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晶晶陜西青年職業學院,陜西西安 710065
網絡傳媒與新聞流俗現象探究
夏晶晶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陜西西安710065
網絡傳媒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正發揮著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受眾的關注。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受利益的驅動,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網絡新聞流俗化現象,我們必須重視其負面影響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讓網絡傳媒正確發揮其重要作用。
網絡傳媒;新聞流俗;負面影響對策
近年來,網絡傳媒作為信息時代的第四大媒體,在傳媒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為網絡傳媒自身存在局限性,為了追求點擊率與影響力,部分從業者不惜以虛假新聞作為噱頭,或者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散布暴力、媚俗信息。也就是說網絡傳媒雖然具有較強的傳播力度和影響力度,但也伴隨著嚴重的新聞流俗現象的產生。
通常所說的網絡傳媒,多指發布新聞的媒體,是具有一定資質,利用網絡的媒介形式從事信息傳播的機構,被稱為大眾媒體并列的“第四媒體”[1]。具體來說,網絡傳媒一方面包括網絡報刊、網絡電視、網絡廣播等新媒體形式,并在運營過程中常以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展現,比如新華網、央視網等。另一方面,某些專業網站定期更新發布新聞,如新浪、網易、搜狐等網站的新聞頻道。除此之外,博客、論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視野,在自媒體的發展歷程中,網民擺脫了以往單方面的接受者地位,成為主動的傳播者。
網絡傳媒作為新興的大眾傳媒,具有三個特點:互動性、個性化、復合性。
首先,網絡傳媒體現了信息傳遞的互動性,不同于傳統媒介的單向信息傳遞。網絡傳媒可以與互聯網任一用戶進行連接,使用戶和用戶間實現了無障礙交流及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受眾不僅僅是信息接受者,還成為了信息傳播者,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自如地角色轉換體現了良好的互動性,使得受眾們暢所欲言,及時反饋。
其次,網絡傳媒實現了個性化的信息傳遞和收閱,不同于傳統媒介的被動接受。網絡傳媒以互聯網為基礎,根據用戶的信息使用需求向其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不同年齡、性別、種族、社會地位的受眾群體,同時用戶不再單純被動地接受信息,還可以選擇和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在受眾逐漸轉變成用戶的現在,個性化服務在新聞傳播中逐漸被重視,使得網絡傳媒逐漸成為了雙向交流系統,特別是在網絡傳媒時代,個性化服務的發展具有很大空間。
最后,網絡傳媒采用復合性信息傳遞形式,不同于傳統媒介的單一方式。網絡傳媒則通過互聯網傳遞信息突破了這種單一性,互聯網傳遞將文字、圖像、聲音、視頻、音頻等完全融合,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圖文聲一體化。另外,它將報紙、電視、廣播的傳播手段與傳播方式集于一體,也充分體現了傳播形態的多樣性特點。它通過全方位的數字化過程,實現了在不同接受終端,不同渠道,不同地域,以不同信息形態進行信息傳遞。
第一,制造噱頭,追求轟動效果。一些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存有過度炒作,甚至惡意炒作的現象。在這種傳播效果下,食物似乎都是吃不得的,建筑房屋都是住不得的……久而久之難免造成民眾不安與焦躁的心理。尤其是在涉及道德問題報道中,一些媒體從業者為了新聞影響力甚至經濟利益,不惜放棄職業操守和社會效益,或者是無意識地已制造了信任危機,其本身已成為道德滑坡的幫兇。比如,對于醫患關系的對立,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應當負起責任。
第二,網絡色情的傳播。目前的低俗文化利用了網絡傳媒的多種傳播形式產生了許多新趨勢,例如,缺乏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網絡色情傳播。網絡色情的泛濫成災已經發展到了觸犯法律的程度,其日益猖獗的聲勢嚴重威脅社會穩定。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網絡色情傳播方式變得更加隱秘,手段更加多樣且與詐騙緊密結合,使得公安機關打擊網絡色情犯罪的難度加大。
作者簡介:夏晶晶,陜西青年職業學院。
