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節前夕,甘肅省渭源縣元明村的村民得知徐曉輝要走,聯名寫了封挽留信,一一簽上自己的名字,緊緊攥住徐曉輝的手懇求他留下來。這一刻,所有人的眼眶濕潤了。
“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驅卻坐上千重寒,燒出爐中一片春”,這是徐曉輝剛入村時寫在日記上的話,是決心,更是目標。
舊貌換新顏
2012年的春天,對隴原大地來說是極不平凡的。這一年,甘肅省委吹響了脫貧攻堅的號角,作為重要舉措之一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全省40多萬黨員干部深入基層開展幫扶。按照省委統一安排部署,省衛計委和省疾控中心聯系幫扶渭源縣元明村,徐曉輝主動請纓,成為駐村“第一書記”。
元明村位于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稱的定西,自然風光秀美,但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有病不投醫”。農產品僅能解決基本溫飽,人均純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貧困人口占比70%,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
要脫貧致富,夯實基層領導班子是重中之重。在徐曉輝的建議下,元明村黨支部經常召開黨員大會,傳達中央精神,學習惠農政策;經常給黨員們上黨課,促進黨員轉變觀念,增強致富信心;召開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談會,討論、研究元明的發展大計。
元明村底子薄,欠賬多,扶貧工作千頭萬緒。經過反復調研,并匯報單位領導后,徐曉輝決定先從改善公共設施入手。
村社道路曲折坎坷,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一座橫跨浦河的過水橋更是岌岌可危,村民出行苦不堪言。徐曉輝積極向單位匯報,通過單位協調,由交通部門投入300多萬元,為元明村修建了5公里長的村社公路和2座便民橋,方便村民出行。
在單位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籌資500多萬,元明村重新修建了村委會辦公樓、文化廣場、老年活動中心,同時將蒲川衛生院搬遷到了元明村。2016年,兩條嶄新的旅游路在元明村交匯而成,使得元明村基礎設施大為改觀,一個新型農村小城鎮的雛形展現在世人面前。
關鍵在產業
徐曉輝深知農村之苦、農業之難、農民不易。駐村后,他經常走街串巷了解村民生活和生產經營狀況,與村社干部、群眾座談,尋找制約村子發展的瓶頸。當他看到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黃芪、黨參,卻苦于沒有銷售渠道只能白白堆放在院子里時,隨即萌生了建中藥材交易市場的念頭。
當兵出身的徐曉輝說干就干,開始找場地、找資金。在村里轉了一圈又一圈后,他發現村委會旁邊有一片大約100畝的空地閑置著,如果建成一個擁有收購、加工、倉儲、物流、銷售、電商的現代化中藥材交易市場,那該多好啊。他越想越興奮,幾乎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村支書喬濟民卻告訴他:村民們不愿意拿走堆放在空地上的麥草垛、秸稈等雜物,場地騰不出來。
徐曉輝一時難以理解,為村民辦好事,村民竟然如此不配合。但他沒有放棄,更沒有退卻,因為他不能再接受辛辛苦苦收獲的黃芪、黨參堆在院子里發霉爛掉,不忍再看到村民無奈的目光。20多個日出日落,數百戶老老少少,他一戶戶地去講,一次次地去說。終于,中藥材交易市場的場地得到妥善解決。
元明村的發展亟需資金支持,省衛計委和省疾控中心職工的愛心捐款對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來說只是杯水車薪。“造血比輸血重要,授漁比授魚更重要”,如何推動元明村的整體發展,提高村民收入,進而達到脫貧致富的目標,是徐曉輝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徐曉輝的努力下,農牧專家來了,工程技術專家來了,企業家來了,醫生來了,相關部門的領導來了,各界的朋友來了。蘭州商戶投資165萬元,在元明村建成了3層1000平米的商貿辦公綜合樓;投資200萬元,在村北山建成1個養殖場,通過為農戶租借牛羊的方式幫助群眾發展養殖業;甘肅廣厚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在元明村建設一座占地98畝的集加工、銷售、倉儲、物流、電商五位一體的現代中藥材市場,建成后,村民們守在家門口就能使黃芪、黨參、當歸、甘草、大黃等地道中藥材銷往全國各地。同時,也將吸引周邊甚至外省的醫藥企業入駐。往日村民花二、三百元租車費,到30公里外的鄰縣去低價銷售的現象將不復存在。
力解就醫難
村民對健康知識了解甚少、重視度不夠,很多村民患有慢性病、高血壓、婦科病。作為衛計委的一名干部,徐曉輝積極聯系傳染病、地方病、中醫等方面的數十位專家先后10余次到元明村開展義診、健康教育活動,累計接診1000余人次,開展B超、X片等檢查300余人次,免費發放各類藥品1000余盒,并為40歲以下未發病、未接種過甲肝疫苗的群眾免費注射甲肝疫苗400余人份,為65歲以上老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200余人份。組織人員在元明村安裝了50余塊健康文化宣傳牌,將人口、衛生、中醫、傳統、健康文化知識送進了街頭巷尾,方便群眾學習和應用,村民的健康理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自從在元明村掛職以來,徐曉輝就把“攀窮親,結困友”作為自己的職責,深入細致地了解村情民意,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元明村的發展上。2014年10月的一天,村民萬義著急地給徐曉輝打來電話,說他在蘭大一院看病,需要盡快手術,但是沒床位。徐曉輝立即多方聯系,第二天,萬義順利住進醫院,及時進行了手術。手術當天,徐曉輝一直陪在手術室門口,安慰病人家屬。當大夫宣布手術很成功時,萬義的家屬拉著他的手泣不成聲。
徐曉輝年邁的母親身體不好,妻子在新區工作離家遠,孩子又面臨高考,家里非常需要他,原本掛職半年后他就可以回城照顧家里,但鎮村干部和群眾多次真情挽留,而他也不忍心在元明村最需要的時候離開,于是,在元明村掛職的時間一延再延,這一留便又是三年多。元明村,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第二故鄉。
“要知山外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甘肅省衛計委和省疾控中心的幫扶,徐曉輝的駐村,使元明村這片貧瘠的土地萌發出百花吐艷的盎然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