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珂
?
制造業企業納稅籌劃研究
文/許珂
摘要:制造業企業屬于第一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制造業企業的快速發展和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是我國社會綜合經濟有效增長的基礎,而納稅籌劃可以有效地減少企業在稅費上占用的資金,增加企業所擁有的留存資金,因此,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必須制定有效的、完善的納稅籌劃方案,提高制造業企業的經營效率。但是由于我國納稅籌劃起步較晚,對于納稅籌劃的一些經驗和理論研究都還不夠,導致很多企業的納稅籌劃方案的有效性十分有限,因此筆者分析了制造業企業內納稅籌劃方案的制定和執行中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給出對應的建議。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稅收;納稅籌劃

稅收是國家運行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它是國家作為企業的隱形投資人在企業的經營所得扣除相關的成本和費用后按一定比例收取的部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我國的相關稅收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居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的企業,在經營環境和財務狀況穩定的情況下,國家征收的稅收和企業可支配的資金共同構成企業經營所得,因此,合理的進行稅收籌劃可以增加企業的可支配資金,增加企業的整體價值。
納稅是針對相關的應稅活動而征收的,不同的應稅行為對應不同的納稅結果,納稅籌劃是指,企業在相關的稅收法律規定下,企業選擇合理、合法的應稅活動的安排以保證企業繳納的相關稅款達到最低。企業納稅籌劃主要涉及到的兩個稅種是增值稅和所得稅,制造業企業相對于其他類型的企業來說,其擁有更多的人力資源本和原料購買成本,相應它的經營活動涉及到所得稅和增值稅的情況比較頻繁,因此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進行合理的納稅籌劃可以減少企業在稅收上占用的資金,增加各部門之間的聯系,提高整體經營水平。
(一)沒有明確的納稅籌劃目標
納稅籌劃是企業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一個好的納稅籌劃方案需要整個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通力配合,因此,為了促進不同部門之間人員的相互配合,必須建立一個明確、有效的納稅籌劃目標來統籌整個納稅籌劃活動的執行,但許多制造業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時,往往強調稅收籌劃的方案執行而對納稅籌劃的目的拋至一邊,導致各個不同部門的人員對納稅籌劃的目標認識不清,缺乏相關的稅法知識,對稅收結果與應稅行為之間的聯系理解不到位,認為稅收屬于財務部門的事務,在進行相關的應稅活動時往往優先考慮自身利益而未對自身行為造成的稅收結果進行考慮,比如,稅法對于一些涉及增值稅的兼營行為務必清楚地核算兩種不同稅率或征收率的收入,否則會從高適用稅率。再比如,一些部門往往以完成銷售任務為重,認為對混合銷售行為沒有進行區分的必要,沒有對不同的經營活動進行區分導致企業整體稅收負擔增加。
(二)缺乏專業的納稅籌劃人才
納稅籌劃屬于企業財務管理活動之一,是一門專業性很強同時對管理、金融、計算機等都與一定要求的綜合性實踐管理活動,而制造業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方案時往往是由財務部門的人員主導
的,財務部人員在資金核算和監督的相關業務流程和方法十分熟練,且對稅法知識也有一定了解,但是策劃一項稅收籌劃方案往往需要非常熟悉應稅活動的管理、企業經營的戰略發展和經營實際等等,而這恰恰是財務人員所欠缺的地方,他們很容易忽略稅收籌劃方案的綜合性,制定的納稅籌劃方案過度強調了稅收的節約而忽略了企業經營發展的戰略目標,導致納稅籌劃方案變成短期利益行為。同時,在制定稅收籌劃方案時,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判斷,而財務人員由于自身專業知識的局限以及看待稅收問題的角度不同,導致財務人員對納稅籌劃沒有一個清楚、完整的認識,完全照搬個別成功收稅籌劃案例的方法,造成制定出的納稅籌劃方案脫離實際,可行性不高。
(三)忽略了納稅籌劃的風險
稅收籌劃不同于逃稅或者漏稅,稅收籌劃是在稅法規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合理避稅行為,是在充分研究了稅收政策和應稅經營活動流程后的合理繳稅方案,但這并不意味著納稅籌劃不存在稅收風險,事實證明,缺乏完整性和規范性的納稅籌劃都存在很大的風險。缺乏完整性是指,我國稅收法律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中,相關的稅收籌劃法律法規有時候規范得不明確,這就很容易導致部分稅收法律知識基礎不牢固的人產生比較片面的理解,為稅收籌劃方案埋下隱形的稅收風險。缺乏統一性是指,稅收法律有時存在一定不完善的地方,如果稅收籌劃利用這一特點而導致其本身缺乏規范的法律依據時,這樣的納稅籌劃行為受到稅收部門的質疑可能性非常大,可能導致稅收法律糾紛。同時,稅法法律也是國家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一種方式,稅收法律極有可能隨著宏觀經濟狀況變化,這也為制造業企業的納稅籌劃行為埋下了隱形的稅收風險。
(四)企業財務管理水平不高
企業納稅籌劃屬于財務管理活動中的一種,納稅籌劃的目標是企業的整體稅收收益最大,因此稅收籌劃需要大量的財務數據來計算不同納稅方案下的稅負實際負擔,并從中選擇稅負負擔最小的方法。因此,如果制造業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不高或者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可能意味著企業內部人員在進行方案選擇時企業可提供的基礎數據不完整或者部分數據不能及時得到,不利于納稅籌劃活動的開展。同時,納稅籌劃方案常常隨著企業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如果相關的基礎財務數據和管理情況不能被納稅籌劃人員掌握,可能導致納稅籌劃人員不能立刻了解到經營活動的變化,原來合法的避稅行為也有可能變成違法行為。
(一)建立正確的納稅籌劃目標
