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再春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快速發展,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的熱點話題,眾多學者針對貿易的環境效應進行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文章將對國內學者的研究情況進行相關介紹,展現了當前國內關于貿易的環境效應研究成果及問題,并指出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關鍵詞]貿易自由化;環境效應;環境污染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197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外貿易已成為促進一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從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對外貿易一直處于快速增長中,尤其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對外貿易的發展更是顯著。但與此同時,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愈加嚴重。
1 我國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生產配套能力的增強,我國的對外貿易水平持續攀升。由于數據可得性的限制,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統計數據來看,從2000年以來,我國的進出口額總體處于上升趨勢,尤其是2001年入世以后,增幅更加明顯。但由于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的進出口總額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而2009年之后又出現持續上升的態勢。到2014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已達到264241.77億元,相比2000年的39273.2億元增幅達到572.83%。由此可見,近15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成績舉世矚目。對外貿易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諸多福利,但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十分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2000—2014年我國廢水排放量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統計情況來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自2000年開始逐漸上升,到2006年達到最高水平2588.8萬噸,雖然2006年之后出現下降趨勢,但下降幅度較小,二氧化硫總體排放量一直處于居高不下水平。而廢水排放量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14年的廢水排放總量為7161751萬噸,與2000年的4152000萬噸相比增加了72.49%,增幅超過一半。
從我國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的現狀來看,貿易的發展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礎之上的。由于貿易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劇,近年來眾多的國內學者對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2 國內對外貿易的環境影響的研究現狀
對于貿易自由化的環境效應的開創性研究始于Grossman和Krueger(1991),他們分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環境的影響時,將對外貿易對環境的作用分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貿易對環境的總效應則取決于三者的合力,進而影響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形狀和斜率。此后,國內的許多學者以此為基礎,對貿易的環境效應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2.1 環保主義者與自由貿易主義者的爭論
自由貿易主義者認為環境退化的本質原因在于市場或政府失靈,或兩者皆有之,并非由于貿易活動本身。如果短期內貿易活動的擴張對環境帶來的是消極影響,那么可能是由于市場的扭曲。而自由貿易有助于實現資源在全球的有效配置,提高各國的福利水平,可以通過技術外溢促進清潔產品、服務和技術在全球的交換,所以貿易自由化在提高一國經濟水平及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可以改善整體環境質量。環保主義者則認為,貿易能夠改善環境問題是建立在諸多假設前提的基礎之上的,是基于完全自由競爭、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商品的合理定價等假設條件下的,這些假設與實際情況顯然有很大出入。對于環保主義者來說,一些國家或地區可能因急于吸引外資或發展經濟,從而降低本國的環境規制,使該國的環境污染加劇,以致引發“向(環境標準)底線賽跑”的現象,而這些國家或地區也會因此成為“污染避難所”。
貿易的擴大會帶來環境污染,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并不代表貿易與環境保護不可共同發展。在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有效處理好環境污染問題,充分發揮好政府、市場以及民眾的作用,那么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將得到協同發展。
2.2 EKC曲線、“污染避難所”假說的驗證及環境三效應研究
EKC曲線是指一國的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呈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認為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呈倒U形的曲線關系。而“污染避難所”假說主要針對的是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這些國家或地區急于發展其經濟,降低其環境管制,以至于污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增加,即通過犧牲環境獲得經濟增長。早期,國內眾多學者對這兩個假說進行了實證檢驗。
周茂榮等(2008)通過建立ACT模型,采用Panel數據對我國1992—2004年貿易自由化的環境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貿易對我國環境的總體效應為負,即貿易會加劇我國環境污染,人均GDP與污染之間存在倒U形的曲線關系,驗證了EKC曲線的存在。吳獻金和鄧杰(2011)運用1995—2007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驗證了碳排放量的EKC曲線的存在,隨著我國產出水平不斷提高,能源的消耗與碳排放將會增加。而對外貿易的結構效應是消極的,即發達國家污染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產業將向我國轉移,從而使我國環境污染加劇,從而驗證了“污染避難所”假說在我國成立。彭水軍等(2013)采用動態面板模型和系統GMM估計,分析了對外貿易引致的結構效應對煙塵、二氧化硫及廢水排放的影響。結果發現貿易開放度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煙塵排放,而對二氧化硫及廢水的排放存在負向影響;并且對于二氧化硫和煙塵指標,存在貿易開發帶來的“污染避難所”效應,其他對于廢水指標,卻發現與“污染避難所”相悖的證據。
國內學者對于貿易的環境效應主要集中于對貿易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及技術效應的研究。趙玉煥(2003)通過對現有研究的理論及實證模型進行分析,發現貿易自由化將損害在污染工業部門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的環境而改善另一些國家的環境。同時,模型的擬合結果表明,理論上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收益增加除了支付環境成本外還有剩余,即環境規制的加大,可以找到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途徑。吳獻金和鄧杰(2011)運用1995—2007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分析了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發現:代表規模技術效應的人均收入與碳排放之間呈正相關,代表結構效應的資本勞動與碳排放呈負相關,即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將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但貿易的結構效應卻為負。張相文和黃娟(2012)通過構建農業貿易自由化環境效應的聯立方程模型,并利用中國1990—2010年農業貿易數據對該模型進行GMM估計,分析了農業貿易對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農業貿易帶來的規模效應和結構效應會造成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而技術效應會有效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但總體效應為正,說明我國農業貿易自由化總體有利于降低農業環境污染。
3 結 論
從國內貿易與環境問題研究的總體來看,早期對于自由貿易者與環保主義者的爭論進行了相關實證檢驗,但不同的指標及行業分析結果有所不同。運用單方程模型對貿易的環境效應進行研究,無法綜合考慮各因素之間的互動影響,后期在模型上進行了修正,并逐漸對各行業進行具體分析,結果更符合實際。但理論研究過多停留在初期,還需進一步深入,同時跨學科的研究也相對缺乏。
無論是貿易自由化還是環境保護,都與人類的發展密不可分,貿易與環保的本質都是為了人類能優質、可持續的發展,所以貿易的環境效應應是人類不斷探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吳獻金,鄧杰.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43-48.
[2]彭水軍,張文城,曹毅.貿易開放的結構效應是否加劇了中國的環境污染——基于地級城市動態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國際貿易問題,2013(8):119-132.
[3]周茂榮,祝佳.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環境的影響——基于ACT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4):211-215.
[4]溫黎.關于中國服務貿易自由化問題的研究——基于區域經濟一體化視角的分析[J].中國市場,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