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達
[摘要]“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社會矛盾凸顯的一個時期。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處理社會管理問題必須堅持法治。文章論述了法治政府建設下依法治國與社會管理的關系及其面臨的困境,指出要在全社會崇尚法治,讓法治真正成為一種信仰。
[關鍵詞]法治;社會管理;法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173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社會矛盾凸顯的一個時期,面臨著諸多矛盾,社會管理風險隱患不斷增多。發展中不平衡、不可持續等社會問題依然突出,促進社會和諧的任務也更為艱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社會管理工作,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積極穩妥地防范和處理社會問題必須立足于法制,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法治是發展的可靠保障。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因此,在建設法治政府的背景下,依靠法制、崇尚法治,自覺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去處理社會管理中的問題應當成為“十三五”時期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的立足點。
1 社會管理是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關鍵實踐
廣義的社會管理是指,政府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對各類社會公共事務,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和社會的事務,所實施的管理活動;狹義的社會管理則是指,社會公共事務中除了政治統治事務和經濟事務以外的部分事務的管理。當明確的法律得以切實的貫徹到社會管理中時,這對于調節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緩解因社會階層認知帶來的社會矛盾,杜絕社會管理中的人治現象,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正確面對社會問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這是國家進行社會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方法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等。但是以《憲法》為核心的一整套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通過法律的形式為國家在進行社會管理提供了明確的、規范的、制度化的依據和方法,使得法律手段在以政府為主體的社會管理中,可以起到長效的、根本的、得到普遍認可的作用。這也是黨和國家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基本要求。因此,應當把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有機融入社會管理中去,杜絕依靠權力,按官員自己喜好隨意進行社會管理的人治現象,讓法治的理念貫徹到社會管理中,從根本上妥善解決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管理的有效實行??梢钥闯觯婪ㄖ螄沁M行社會管理的主要方針,社會管理是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關鍵實踐,依法治國與社會管理在本質上是有機統一的。
2 法治政府建設下的依法治國與社會管理的困境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要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依法設定權力、行使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推行綜合執法,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但在具體社會管理實踐中,法治理念與社會管理的具體實踐之間的融合還存在一些不足和障礙,法治思想在社會管理中的貫徹還不夠全面和徹底,人治現象依然大量存在。
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除了法治進程在法律治理化的定位問題以外,在法制建設上同樣存在不足,法律并未在制度上起到限制政府權力和規范社會行為的實際作用。政府官員通過手中權力進行尋租、貪腐的現象仍然存在。
進入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是個多元的、多變的社會,應對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政府一方面也要逐漸多元化;另一方面更需要突出核心制度理念。多元化的政府旨在靈活應對多元的社會問題,但同時也帶來了多元化的誘惑。在對社會抗爭性利益表達,執法者不能夠單純的以行政命令進行一刀切式的處理,而在面對誘惑時,執法者應當堅守住職業的規范要求。
2.1 社會管理與建設缺乏法制化管理
中國的地方建設主要是以地方官員根據中央的方針、政策,制定符合本地規劃和發展要求的實施政策,按照這些政策進行地方的社會管理與建設。但在實際中,由于對地方官員政績的考核牽涉到官員的晉升情況,所以,許多地方官員在任期間,往往會不顧當地歷史條件和長遠發展規劃,而是集中大量資源,以“短平快”的思維出政績,保官位或者實現晉升。
然而,這種經濟發展的“唯GDP論”同樣帶來了很多問題。因為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強調,國家對全國以及各地的經濟建設十分重視,GDP成了官員考核政績的重要指標。這使得各地官員在領導一方人民發展的時候,只重視提高當地GDP,美化自己的政績以求晉升;而忽視了對地方道路與安全等基礎建設、環境污染治理,以及妥善化解社會矛盾等工作職責的重視。以北京為例?;乜?012年,北京市GDP總量為17801.02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7.7%,居全國第二名。世界GDP網.2012年中國城市GDP排名(最后更新日期:2013年5月10日)[N].2013年10月9日,http://www.sjgdp.cn/show.php?id=730.但2012年一年,北京霧霾日數達到124天,占一年1/3多,是北京市十年來霧霾日數最多的一年。中國網.北京2012年霧霾達124天 十年之最[N].2013年1月14日,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jsnews/gnxw/40339_1.html.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研究發布的《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暨壽險需求研究報告》中認為,北京作為在社會保障、福利政策、教育、醫療方面都占據“首都”優勢的城市,卻是報告所覆蓋的中國各線共計20個城市中的“幸福低谷”。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中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國20城市居民幸福感暨壽險需求研究報告[EB].2012年9月12日,http://www.ingboblife.com.cn/upload/20120904happnessreport.pdf.目前,雖然這種“短平快”政績傾向有所遏制,但仍然沒有被徹底根治。
2.2 城鄉二元問題的管理缺乏法制支持
現代化是黨和國家對全面建設和發展中國的重要戰略部署。城市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中心,城市現代化就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我國又是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農業關系著中國人民的生命與健康。因此,農業的健康發展在中國是處于戰略地位的。一個地區的農村農業生產出現問題,那么這個地區的城市糧食供應就會出現問題。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矛盾就越發嚴重。城鄉人口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也是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社會矛盾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家一直在不斷加強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城市美容、住房、城市公共設施等建設在全國各大小城市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一方面加速了城市現代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設與發展所需要的大量勞動力,大多來自于農村青壯年。農民工的工作生命有限,一旦年老體衰便無法從事這種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城市配套的福利保障又沒有跟進,農民工的后續生活保障沒有著落。在城鄉二元問題的治理上,法制建設仍然存在空缺和不足,配套的法律制度建設還十分欠缺,對農民工進城的社會管理缺乏法律支持和法制保障。
2.3 法治思維和意識尚未上升為社會管理的信仰
中國有著極長的人治傳統,人治長期以來是國家和政府所選擇的社會治理模式。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治的傳統仍在中國社會治理模式中占據一定分量的地位,并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熱情演變為開明治理模式,但實際上仍是一種人治治理模式。這種開明治理模式在十年“文革”中被顛覆,人治模式對社會治理的弊端被極大地放大。于是,改革開放以來,“法制”和“依法治國”不斷被黨和政府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就提出,“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居于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作為一種治理工具,法律具有規范性、普遍性和權威性的特點,對日常社會問題、社會矛盾的處理,能夠起到一視同仁的處理效果;完善的法律體系還具有針對性和制度化的特點,能夠對具體的社會矛盾給出統一的、普遍的、受社會認可的處理結果。從“法制”到“法治”,體現了一種文明和進步。在全社會樹立起崇尚法治,人們普遍運用法治思維和意識去處理社會問題,將“法治”上升成為一種處理社會問題的信仰。這種信仰,正是政府對轉型社會中出現的各種群體性事件、抗爭性事件進行低成本的長效治理的重要手段。
3 結 論
綜上所述,中國正處于現代化建設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以往發展中所積累的社會問題與矛盾正在不斷地涌現,人民內部矛盾也在不斷增多和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在全社會中宣傳法治理念十分必要,讓法治真正成為一種信仰,成為解決社會管理問題的一種方式、一種維度,確保社會矛盾的處理和解決依法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管理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程偉.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公共管理學視角的解讀[J].中國行政管理,2005(5):39-41.
[2]李林,高漢成.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民主與法治奮斗的90年[J].政治學研究,2011(4).
[3]王芳.法治思維的歷史發展與啟示[J].中國市場,2015(45).
[4]袁平.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動因與困難[J].中國市場,2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