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瑋珩
“沒有想到,同在一片土地上,還有這么貧窮的村莊……”每每說到這里,七尺男兒,忍不住動容落淚。
“那個家庭,父親病故,母親看著家里揭不開鍋的模樣,拋下三個幼小的孩子便再也沒有回來。兩個老人,拉扯著三個孩子……”他久久沉浸在回憶中,“你能想象他們住的地方么?根本就不是我們能想象得到的啊……房子,姑且稱之為房子,也僅僅是有茅草遮頂,一到雨天,整個家里就坑坑洼洼的。小小的房子只有一張床,三個小孩擠在一起,衣服雜物都堆在了床上。這么小這么可愛的孩子啊,連一件干凈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家里除了一個燒得焦黑焦黑的鍋,就什么都沒有了。”
這是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海安鎮麻城村的一個縮影。如果我們從未貼近這片土地,也許根本不會聽見每一顆種子在山石重壓之下奮力求生的吶喊。
“當時我就下定決心,必須幫助他們!”他咬了咬牙,昨日的誓言仿佛還在眼前,也許這是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都會激發出來的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黨員捧出的一顆赤誠又火熱的心。“有條件要抓緊機會,沒有條件排除萬難創造條件也要上!那個時候滿腦子都是這個事。”
“這里環境條件不好,村里都是靠天吃飯老實巴交的農民,缺少耕地,除種植一點蔬菜之外,基本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只能年復一年重復著辛勞和貧窮……”他嘆了口氣,“每當我們看到這里這么窮困落后,第一反應就是要大力捐資捐物,但一旦東西用完了,還是得看老天爺的臉色。”他笑了笑說,“扶貧不能只給東西,一定要教會他們本領,并且找到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脫貧路子。”
他帶領麻城村下屬的六個自然村建立了生產合作社,東奔西走,終于和果蔬龍頭企業簽訂協議,企業需要什么,農民就種什么。“這樣一來,解決了農民一股腦種蔬菜最后被‘賤賣的問題,比如有時候1塊錢1斤才能收得回成本的辣椒,最終收購價卻只有5毛錢,更不要說利潤了,有時還抵不上種子和化肥的成本。”他指了指自己的腦袋:“本領很重要,觀念也很重要,農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產供銷鏈條,我們要告訴他,農民們從來沒有聽過的供需矛盾,我們也要告訴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來到這里的第一件事,也是頭號大事,就是幫助生產,而且要開辦技能培訓班,教大家怎么生產。果蔬企業需要新品種,便派專家到村里指導農民,怎么播種,怎么施肥,什么時候施肥,一切都有講究,逐步改變了過去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方式。”說到這里,他突然笑了起來,“還記得有村民樂呵呵地和我說,從來不知道種個地還有這么多學問,比上學還難哩!有些心思活絡的村民趁著這個機會,開始搗鼓起了一些小生意。”
授人以魚,解一日之饑;授人以漁,享終生之福。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至關重要,“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擺脫意識和思路上的“貧困”,是扶貧工作的重頭戲。
“湛江是臺風高發地,這我們都知道,但是沒來到這里之前根本無法想象臺風的威脅有多大。”他瞇著眼睛細細回憶道,“2014年那一次的臺風‘威馬遜使麻城村受災慘重。”他頗為心有余悸地說,“500多間房屋受損,瓦房全部飛瓦漏水,5間茅草房坍塌……你能想象嗎?大風強行吹開了門窗,對流風一過,整個房頂都被掀了起來,屋子里的東西都被卷走。更別說農田里的作物,所有菜棚都倒塌了,農作物、經濟林被攔腰折斷,新修建的養殖場也被海水漫過,風停后,一片一片翻著白肚的死魚漂浮在海面上……”他長長地嘆了口氣,“幸好駐村工作組與村委共同提前組織海邊村民和危房村民都轉移了,沒有人員傷亡,但老百姓回來看到一片狼藉的村子,都忍不住哭了。對于一個本就貧窮的村子,這次天災無疑就是雪上加霜。”經歷了臺風“威馬遜”的肆虐,危房和茅草房成為雷州半島嚴重的民生隱患問題,省里立刻作出指示,要求湛江結合災后重建,一次性徹底解決茅草房問題,“告別茅草房大會戰”在雷州半島轟轟烈烈拉開了帷幕,兩年時間,全市農村茅草房將全部改造建設成為防風、防雨、防火、安全“三防一安”的經濟適用安居房。
“然而開始籌備動工時,才發現困難遠遠超過了設想。不同于修路、通自來水等項目,有省市專項扶貧基金、行業專項基金和海關專項扶貧經費共同承擔,低收入貧困戶的危房改造還需要貧困戶自籌一部分資金。”他頓了頓,“一般我們建議他們修建80平米左右的平房,大約需10萬元左右,對于‘全倒戶和茅草房,財政補助4萬元,如果是瓦頂的危房則補助2萬元,即便如此,自籌部分對于人均年收入僅有2000多元的村民來說,依舊是一大筆錢。我們把情況上報湛江海關黨組,海關黨組立即作出批示,拿出一部分經費幫助村民重建新房,最高的一戶補助了2萬元左右,加上村委會的籌集,村民自己只要負擔一小部分就可以了。”他笑著說:“國家政策這么好,一旦錯失這次機遇太可惜了。我們一戶一戶動員他們想辦法東拼西湊一點,夜里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想的還是怎么幫助村民籌錢的事。”皇天不負有心人,歷經種種困難,茅草房、危房改造順利進行,新房“入伙”時,村民紛紛請他進去坐坐,喝上一碗寓意著未來生活甜甜蜜蜜的傳統甜粥,心情格外舒暢。兩年內,功能結構齊全、采光通風良好,透著濃郁的嶺南建筑風格的小平房如雨后春筍般矗立起來,他動容地說:“那段日子多辛苦只有經歷過才懂,但每次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又會覺得一切辛苦都太值得了!”
第二年,當比“威馬遜”更猛烈的臺風“彩虹”來臨,麻城村村民終于可以安坐房中,靜待風雨過去,重遇陽光!
采訪過程中,他時常有些失神,思緒仿佛仍飄在和麻城村同甘共苦的三年時光里。他,便是湛江海關隸屬徐聞海關駐海安辦事處主任孫藍圖。
三年里,他用腳丈量了麻城村每一寸土地,用心記錄了麻城村每一處變化。
三年里,他經年累月地待在徐聞,虧欠家庭的已經太多太多,他的母親中風癱瘓在床,父親時常腿腳腫痛,醫院也查不出是什么原因,老人家疼得受不了了,時常半夜三四點給他打電話:“仔啊,你快回來帶我去醫院啊……”每一次夜深人靜時的電話,總讓他揪心。當問及“你后悔嗎?”他靜默了會兒,輕輕地搖了搖頭,目光堅定地看著窗外,眼角噙著氤氳的淚說:“是對不起二老啊……今后要加倍地彌補回來……但這三年,看我這身黑得發亮的皮膚,還有新添的白發,便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也最有價值的紀念!”
如今的麻城村,村民們喝上了不受污染的“放心水”,孩子們在圖書室里閱讀著叔叔阿姨捐贈的豐富多彩的書籍,年輕人在新建的籃球場上動動筋骨揮灑汗水,老婆婆們坐在自家房前聊著天,村民們勞作歸來的臉上洋溢著笑容,被溫馨平和籠罩的村莊,炊煙裊裊,間歇傳來陣陣歸巢的鳥鳴。孫藍圖只是所有扶貧工作小組成員的一個縮影,也是所有海關人回報社會、心系人民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