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靈,余 恒,鐘 果
(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四川 成都 610000)
?
瀘沽湖水質現狀、變化趨勢與防治對策研究
易 靈,余 恒,鐘 果
(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對瀘沽湖(四川境內)水質現狀及2007~2014年污染指標和營養指標進行了監測,數據顯示:瀘沽湖(四川境內)人口活動較集中的草海長橋是污染最突出的區域,多年水質類別為IV~V類,營養程度為中營養~富營養,其他區域水質狀態良好,水質類別為II類;通過污染源調查,瀘沽湖污染主要來源于流域農村居民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農田固廢污染等,周邊廢水污染物的排放量約為:COD155 t/年、氨氮21 t/年、總磷3 t/年、總氮34 t/年。針對調查情況,從控制流域污染、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提出了加強瀘沽湖環境保護的措施與對策。
關鍵詞:水質; 變化趨勢; 污染源調查; 防治對策;瀘沽湖
1前言
瀘沽湖位于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和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的交界處,西部屬寧蒗縣,東北部屬鹽源縣,在地理位置上屬小涼山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0°44′~100°51′,北緯27°39′~27°45′。瀘沽湖基本上是一個半封閉、外流型淡水湖,最高水位為2690.8 m,最低控制水位為2689.8 m,6~10月有湖水外泄,1~5月無湖水外流。其因為海拔較高水體流動緩慢,地處山區,與外界河流交匯少,抗污染能力較差,整個生態系統較為脆弱。
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興起,瀘沽湖沿岸公路以及旅游賓館等大量建設用地導致湖濱帶自然修復能力逐步喪失,湖泊的自凈能力減弱,各湖灣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環保工作面臨巨大挑戰,通過了瀘沽湖四川境內(下同)湖區水質現狀監測結果及多年來變化趨勢的分析,結合周邊污染源調查,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水環境保護建設措施。
2現狀監測及評價
2.1點位布設
近年來,為加強瀘沽湖環境綜合整治,川滇2省在水質監測中緊密合作,根據2省同步監測方案,瀘沽湖四川鹽源境內設置有4個長期監測點位,分別是:湖中安娜俄島、趙家灣、長島灣、草海長橋,位置見圖1。
2.2監測項目及評價
全年分上下半年(春秋兩季5月和10月)各監測1次,監測及分析項目(16項)為:水溫、pH值、電導率、透明度、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5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類、總氮、總磷、葉綠素a、揮發酚、汞、鉛。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即將每個監測項目(化學需氧量及糞大腸菌群不參與評價)的實測結果與評價標準對應的標準限值進行比較,評價該監測項目的類別,再將斷面中水質最差的監測項目類別定為該斷面的水質類別。確定了斷面的水質類別后,再與該斷面應滿足的水功能類別進行對比,評述其達標情況,2014年瀘沽湖水質監測評價結果見表1。

表1 2014年瀘沽湖水質監測結果統計及評價
除草海長橋外,瀘沽湖安娜俄島、趙家灣(表層、深層)、長島灣上下半年水質差異不大,均達到了II類水域標準的要求。草海長橋周邊是鄉鎮居民和游客集散地,賓館、餐飲業分布較集中,水質受到一定污染,高錳酸鹽指數、總氮和總磷濃度較高,水質類別為IV類~劣V類。
3瀘沽湖水質多年變化趨勢分析
3.1污染指標變化趨勢分析
2007~2014年春秋兩季分別對瀘沽湖湖中安娜俄島、趙家灣、長島灣、草海長橋水質進行水質例行監測,監測結果統計見表2和表3。
安娜俄島、趙家灣、長島灣等3個監測點位水質在I類水質和II類水質間波動,其主要不達標項目為溶解氧、總氮,但不達標幅度不大。

表2 2007~2014年春季監測情況

表3 2007~2014年秋季監測情況
草海長橋點多年實測類別主要為Ⅳ類~劣V類水域,主要不達標項目為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氮、總磷。
3.2富營養狀態變化趨勢分析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湖泊(水庫)富營養化評價方法及分級技術規定》中的綜合營養狀態指數(TLI)法的規定,通過瀘沽湖4個監測點2008~2014年春秋兩季總磷、總氮、透明度、葉綠素a等監測值計算出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對各點位水質營養程度進行了評價,分析評價結果見表4,趨勢圖見圖2。
瀘沽湖安娜俄島、趙家灣、長島灣3個監測點位TLI常年變化不大,水質狀況良好,均為貧營養,草海長橋受較高濃度的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等影響,TLI值表現為在波動中逐漸上升,且維持在較高狀態,營養程度為中營養~輕度富營養。

