35~40人。開設武術課程主要為武術套路。
1.1.2 Wushu club ORIO Wushu club ORIO 由1名管理者、1名教練組成,現有學員20~25人。開設武術課程有武術套路、武術散打。
1.1.3 拉脫維亞太極拳協會 拉脫維亞太極拳協會成立于2010年,由1名管理者、2名教練組成,現有學員30~35人。開設主要課程是太極拳。
1.2 拉脫維亞武術師資情況調查
通過拉脫維亞武術教練的調查可知,教練的運動等級主要是武術的段位普遍不高,教練的武術水平還有待提高。五段段位以上的有,五段段位的也只有2位,其中一位是拉脫維亞當地的武術教練,另一位是中國派遣的武術教練。
拉脫維亞武術近10年來的發展,主要推動者與管理者為拉脫維亞當地居民。據采訪主要武術俱樂部負責人得知,拉脫維亞當地多數武術教練都會每年到中國的武當山武術學校進修培訓1~2次。在拉脫維亞的武術教練當中,只有1個教練在歐洲錦標賽等大型武術賽事中獲得武術傳統拳種的冠軍,2位教練獲得過多次拉脫維亞地區舉辦的武術比賽冠軍。有中國武術教練參與進來拉脫維亞武術發展始于2013年,主要途徑與渠道為通過中國駐拉使館與國家漢辦的合作,派遣武術志愿者。
1.3 拉脫維亞武術學習者情況調查
通過長時間在拉脫維亞武術協會的任教以及從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得知,拉脫維亞的武術學習者在不同的武術機構、不同的武術俱樂部年齡分布呈現不同的特征,而這與每個武術機構、每個俱樂部所開設的武術課程有關。拉脫維亞武術協會武術學員年齡分布比較平均,基本每個年齡階段的武術學習者都囊括。從3~9歲有武術啟蒙教育,主要是傳授一些最基本的武術基本功以及身體素質練習;10~20歲有武術套路班,主要學習武術一些初級、中級以及少數學員練習高級套路。中青年階段主要練習詠春拳、武術散打等具有攻防實用的武術為主;老年人階段主要以習練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武術為主。
通過對幾所武術機構的武術學習者的習武動機問卷調查得知,當地的武術學生有一半以上是因為對武術感興趣,其次是想通過學習武術提高自我防衛能力。國外的人一般對健康比較重視,所以通過習練武術提高身體素質所占的比例也較大。一部分武術學員想通過習練武術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據筆者與當地的武術愛好者深入接觸交流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其中有曾經學習過道家、佛家的一些理論知識,有對陰陽、五行、八卦等學說感興趣的,而學習中國武術正是作為可以了解中國文化的橋梁。
1.4 拉脫維亞地區有關武術活動的情況調查
1.4.1 武術比賽 通過采訪拉脫維亞武術協會負責人和查看其網站得知,拉脫維亞地區每年會舉辦3~4次武術比賽。(1)每年的12月初和2月初的拉脫維亞武術館校聯賽,參賽運動員基本上是拉脫維亞當地的武術學員,參賽規模為70~80人,比賽時間為1天。參賽項目主要是一些初級、中級的武術套路,如一路至三路長拳,南拳16式等基礎套路。(2)每年的4月初和10月初分別舉辦拉脫維亞武術公開冠軍賽和波羅的海武術公開冠軍賽,舉辦地點都是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其中,拉脫維亞武術公開冠軍賽已經舉辦了4屆,波羅的海武術冠軍賽已經舉辦了3屆。參賽運動員主要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如瑞典、挪威、丹麥、瑞士、立陶宛、愛沙尼亞等歐洲國家。參賽規模達到280~300人,且可參賽武術項目較齊全,既有現代的一般常規比賽套路,也有傳統武術套路;既有初級運動員參賽,也有中高級運動員參加。在拉脫維亞及周邊國家地區頗有影響,已形成一定規模效應。
1.4.2 與中國及中國文化有關活動 隨著中國經濟及中國國力的提升,國家漢辦在世界各地積極地推廣漢語,與中國文化的有關活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在拉脫維亞地區每年都會舉辦很多活動,而每一項活動都少不了中國武術的身影。例如,每年最隆重的新年迎春晚會,都是在駐拉使館和拉脫維亞華人聯合會甚至拉脫維亞孔子學院的聯合組織下舉辦,而作為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武術每年都是特邀表演節目。孔子學院每年也會舉辦多種多樣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如迎新春晚會、端午節、中秋節等慶祝活動,有關漢語活動,如漢語橋比賽、漢語角等活動,每一次的活動都能看到中國武術的身影,既在活動中展現了武術的價值,也在活動中宣傳了中國武術、中國文化。如今,漢語熱和武術熱在世界各地是大家一致認同的事件。
2.1 師資匱乏
既缺乏中國武術教師,也缺乏高水平教練團隊。缺乏中國武術教師,拉脫維亞武術協會可與駐拉使館、國家漢辦進一步合作,目前只派遣1名武術老師志愿者,通過深化合作,拉脫維亞武術協會可組織拉脫維亞其他武術俱樂部機構共同商討,擴大武術在拉脫維亞的影響力,爭取武術教師志愿者名額。拉脫維亞武術組織機構應與中國政府、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聯系合作,定期邀請高水平武術教師到拉脫維亞組織當地武術教練培訓,提高其自身武術水平及教學水平。
2.2 發展渠道單一
通過調查,拉脫維亞武術愛好者僅僅局限于拉脫維亞武術協會、武術俱樂部等,并未在拉脫維亞的大中小學開展武術課程。近年來,隨著拉脫維亞孔子學院的日益壯大,孔子學院下設的孔子課堂與教學點日益增多,且大多與拉脫維亞的大中小學聯合開展漢語教學。拉脫維亞武術組織機構可以效法拉脫維亞孔子學院,與拉脫維亞大中小學展開合作,開設武術課程,或者與拉脫維亞孔子學院合作,把漢語教學和武術教學結合起來,既能豐富漢語教學課程的內容,也能擴大武術的影響力。
2.3 武術教學只重視技術而輕理論
由于拉脫維亞武術長期的發展都是當地人在運作,而中國武術教練的參與也是剛開始,且少之又少,導致拉脫維亞的武術發展技術與理論脫節。拉脫維亞武術組織機構應定期組織武術理論相關培訓,邀請資深武術名家授課,提高武術理論水平。
2.4 交流過于局限
拉脫維亞武術的長期發展交流只局限于波羅的海三國,相關武術比賽也僅局限于歐洲,并未真正走出去。拉脫維亞武術組織機構可與中國官方的武術機構或者民間武術團體聯系,通過互相派遣高水平運動員交流技術水平,參加中國武術相關比賽,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拉脫維亞,關注拉脫維亞,從而展開武術領域的合作。
有關拉脫維亞的武術發展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隨著近年來拉脫維亞的發展和我國國際影響的擴大,兩國之間各領域交流與合作逐漸增多,拉脫維亞學習武術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拉脫維亞武術教師的缺乏和各方面資源的不足,這需要中國政府和駐拉使館提供更多的支持,更好地促進拉脫維亞的武術發展。
[ 1 ]金揮.東歐中亞列國志[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4.
[ 2 ]孟濤,周慶杰,裴康凱. 中華武術在海外的傳播與發展研究——基于美國武術館、校的調查報告[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5).
G852
A
1674-151X(2016)11-14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2.079
投稿日期:2016-09-23
林才,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