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銘 黃云輕
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的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分析
李琳銘 黃云輕
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已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這將會是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快速發展的一大機遇。本文將就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的現有發展程度、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面臨的挑戰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京津冀協同發展;現代農業園區
河北省具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種地貌,并且人口眾多,盛產各類農副產品,在中國農業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河北省的多數地區,農業均是以傳統的發展模式存在,而傳統模式具有其無法突破的局限性,因而促使現代農業應運而生。現代化的生產加工、經營管理以及推廣銷售使農業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現代農業是在傳統農業中加入服務業的理念,將市場需求看做農業發展的動力,使得農業作為類服務業來進行發展。
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探索,在數量、技術、規模各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部分園區已經具備國家級農業園區的資質。對河北省現代農業的科學化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蔬菜產業示范縣、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等項目顯著地提升了河北省農業的現代化程度。
據統計,河北省農業園區多達500多家,但是其規模大小、發展程度等參差不齊,各類園區的定位不明確,使河北省農業園區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意見》中提到,到2017年,全省將建成100個左右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并將建成產業特色化、生產標準化、技術集成化、服務社會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這一戰略是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經濟、文化、環境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打造,打破各自在有限區域內發展的局限,在未來建立新的首都經濟圈,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帶動北方經濟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對河北帶來積極深遠的影響,推動著河北省多方位、多層次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河北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將會充分放大河北農業方面的優勢。為了加速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的現代化進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暫行辦法》、《河北省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明確各級政府在園區建設發展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使將來園區的建設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在現有園區中選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園區進行資金、技術多方面的重點扶持,使其具有示范作用,帶動全省園區高速發展。通過在政策方面給予現代農業園區以強有力的支持,以保障農業園區持續良性發展。
京津地區人口密集,發展迅速,使其在農產品方面的需求日益顯著,且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更高。北京自身的農業生產呈現下降的趨勢,各類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例如北京蔬菜的生產成本約為河北的3倍,約為天津的1.5倍,這些因素導致北京農產品的自給率過低。天津同樣是京津冀三地中重要的農產品消費市場,缺口接近總需求量的20%。京津兩地的農產品無法自給,均需要大量的從外省輸入,并且兩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對高檔綠色蔬菜的需求也較大。京津冀協同發展將促使河北準確鎖定京津兩大市場需求,通過提升農產品質量、拓展農業功能等多方面發展,以此開拓京津農業市場,將農產品送入京津居民餐桌,提升河北農業收入。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將京津農業領域的高科技人才引進河北,促進河北現代農業園區科學化發展。“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河北省與京津地區的人才分布并不均衡,高科技人才交流可以促進京津冀三地共同發展,更是為河北省的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提供強有力地科學技術保障。河北著手搭建首個國家級京津冀農業協同創新平臺,與各高校、研究院所共建院士工作站、農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加快三地的科學技術交流,促進資源共享。京津冀三地的科研人員共同進行現代農業的技術攻關,提高農業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河北省的農業資源豐富,綠色農業、設施農業等均有一定的發展,農副產品種類眾多,是農業發展的大省,但并非是農業強省。河北省環繞北京、天津兩大城市,擁有地理區位上的明顯優勢,但是北京、天津的農副產品多是由其他省份提供,例如黑龍江供應大部分大米、牛奶的主要來源是內蒙古。河北省自產的各類農副產品并未大規模進入京津市場,這表明河北農業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缺乏知名農業品牌、進一步加工技術水平低、市場細分不足等。河北省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則是如何開拓京津市場,從農產品質量、供應鏈、物流、監控等多方面進行優化提升。
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呈現出數量多、分布散、規模小的特點。園區的現有特點凸顯出一系列的問題,例如缺少統一規劃、管理而導致部門分工不明確,同時存在服務不到位、食品監管缺失、環境安全隱患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河北省農業園區總體的科學化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的經營范圍、經營模式單一,同樣限制了其多元化的發展。對此河北省農業廳針對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申報實行總量控制,使其具有代表性、綜合性,有效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因園區所呈現的特點而使得園區自身發展受限,這需要科學長期的建設規劃進行改善。
現代農業園區是以科技作為其強有力的推動力。簡單重復的人力勞動不再存在競爭力,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機械勞動模式,但是現在的農業勞動者缺乏科學技術,經營管理能力。各農業園區技術推廣人員較少,專業配置不合理,農業科技培訓不廣泛、不適用、不連續,使得農業技術難以直接應用于實際生產,限制了農業的科學化、可持續化發展。農業園區信息化水平落后導致對市場的了解預測不準確,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單靠引進人才是不足以支撐農業園區的整體運作,因此每個農業園區均需要組建一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專業科技人員組成的技術培訓隊伍,做到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難題,并且具有針對性的培養一批知識型農戶。
資金是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啟動階段的第一推動力、持續推動力,能否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對其建設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農業科技園區本身的局限性,機構組成的多樣性使得融資變得較為困難,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合作社、制度不健全的園區,其融資則更為困難,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融資體系。建立多種投入資金渠道,創新新型融資方式,使資金滿足園區的正常擴充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提出,既是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快速發展的機遇,亦是挑戰。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現在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京津冀一體化會在政策、科技、資金等多方面對其支持。借助京津的力量,通過統籌規劃、規模發展、建立創新機制,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的經營方式將作為新型農業生產模式。
[1]張茜.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4):22-23.
[2]潘衛艷.京津冀之河北機遇:唯農業驅動[J].中國房地產業, 2014,(Z2):128-135.
[3]耿曉.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化管理問題研究[J].北京農業,2014,(21):335-336.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