圖2 瀘沽湖春秋兩季各監測點位TLI趨勢

斷面名稱安娜俄島TLI趙家灣TLI長島灣TLI草海長橋TLI2008年春141314352008年秋141513372009年春161512462009年秋221621352010年春171617482010年秋131315342011年春181718402011年秋161415432012年春181719462012年秋181415502013年春181816/2013年秋131113/2014年春252126572014年秋21231940富營養化評價結果均為貧營養均為貧營養均為貧營養中營養~輕度富營養
4瀘沽湖周邊污染源現狀調查
四川涼山州境內共有國控、省控污染源排放企業總計69家,分布在西昌、會理縣、會東縣、雷波縣、冕寧縣等境內[1],涼山州鹽源縣境內瀘沽湖流域沒有工業源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源,第三產業主要以旅游業為主,瀘沽湖周邊污染源分為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點源污染主要來自游客污染、四川瀘沽湖集鎮(四川旅游接待地)生活污染,面源污染主要來自瀘沽湖流域農村居民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農田固廢污染。根據川滇2省跨界水域同步監測合作污染源現狀調查顯示:瀘沽湖周邊廢水污染物的排放量約為COD155 t/年、氨氮21 t/年、總磷3 t/年、總氮34 t/年,固廢污染物的排放量約為:COD239 t/年、氨氮8 t/年、總磷5 t/年、總氮15t/年,污染負荷構成詳見圖3。
瀘沽湖地處橫斷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區規劃相對落后[2],瀘沽湖鎮建設有污水處理廠,但是排水系統與污水管網建設未達到標準要求,污水收集率相對較低,當地民生活污水和畜禽養殖廢水不經意間排入湖中,加之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很多村民在自己宅基地上擅自建設賓館、酒店,又未配套相應排污措施,生活污染物大量進入湖區,導致游客、居民集中的草海長橋周邊水質惡化,從圖3可以看出,畜禽養殖污染、游客生活污染在各類污染指標負荷構圖中均有相當大比例。
5結論與建議
隨著近年來旅游業興起,瀘沽湖沿岸公路以及旅游賓館等大量建設用地導致湖濱帶自然修復能力逐步喪失,湖泊的自凈能力減弱,各湖灣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雖然總體來看,瀘沽湖水質保持II類水質,但根據近年來監測數據顯示,鄉鎮居民和游客集散地,賓館、餐飲業分布較集中對的草海長橋周邊水質污染正在加快,富營養化程度也在逐漸上升。

圖3 瀘沽湖污染負荷構
通過對瀘沽湖流域水質現狀監測、多年變化趨勢及污染負荷分析,提出以下保護建議。
5.1流域面源污染的治理
瀘沽湖周邊建有1個生活污水處理站(瀘沽湖鎮污水處理站),月處理污水能力僅為2000t,距離水質相對較差的草海長橋僅約2km,但目前污水收集率較低,應完善草海周邊居民及旅游酒店及賓館的地下污水管網建設,確保集中式污水100 %收集處理,對于較分散、偏遠的散住居民,通過建設化糞池,生活污水回用灌溉等方式減少污染;同時結合景區規劃設計,瀘沽湖鎮污水處理站處理規模可能無法滿足景區及場鎮發展要求,應考慮擴改建。
在生活污水規范治理的同時,要堅持“集中收集、就地分揀、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這一原則[4],對生活垃圾及家畜糞便進行定點投放回收或者進行統一的無害處理,禁止隨處傾倒。
集中式或規?;笄蒺B殖應著重進行污水治理。畜禽養殖污水屬于高有機物濃度、高N、P和高有害微生物的“三高”廢水,是造成水體污染的第2大源頭,景區周邊養殖基地可根據自身條件通過或“沼氣池+人工濕地”或“沼氣池+生化處理+人工濕地”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減少其產生的面源污染[5]。
5.2農業產業結構的適當調整
提倡科學的種田模式并且發展生態農業、高科技農業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從而調整水源地的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創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鼓勵使用農家有機肥、綠肥,限制化肥的使用量,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減少其造成的面源污染[6]。
5.3加強監管和宣傳力度
當地政府應加大執法力度,嚴格污染源控制和排污口審批管理,同時利用講座、宣傳海報以及各種媒體手段,大力宣傳水源地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引導庫區人民爭創文明衛生的生活環境,充分發揮群眾在水源保護中的參與性,真正樹立起保護水源人人有責、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 四川省國控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報告[R].成都: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2014.
[2]楊柳,黃耀志. 云南高原湖區綜合發展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02,8(3):19~21.
[3]張雅瓊.瀘沽湖水資源現狀及可持續管理的措施[J].寧夏農林科技,2010,55(3):53~55.
[4]李杰柳,楊小卿柳,張丹柳,等. 黑河水庫水質分析與保護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3,11(3):87~89.
[5]易靈,易丹,楊媛媛 規?;B殖廢水處理工藝對污染物的削減研究[J].廣州化工, 2013,41(23):107~109.
[6]辜曉琬,雷波,肖杰,等.邛海水質變化趨勢及保護對策研究[J].四川環境,2013,32(5):77~81.
Study on Present Situation、Change Trend and 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 of Lugu Lake
Yi Ling,Yu Heng,Zhong Guo
(Sichuan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Chengdu610000)
Abstract:The survey about pollution source of Lugu Lake (Sichuan Province)showedthat pollution mainly comes from the basin lives of rural residents,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and solid waste pollution.the generation amount of COD、ammonia nitrogen,T-P,total nitrogen is about: 155t/a, 21 t/a, 3 t/a, 34 t/a,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through 2007 to 2014, Caohai is the seriously polluted area,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remains between IV~V criteria,almost eutrophication.This paper also proposed suggestions on pollution sources trea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Key words:Lugu Lak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quality;change trend;pollution sourceinspection;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6-03-29
作者簡介:易靈(1981—),女,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飲用水源地水質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0-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