第三,熱衷暴力與獵奇。網絡時代的來臨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資訊,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網絡暴力就是其中的一種。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人們的思維開放、行為異化,以引人注目、獲得利益為目的的網絡暴力、獵奇新聞已經屢見不鮮。這些網絡新聞或言論具有非理性和不負責任性等特點,甚至涉及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以求給受眾以強烈的感官沖擊[2]。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的興起促進了網絡傳媒的發展,其強大的社會功能的中包含了一些負面影響。
1)被報道者與受眾權益被侵害。在現實傳媒環境中,有些網絡傳媒會迫于競爭壓力報道違背社會公德、不適宜宣揚、誤導受眾的新聞內容和公認的善良風格不相符合的內容[3]。這種不負責任或偏激的新聞報道往往會毒害人的身心健康、導致事件受害者受到再度傷害、制造社會心理恐慌、侵害了其合法的知情權、造成人際關系的冷漠。有些網絡傳媒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迎合大眾口味,使得新聞內容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導致了受眾心靈的空虛與麻木,對社會產生錯誤認知,形成錯誤的價值取向,讓一些內容中原本具有的莊嚴、崇高的精神意義大大弱化。網絡的日新月異帶給人類的也不僅僅是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有社會秩序、價值觀念的顛倒與錯亂。
2)影響網絡傳媒公信力。媒體公信力確實所感染的決不僅僅只是傳統媒體,甚至從某種程度而言,更加自由、更加開放的新媒體、自媒體更加難以免疫。網絡傳媒以追求轟動、刺激作為贏得短期利潤的籌碼進行不公正、損害公共利益的新聞報道。部分網絡傳媒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布虛假新聞、廣告新聞、進行宣傳上的不良導向,置所擔當的社會責任于不顧、違背新聞道德操守、不顧廣大受眾的利益,得不到受眾的尊重與信任,失去公信力。
媒信息的主要受眾和評鑒者,在解決網絡傳媒中新聞流俗問題這一過程中,應當將網民的力量最大程度地加以利用,建立網絡信息投訴中心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激發網民的參與意識與互動感,在外界監督和媒體自律失職的情況下,網絡信息投訴將是對網絡傳媒信息最為及時有效的反饋途徑,從而有利于解決網絡傳媒中新聞流俗問題。
其次,提升網絡傳媒從業者的自律意識,自律是一種行為主體的自覺所體現的自愿行為,這種道德行為離不開主體的倫理認知與道德信念。在面臨權利、財富、名氣的誘惑時,網絡媒體從業者必須堅守公共原則與新聞原則,堅持輿論氛圍的積極導向,履行媒體社會責任。
最后,加強網絡法制監管,形成互聯網管理體系。健全網絡法制建設,制定相關政策,改善網絡環境,優化網絡結構和布局,對于網絡媒體的使用要有必要的規范,對于違規甚至犯罪行為要實施必要的懲處,以有效控制越軌。
網絡媒體在現行社會生活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傳播的放大作用對社會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網絡媒體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開創了新的信息接受方式,為個人意見的發表提供了平臺,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另一方面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虛假、暴力、色情等有悖社會道德的網絡新聞流俗化現象。因此,只有從受眾的社會責任意識、網絡傳媒從業人員的自律意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三方面著手,才能提升網絡傳媒的主流影響力,促進傳媒產業的健康發展。
首先,提升受眾的社會責任意識。作為網絡傳媒最廣大的受眾群體,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網媒傳播信息的內容。提升網民整體素質,尤尤其是其社會責任感,將對解決網絡傳媒中新聞流俗問題具有極大的影響。網民作為網絡傳
[1]胡勇.梁亞梅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述評[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7(2):90-91.
[2]任寶旗.網絡新聞傳媒的現狀與對策探微[J].揚州大學學報,2010(A6):100-104.
[3]張睿敏.淺析網絡作為新聞媒體的弊端[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5(1):70-72.
2096-0360(2016)14-0025-02
G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