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浩然
[摘要]國家行為體作為國際舞臺上最活躍、最積極的主角,其思維模式與行動策略選擇對國際關系走向具有深刻的影響。這體現在基于對國際關系評估、預測基礎上形成的思維模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國對外行動策略的選擇,進而影響國際關系。冷戰思維、合作思維是國家思維模式的典型代表,能夠為研究國家行為體的思維模式及其行動策略選擇提供理論指導。文章旨以冷戰思維、合作思維為切入點,對國家思維及行動選擇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論述樹立合作思維對國家行為體的重要性。
[關鍵詞]冷戰思維;合作思維;行動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040
國家行為體作為國際關系體系中的重要組成成員,它熱衷于參與國際事務,就國際高度認同的全球化治理難題與他國一同討論、達成共識,并在國際社會中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當國際關系走向與在國際社會中作為個體存在的國家行為體的預期存在偏差甚至難以調和時,國家行為體會基于國家利益而與國際社會據理力爭。在國家行為體思維模式中,冷戰思維和合作思維是典型代表。借助這兩種研究工具,能較好地詮釋冷戰以來國家關系走向及國際關系變化趨勢,在把握冷戰思維、合作思維對國家行為體帶來的影響及作用的基礎上對國家行為體的思維及行動策略進行評估反思,進而促使國家行為體在思維模式和行動策略選擇上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與做法。
1 冷戰思維及其特征
冷戰思維的提法與“二戰”后持續了近幾十年的冷戰國際大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界上認為它是在戰后持續四十多年的東西方冷戰的國際大環境中人們觀察國際事務的特有的思想模式或認識框架。[1]“二戰”后美蘇兩國形成了世界兩大陣營,兩者基于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沖突引發的對抗往往成為一系列冷戰危機事件的導火索。可以說,冷戰以來國家關系的復雜變化,為冷戰思維的發展、運用提供了相應的土壤。但是冷戰思維并非因冷戰而產生,這種思維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都有所體現。
第一,國家行為體對外關系強調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趨同性。冷戰思維在冷戰時期的美蘇大國身上體現得極為明顯,這種思維具體體現于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強制地輸出給其他國家,企圖使他國在接受這種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做出符合自己意志的行動選擇,從而在意識形態領域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第二,外交戰略追求絕對安全,思維上臆造“非友即敵”的零和博弈。持有這種觀念的國家,視與之在國家利益上有不可調和沖突的國家為威脅。為了在國際社會中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不被臆想出來的“假想敵”蠶食瓜分,它往往采取強硬的外交態度并付諸有力而果斷的行動(如軍事演習、試射導彈等)以追求本國的絕對安全,達到威懾他國、維護本國安全的目的。當然,在國際社會中享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的國家則更傾向于采取“軟行動”的做法,即通過國際輿論宣傳、詆毀中傷他國,使他國被一時風起云涌的國際輿論所困擾。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聚焦了世界的目光。大國的崛起必然伴隨著國際關系的變化、國際格局的變動。[2]西方國家炮制出了“中國威脅論”的言論,在今天看來實有冷戰思維“非友即敵”的成分在里面。
第三,將準備對付最壞情況作為行動策略的基點。具有冷戰思維的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排斥他國,在思維邏輯上冠他國以“假想敵”國家之名,很難做到客觀、冷靜、理性地去對他國進行綜合判斷、分析。當國家行為體頭腦中臆想出來的威脅和恐慌代替了客觀求是分析,在行動策略的選擇上偏向于冒進、大膽且孤注一擲的做法。
2 冷戰思維模式對國家行為體行動策略的影響
采取冷戰思維的國家行為體,在對外關系上偏向于采取激進、武斷的做法。國家行為體的行動策略除了受思維模式的影響之外,還依賴于對對方可能采取行動的分析博弈。分析博弈的作用在于調整思維模式,使主觀分析與客觀實際之間的偏差盡可能縮短。
冷戰思維對國家行為體策略的影響有幾種情形。第一種是雙方都采取武斷且強硬的行為,迫使雙方各自承擔不堪重負的經濟負擔,并加劇可供國家行為體利用的各種社會資源緊張狀況,其結果往往造成兩敗俱傷、實力受損。第二種則是某一國家行為體在行動策略上形成壓倒性優勢。它會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或主張,設法抵制或反擊別國的主張和要求,或者在發現雙方的目標訴求相抵觸時,采取行動阻撓對方目標的實現或迫使對方改變目標訴求。[3]在與其他國博弈的過程中既有競爭又有沖突,雙方關系在競爭與合作中發展前進,但雙方之間并非完全信任,兼具一定的戒備防范心理。不論哪一種影響情形,都是要付出諸如資源損耗、經濟壓力等沉重代價的。對國家行為體而言,理性的做法應是基于國際關系走向理性分析,采取諸如合作等行動策略,通過談判、合作等方式與他國協商討論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造成國際關系中的“各方受傷”。
3 合作思維及其重要性
與冷戰思維不同,合作思維強調國家行為體之間合作的重要性。羅伯特·基歐漢認為合作是行為者實施政策調整所產生的結果,當行為者通過政策協調將自身的行為調整到與其他行為體的實際偏好及預期偏好一致時,合作就會出現。[4]
國家行為體的合作基于國家在合作層面的認識程度可以表示為四種不同的層次。第一種即國家行為體在某一共同目標下各自行動,但是雙方在行動上相互協調;第二種層次則是有關的國家行為體在同一計劃下采取共同行動。采取這種行動是因為國家行為體認識到了與其他國家一起合作不僅有助于追求到自身關注的利益與目標,也有助于具有復雜性普遍性國際問題的解決;第三種則是相關國家行為體為了更好地通過合作達成雙方的“愿景”,開展以實物交流與輸送為主要特點的合作。如國家行為體之間交換軍事機密情報、提供技術支持;第四種則是層次最高、合作基礎最夯實的合作,即國家行為體大范圍、深層次和高水平的合作模式初步或已具備國際一體化性質的國際合作。
合作思維通過引導、影響國家行為體行動策略,使多個國家之間的合作意愿可以達成,因此它對促進國際關系的穩固發展具有極其重大意義。在國際關系不斷復雜深化的今天,國家行為體要在把握國際關系走向的基礎上,達成合作共識,切忌武斷地用冷戰思維作為行動的指南。通過與他國的友好互助合作,實現雙邊及其多邊關系的良性協調發展,從而形成維護國際關系和諧發展的堅定力量,從根本上化解沖突和戰爭發生的可能性。
4 結 論
冷戰思維與合作思維作為典型思維模式代表,國家行為體對其的選擇與運用,對本國的發展乃至國際關系演進具有顯著的作用。思維模式的選擇,要以客觀、全面把握國際關系走向為基礎,切忌用武斷、排外的思維去指導本國的對外行動。當前國際格局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國家行為體在認知國際環境的基礎上把握合作思維內涵,采取合作共贏的行動策略,無疑是最優的行動戰略選擇。
參考文獻:
[1]張小明.何謂冷戰思維[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4):61.
[2]管一穎.關于中國的和平崛起[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50.
[3]蔡拓.國際關系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羅伯特·基歐漢著,蘇長和.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M].信強,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