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安+吳昌勇+羅長壽
在陜西省平利縣三里埡村涼水溝組百姓的記憶里,2015年的冬天特別溫暖。2015年11月16日,鑼鼓和鞭炮齊鳴,一條長4.2公里的水泥路如彩練輕舞在大山深處,被大山鎖久了的涼水溝百姓淚眼盈盈,內心翻騰著別樣的感慨和幸福。
一條路托起明天的希望。眼下,沉寂多年的三里埡村,命運正發生巨變,而帶給這個小山村憧憬和希望的,是黨和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以及包扶單位——安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不懈努力。
路通了 人來了
沿著村道前行,位于308省道旁的村委會是市質監局駐村工作隊的“首秀”:2015年,在市質監局的積極爭取下,掛聯平利縣的市委常委、安康軍分區司令員高興平協調30多萬元,由工作隊為三里埡村修建了兩層占地300平方米的嶄新小樓。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樓不遠處三間磚瓦結構的舊房,那是工作隊2014年進村的第一站,也是村委會舊址所在。隨后,工作隊平整了小樓前的一塊空地,安裝了配套的體育健身器材。很快,這里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的好去處。
中午時分,三里埡村委會主任李成龍站在自己的鴨棚前,喂食著一大群撲棱著翅膀的麻鴨。2015年8月,他投資近200萬元,成立了龍遠鴻特色養殖合作社,以特色麻鴨養殖為主。如今,萬只麻鴨在鴨棚外沐浴著暖陽覓食,很快,這些麻鴨將開始產蛋,這些“金蛋蛋”也將變現。
距鴨棚不遠的山峁上,村委會副主任李奎正在養豬場里為“互聯網+生態黑豬散養”項目做前期規劃。2015年7月,這個從涼水溝組走出去的創業者,又回到村里發展。他注冊成立的孚林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現已接受各方投資400多萬元,生豬存欄2000多頭。對于未來,這個年輕人有更為宏大的規劃:趕豬進山,讓產品名副其實地原生態、無公害,再在山林里安裝三四十個攝像頭,讓千里之外的客戶能隨時從網上了解散養黑豬的動態。
“路通了,進山出山方便了,有頭腦的人愿意在窮山窩窩里干事了!”三里埡村支書李懷安半天憋出一句話,繼而開心一笑,“說句心里話,可多虧了駐村工作隊喲!”
“路通了,心熱了,人來了,脫貧有希望了!”站在一旁的平利縣委宣傳部部長楊友誼補充說。
熱起來的涼水溝
盡管都是三里埡土生土長的村民,李成龍和李奎以前卻不敢將資金放在這里投資建廠,不是不愛家鄉,原因只有一個:交通閉塞。
同樣感到揪心的還有駐村工作隊,隊員羅長壽、劉忠漢在村道上傾注的心血不少,市安監局局長謝康更為惦念這項工程,時常過問進度,督促加快道路硬化,爭取讓老百姓盡早受益。
“這條路差點‘泡湯了,當時我們還是有思想顧慮的。”羅長壽說,最終讓局里下定決心修路的是工作隊入村調研后提交的一組數據:三里埡村共有490戶1750人,其中貧困戶257戶713人,而山里面的涼水溝組就有一百多戶貧困戶。致貧的原因集中指向了交通不便,由此帶來群眾思想觀念和外界的巨大反差,有些農戶甚至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由“窮怕了”變為“窮慣了”,村民靠著不成規模的種茶、養殖等傳統產業勉強維持生活。
“這些年,隨著年輕力壯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空房、荒山和看家狗,”城關鎮黨委書記唐如剛說,一些掙到錢的年輕人開始在山外安家,涼水溝越發荒涼。
“涼水溝的單身漢就有四五十個,”李懷安無奈道,“涼水溝真的涼透了人心”。