納稅籌劃針對的是企業的運營應稅活動,一個完善的額納稅籌劃方案往往需要企業上上下下的相互配合,因此必須建立正確的納稅籌劃目標才能保證納稅籌劃方案的順利實施,加深各部門對于納稅籌劃的理解。制造業企業是一個經濟利益主體,其經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而納稅籌劃也屬于企業的管理活動之一,因此,節約稅收僅僅是納稅籌劃的初級目標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才是最終目標,因此必須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各部門進行應稅活動時的目標,以此目標來規范各部門的行為,避免部門內人員的追求各部門利益而影響企業的價值積累。為此,企業必須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建立人人進行納稅籌劃的思想,組織企業內的相關人員進行稅法法律的學習,使各部門理解其相應業務活動的稅收結果,加強內部人員對于稅收籌劃方案的理解,;第二,加強企業內不同稅收項目收入和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對于相互聯系的不同稅率的收入要采取不同的稅收籌劃方案,以達到稅額最小。
(二)注重對納稅籌劃人員的培養
財契約將納稅籌劃方案由財務部人員制定,但實際上大部分納稅籌劃方案的失敗都發生在應稅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因此,在制定納稅籌劃方案時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納稅籌劃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的財務管理活動,在制定納稅籌劃方案時,需要綜合考慮制造業企業內部、外部環境的影響,并以企業的經營實際出發制定方案,因此納稅籌劃需要的人才是不僅懂財務、稅收還要懂經營管理,并且充分掌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和經營實際的專業復合型人才。因此,為保證納稅籌劃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制造業企業必須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在制定方案時,要求對企業經營活動和企業整體戰略發展等比較熟悉的人員共同參與方案制定,為納稅方案的制定提供綜合性意見;第二,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納稅籌劃環境,納稅籌劃方案只有符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才能有效,因此企業應當在支持財務人員學習成功納稅方案的經驗的同時鼓勵靈活運用納稅籌劃方法,在自身實際稅收籌劃需要的基礎上制定稅收籌劃方案。
(三)保持謹慎態度
納稅籌劃活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管理活動,其方案的制定涉及到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必須考慮到各個不同部門之間的利益以及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等因素,以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為出發點,在稅法法律規定的條件下進行稅收籌劃。如果企業的經營實際等等考慮因素變化,原來合法的稅收籌劃可能就變成了違法行為,因此稅收籌劃雖然是合理的避稅行為但是其依舊存在一定的稅收風險。稅收法律是國家對企業經營行為的調控方法之一,不同經濟發展狀況下的稅收法律也不一樣,同時企業的經營方式也要根據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進行調整以適應市場競爭,因此,企業在制定納稅籌劃方案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及時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并根據這些變化對納稅方案進行調整,同時,對于稅法沒有明確規定的地方或者規范不明的地方要依據自身對于未來稅法發展趨勢進行謹慎判斷,合理地規避稅收籌劃風險。
(四)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納稅籌劃活動的順利實施需要完善、有效的財務信息和企業管理信息,因此納稅籌劃活動的實施的基礎之一是完善、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有利于相關的稅收征收部門進行稅收收繳,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同時,還可以改善企業的管理存在的問題,降低企業納稅籌劃方案失敗率。為此,企業必須做到以下兩點:第一,提高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定期開展財務管理知識培訓,培養企業內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財務人員,為企業納稅籌劃活動提供優質的財務管理基礎。第二,從企業的經營實際出發,建立嚴格的、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嚴格規范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行為,及時發現企業經營中的問題,保證納稅籌劃基礎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及時性。
納稅籌劃屬于企業主動進行財務管理的一種方法,它受到企業內外部的環境影響,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專業性活動。目前我國處于經濟下行階段,制造區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制造業企業進行納稅籌劃有利于減少行業整體在誰手上占用的資金,增加行業整體的現金流動性。在如今的環境下,如何進行利用稅收法律安排自身的經營活動以達到稅額最小,謀求最大的稅收利益,已經成為制造業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實力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2]王浩.稅務籌劃風險與稅務籌劃策略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03:69-70.
[3]葉智鋒.論企業納稅籌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01:170-171.
[4]徐雯超,王淑芹.“營改增”背景下制造企業納稅籌劃方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02).
作者單位:(陜西法士特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