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秋呼倫貝爾日報,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8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發展趨勢
劉海秋
呼倫貝爾日報,內蒙古呼倫貝爾021008
“全媒體”,顧名思義就是借用網絡、電視、平面、廣播、移動通信讓信息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中更好更快地傳播,不僅如此它還改變了信息接收習慣、信息傳播內容、受眾群體分化。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走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要認清全媒體時代媒介格局的變化,找尋出新聞傳播未來的創新道路,讓其能夠為人民帶來更好的新聞體驗。
新聞傳播;分化;發展趨勢
以媒介融合和數字化為背景的“全媒體”,通過網絡、電視、平面、廣播、移動通信全方位、立體式地與觀眾進行交互,打破了傳統的媒介傳播方式,也改變了信息接收習慣、信息傳播內容、受眾群體分化。全媒體以其獨有的優勢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結合起來,讓受眾群體享受視聽盛宴,所以說,全媒體的出現是以人為本的媒介形式。借用全媒體的優勢,人民就可以通過各種傳統和新興的媒體來獲取第一手新聞和社會熱點,形成輿論價值觀。在全媒體下的公權力性質發生變化,新聞傳播走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分析和研究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發展趨勢,對提升新聞傳播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1媒介形態的界限已經模糊,受眾習慣發生改變
數字媒介技術慢慢滲透到媒體邊界。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國進入了全媒體時代,以往漸漸被摒棄的傳統媒體也迸發了新活力。乘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東風,媒介終端功能將更加強大,它打破了介質壁壘,把媒介終端向全媒體的終端進化。由于新媒體的普及,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點播自己喜愛的節目[1]。此外,受眾主動性不斷增強。新媒體的突出特征是給受眾更多的可選擇性、自主性,新媒體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媒體內容,受眾掌握了媒體的主導權,受眾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受眾也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新媒體的這些特性影響著受眾由被動變為主動。
1.2各種信息海量提供,信息獲取門檻降低
隨著網絡技術發展,新媒體音視頻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最終“全媒體”呈現海量資訊的信息。網絡技術的進步,以更加簡便隨意的方式,把新內容上傳網絡,使得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發布的源頭,因此,信息的獲取門檻大大降低了[2]。近十多年來,中國的互聯網飛速發展,網絡擴展的速度非常驚人。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體,互聯網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工作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使受眾獲取信息不受時空限制,互聯網提供豐富的信息,信息發布更加簡便快捷,服務更加個性化。
1.3受眾分眾化趨勢明顯,專業解讀勢在必行
網絡傳播加速了受眾分化并推動了媒介形態的變革。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受眾在傳播過程中變成了主動參與者,受眾的分眾化趨勢明顯。互聯網使模糊了媒介之間的界限,使受眾的地位得到了重視,進而讓其有了更大的自主權,使個人成為信息發布者成為了可能。受眾作為傳播者,更加廣泛且深入地參與傳播,主要通過數字化參與傳播,并推動社會經濟和思想的發展。“全媒體”致力于搭建一個對話的平臺,用各種方法鼓勵受眾參與新聞報道,為讀者服務。
2.1新聞傳播內容上的發展
新聞來源于社會生活,網絡社會的形成,使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的內容隨之轉移。以往,傳統媒體占有大量的新聞信息,現在人們主要是從網絡中獲得新聞,這就使得人們只要擁有一臺電腦或者擁有一部手機,就能獲得新聞評論的內容,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內容的來源會發生巨大變化。不僅傳播者隨時收集隨時發布信息,還會制造熱點。
2.2新聞傳播模式的發展
以往的新聞評論以正式的新聞報道為切入點,然后進行新聞評論,很多內容和理念遠離人們的生活,人們也對此不是很重視。全媒體的新聞傳播會找與人們關心的話題,以平民化的敘述方式來進行報道與傳播,以此來吸引人們的興趣,以滿足大眾口味,這也是當今新聞傳播最為流行的方式[3]。與此同時,傳統新聞評論節目還是沒有脫離傳統的傳播方式,對大眾娛樂關注的比較少,與其等待節目略帶娛樂性質的評論,還不如自己上網查詢來的更加方便。
2.3新聞傳播效果的發展
全媒體的新聞傳播的基礎是多樣的網絡平臺,它聯系到的人數量十分巨大,使現代新聞傳播效果傳播范圍很廣。人們在網絡上發布一條信息,經過全媒體媒介傳播出去后,會被很多人注意到,并且信息可以被評論、分享或者轉發,通過受眾的轉發和評論,將信息轉載到其他的網絡平臺上,這樣就讓信息覆蓋面積越來越廣,影響更多受眾[4]。此外,全媒體下的新聞傳播速度非常的快,這就使得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效果明顯,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電腦和手機等便于攜帶的設備來獲取相關資訊。這就使得全媒體媒介比報紙、廣播、電視更加便捷、更加快速。
總之,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全媒體以互聯網為基礎,新聞信息傳播的發展勢頭強勁,新聞報道也越來越有深度。全媒體媒介已經成為了人們獲取咨詢最主要的方式,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也會頂住壓力,開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1]李友.全媒體時代新聞制播技術[J].電視技術,2015,39 (24):64-68.
[2]梅瓊林,褚金勇.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接受與編輯[J].新聞傳播,2012(10).
[3]金莉萍.全媒體時代新聞融合傳播創新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2):64-67.
[4]袁敬舒.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5(5).
作者簡介:劉海秋,編輯(中級),呼倫貝爾日報專刊部,研究方向為編輯、寫作、版面策劃。
G2
A
2096-0360(2016)14-0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