面對這樣的村情,市質監局在反復思忖后做出決定:修路!為了這條路,質監局領導和工作隊數十次往返在這條山道上,一次次帶著希望來,一點一滴的努力印在了每個村民的心里,李懷安更是念念不忘,比誰都清楚地記著,“120多萬吶!都是市質監局的各位領導為我們爭取來的。”
在質監局的工作匯報中,有這樣一段話:“2014年,為了修通這條路,局里從機關辦公經費中擠出5萬元,援助100噸水泥,迅速啟動了基礎設施建設。扶貧是局里每個黨員的心頭大事,‘一幫一、手拉手、心連心,全系統副科以上干部走村入戶送溫暖,將這份關愛送到遙遠的三里埡村。”
這條路帶給李奎的感慨不少。此前,他將大把資金放在了外村發展,看到村里的路動工后,他心里一下子熱乎起來:涼水溝才是最適合自己投資興業的地方。“以前窮得鬼都不上門的地方,現在有了兩個產業大戶,在大戶的帶動下,十多戶農戶紛紛發展養殖和種植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把日子過好。”李懷安一臉驕傲。
不僅是修路,依托質監局,工作隊還做了很多很多:投資110余萬元修建集中安置點1處,解決30戶貧困戶住房困難,協助安置五保戶、特困戶15戶;投資10萬元,實施農村舊房改造10戶;累計投資125萬元,修通覆蓋全村的4.2公里通村路;總投資213萬元分期、分批修建防洪河堤1960米、防洪渠道980米、人行路1250米;投資26萬元實施農電改造6.8公里,解決285戶村民的用電問題;協調爭取市扶貧專項資金60萬元,陸續發展扶貧項目……
密密麻麻的項目資金和情真意切的幫扶舉措,溫暖了三里埡的老百姓。2015年,三里埡村127戶381人退出貧困。
百業興
涼水溝的變化遠不止這些。
路通百業興。村民夏發寬已年過花甲,2015年春天,未出一分錢的他“領”回一頭豬苗。就在大家眼紅的時候,從涼水溝傳來好消息:誰家想要豬苗可以和李奎聯系,他的養殖場免費提供,但有一個條件,豬崽長大后必須出售給孚林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秤上下肉”的辦法扣除豬苗錢。一時間,老百姓奔走相告,都說這樣的好事還是頭一次遇到。
筆者見到夏發寬時,他豬圈里的大肥豬已近出欄。李奎說,2015年自己的合作社共提供了60多頭優質生態黑豬豬苗,先后被30多戶村民免費領走,如今都將出欄。“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既能保證想致富、缺資金農戶的收益,又能讓公司的養殖規模壯大。
和夏發寬一樣幸運的,還有戴增方和戴增強兄弟。李奎的合作社建成后,兄弟倆都在這里找到了工作,每月可以領取2500元的工資。年屆花甲的他們從未外出務過工,現在在家門口用自己的勞動換來一份穩定收入,如他們所言,“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李奎和李成龍廠區門口的企業介紹牌里,單獨有一個版塊,“精準幫扶對象”6個黃底紅字格外醒目。那上面清楚地書寫著幫扶人姓名、家庭人口、勞動力、幫扶措施和脫貧日期。目前,兩個合作社幫扶的貧困戶已有60多戶。
“不能眼巴巴地等著上面給錢給政策,脫貧攻堅還要靠自己。”李奎和李成龍的想法如出一轍。唐如剛也道出了心里話,“市質監局的幫扶有目共睹,爭取到上百萬的資金對三里埡村來說史無前例。”
“眼下,村民找到了奔頭,一門心思地發家致富”,這讓羅長壽感到欣慰,村子的變化一天一個樣。村支書李懷安也樂得合不攏嘴:“ 2013年以前,村里每年發生上訪事件至少在80起以上,有些村民甚至把上訪當作‘營生,反正日子過‘爛包了,心散了,身子懶了,日子越過越不像日子。自打市質監局工作隊來后,大家伙散了的心收攏起來了,都盼著能把日子過好。2014年到現在上訪累計不到10件,件件都得到了較好的處理和答復,經回訪,滿意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