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娜懿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000
新媒體背景下電視娛樂節目的創新路徑
——以《極限挑戰》為例
于娜懿
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遼寧大連116000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各自獨立的電視、網絡和各種移動技術融合在一起,重構了傳媒生態環境,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的沖擊日漸“咄咄逼人”,電視節目的制作和傳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文章以東方衛視大型勵志體驗真人秀節目《極限挑戰》為例,探討節目在內容、形式、傳播、營銷等方面的創新之處,提出新的媒體環境下真人秀節目的創新之道。
媒介融合;電視真人秀節目;《極限挑戰》
2014年以來,中國電視走出了“限娛令”的冰封,但短短時間內媒體大環境的改變以及受眾審美的提高使電視行業進入“內憂外患”的局面之中: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各大省級衛視共有80余檔綜藝節目激烈“纏斗”,各個電視臺紛紛開展了不同階層不同興趣愛好的受眾爭奪戰。而互聯網方面,各視頻網站與媒體門戶創新研發的屬于自家的更順應受眾品味符合時代特色的優質品牌節目,如《奇葩說》《大鵬嘚吧嘚》等,博得了在數字時代更為得心應手的年輕人的青睞。在充分利用新媒體帶來的優勢的同時,在基于高水準的制作基礎上打創新戰,才能實現自身的轉型與升級,適應不斷變化的媒介生態。
《極限挑戰》是上海東方衛視推出的大型勵志體驗真人秀節目,第一季12期已完美落幕,第二季正在播出中。節目的設置十分簡單,每一期6人要合力完成不同難度的任務,在共同任務的基礎上會出現“間諜”“背叛”“反轉”“外星人”“病毒傳染”等新奇元素,6位成員在每一期也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旨在考驗嘉賓的表現力與張力。雖是明星出演,但《極限挑戰》不把重點放在明星出糗或爆料噱頭上,節目中既沒有萌娃也沒有戀人,6個嘉賓的年齡均屬于“老大不小”:黃磊,黃渤,孫紅雷,王迅,羅志祥,張藝興,這6個人成功代表了6個不同的男人類型,滿足節目組想要體現不同中國男人的節目需求。而更深一度的創新則是每一期節目都圍繞一個社會熱點或時代背景而展開,6位常駐嘉賓要面對的不僅是任務,還必須面對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
傳統電視娛樂節目贏得收視率的方法一般來自于參演人員以及嘉賓本身的噱頭,突出嘉賓個人的“英雄主義”和個人魅力,造成受眾對于名人效應的依賴,個人崇拜的成分增加,而對于節目本身的意義和存在價值卻并不認同,價值導向與社會引導作用甚微。而傳統媒體盈利的主要方式是靠廣告和贊助的生硬植入以及插播時間的反復重播來提高贊助商的知名度與營業額,由此造成了贊助時間觀眾習慣性調換頻道,預期的影響效果并沒有達到,甚至出現“贊助厭惡”的尷尬效果。而《極限挑戰》則在以下幾個方面達到了令人驚喜的效果。
1)節目內涵升華,引導受眾“娛樂+寓教+反思”的思維路線。
娛樂節目立足于受眾感興趣的可看點,早期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可看點在于明星的容貌,做派,才能和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的爆料與曝光,強大狂熱的粉絲陣容足矣支撐起整個節目的推進。然而隨著受眾思想的不斷前進與進化,經過了網絡時代龐大信息量洗禮的觀眾不會再拘泥于看到浮于表面的真人秀,做作的表演和浮夸的演技逐漸無法取得受眾的信任,哪怕是最鐵桿的粉絲也想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偶像,于是從節目的意義和主旨上做出升華已經勢在必行。雖是娛樂,但《極限挑戰》把傳統真人秀的“game游戲”替換成了“mission任務”,使節目從根本上弱化游戲“娛樂,好玩”的體驗,而是更多體現任務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符合社會的輿論導向,引起相關人士的共鳴,也引起各階層受眾的反思,傳遞出極其強大的正能量。其受益者從6位成員的粉絲開始,逐漸輻射到更多關注《極限挑戰》的觀眾,而也正是這種深入人心的強大價值觀引導,讓這個節目散發出正能量的光芒,漸漸吸引了渴望吸收正能量的觀眾。長此以往這將會是一檔圍繞著“正能量”一詞建起,以“仁,禮,義,忠,孝,信,智”為磚瓦的穩穩壘起的明星真人秀節目。
作者簡介:于娜懿,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2)打破觀眾與節目的隔閡,置身其中,參與錄制。
傳統衛視采取的觀眾互動方式大多呆板且俗套,沒有新意且限制性極強,觀眾與節目的割裂感極強且運氣成分極大。《極限挑戰》節目錄制的城市從節目發源地上海開始,一路途經四川、云南、海南等地,所錄制之地大多無設防,6位成員在大街小巷中穿梭,身后除了固定的follow media,沒有其他人員,身邊圍觀群眾隨時可能成為鏡頭的主角,無論是借錢出行或是搭順風車,合影換伙食費,亦或是共同完成任務,全部是明星個人與群眾的個人溝通,節目組全程不與干擾,達到明星與受眾姿態的拉平。
3)全媒體共互動,融合一詞首現身。
傳統媒體娛樂節目通常將各社交平臺與公眾的平臺的用途僅僅局限于節目開播前的宣傳與節目播出后受眾反響的采納,而這樣與受眾交流的方式略顯單薄,往往受眾在節目錄制和播出時某一剎那的感覺無法被有效記錄,信息無法馬上傳達,而《極限挑戰》首次打破了這樣的局限,在節目錄制時,圍觀群眾可以用任何一種方式利用社交平臺參與節目,例如,實時拍攝身邊經過成員的照片,用微博、陌陌等方式@其他成員報告其位置,明星則可以通過這一方式找到自己的“敵友”,也因此《極限挑戰》的收視率與熱度在每一期節目開播之前就已經達到可觀水準。
電視娛樂節目在新媒體的背景下百花齊放,能否把握觀眾的需求和滿足程度,是一檔節目收視率的核心所在。《極限挑戰》以其新穎的立意,親民的錄制思想,獨特的傳播方式,獨具一格的嘉賓選擇,在傳統電視媒體的娛樂節目混戰中脫穎而出。綜上,《極限挑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表現可圈可點,十分具有代表性意義。
[1]李懷亮.新媒體:競爭與共贏[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安瀾,B.艾爾布蘭.傳媒經濟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3]戴莉莉,程惠芬.“媒介融合教學十大經典案例(2015)”[EB/OL].(2015-10-30).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2096-0360(2016)14-0158-02
G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