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志
關于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控制的探討
陳鴻志
我國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業務方面所發展的時間較短,基本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在對于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控制研究中,主要分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法律上面所具有的風險,希望能夠完善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法律上面的內容。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
前言:目前,商業銀行眾多業務內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也是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新的利潤增長點。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制度逐漸完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但是由于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業務方面所擁有的經驗十分有限,并且有關法律內容并沒有進行制定,造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上面存在一定的風險。商業銀行想要讓個人理財業務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應該對于個人理財業務所需要應對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這也是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實際推廣過程中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保底條款的有效性不明
現階段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所具有的保底條款所具有的效力,專業人士主要秉持著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認為保底條款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前提保底條款并不違反有關法律及法規,與此同時還應該按照民事法律所遵循的準則,商業銀行與用戶之間在民事法律上面具有一定代理關系,雙方之間全部都是自愿進行有關交易,法律應該給予這種行為高度認同。在實際生活內,民事法律上面還是具有風險代理的行為,所以就應該認為保底條款具有法律效力。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認為保底條款在法律上面并不具備任何效力,這種觀點也是被現在大多數所認同的說法。主要原因首先就是由于保底條款與民法所秉持的公平原則相違背,商業銀行與用戶在簽署合同過程中,在對于民事權益劃分上面并不平等,進而保證保底條款內所涉及到的很多內容都無法真正落實;其次就是保底條款與民商法所秉持的原理存在一定差異,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具有十分顯著的委托代理特點,要是按照民法內容對于有關委托代理責任進行制定,表示代理人只有在由于自身的過錯之后,才會賠償自身所造成的責任,并不是承擔全部損失。要是保底條款具有法律上面的效力,這樣與委托代理有關法律內容是相違背的。個人理財業務內,所具有的信托關系是由于信托自愿給商業銀行進行理財,不能夠按照商業銀行所作出的錯誤,進行財產上面的虧損。委托人并沒有任何過錯就不應該承受有關的責任,所以就能夠發現保底條款并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
簡而言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對于保底條款是否具有效力上面并沒有形成統一觀點,但是商業銀行在推廣個人理財業務過程中,經常將宣傳重點放在保底條款上面,要是沒有得到先前所制定的經濟效益,投資者所能夠獲得的經濟效益將難以得到保證。
(二)商業銀行主體資格未作限制
我國有關部門對于商業銀行所推出的個人理財業務主體資格并沒有進行明確劃分,我國任何商業銀行都能夠推行個人理財業務,甚至部分銀行子行也能夠推行個人理財業務。正式由于銀行都能夠推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而造成個人理財業務在實際落實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部分商業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工作人員自身所擁有的工作經驗優先,部分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甚至沒有專業人員,這樣就造成工作人員在講解個人理財業務過程中,所應用的語言都較為模糊;部分銀行還將個人理財業務看成是高息主要途徑,所以就制定了多種類別的理財類業務,并沒有將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因素考慮在內,甚至外資銀行還將理財業務在海外推廣。理財業務實際上具有較高的風險,并不是所有的銀行都具有推廣理財業務的能力。有關部門應該對于銀行理財業務能力進行審核,有效保護投資者的經濟效益。
(一)完善個人理財法律制度,明確個人理財法律性質
我國有關法律內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并不具有信托投資上面的能力。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之后,應該對于個人理財業務內所具有的任何法律關系都進行明確的劃分,讓投資者對于個人理財業務所能夠涉及到的問題及法律進行明確劃分,進而制定有關的解決方案,對于個人理財業務所具有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在《暫行方法》內對于個人理財業務所具有的特性并沒有進行明確劃分,造成商業銀行所推出的個人理財業務所具有的法律性質十分模糊。所以,需要對于《暫行方法》內容修改調整,對于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所具有的法律性質進行明確劃分,這樣才能夠有效解決個人理財業務在法律性質上面所具有的問題。對于商業銀行綜合理財業務而言,只要是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之下,商業銀行所推出的個人理財業務所涉及到的關系都能夠從委托關系層面進行分析,對于個人理財業務民事法律責任所存在的難題進行有效劃分,同時充分發揮出法律在個人理財業務所具有的作用。與此同時,按照商業銀行與投資者所簽訂合同內容所存在的差異,將理財業務劃分為兩種類別,分別是以存款合同及委托合同的委托行理財服務,但是必須在理財產業所具有的法律性質進行明確劃分。
(二)嚴格從事理財業務的商業銀行資格
個人理財業務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同時還具有較高的風險,這就需要從事個人理財業務的商業銀行主體資格進行明確劃分。我國有關管理部門應該制定完善的指標,同時按照商業銀行所具有的能力為商業銀行頒布理財資格證。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提出了一點意見:首先,商業銀行要是主要從事固定收益或者是保本浮動收益方面的理財業務,該類商業銀行在制定理財業務過程中,應該將考慮重點放在余額凈資產在銀行總資產比值上面,對于投資者所具有的償還能力標準進行明確劃分。商業銀行子行并不能夠獨立推行理財類產品,具有發行理財類產品應該主要以商業銀行總行為主,這樣就能夠有效解決商業銀行都發行理財業務的問題;其次對于商業銀行從事理財產品進行限制,能夠從事理財產品銷售的商業銀行數量十分有限,在對其進行劃分過程中可以借鑒《證券法》,對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及證券進行規劃。在對于商業銀行主體進行明確劃分之后,理財業務就會主要掌控在商業銀行內;最后,對于商業銀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條件進行規定,并且將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商業銀行所具備的理財水平、商業銀行傳統理財成績、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上面資金所具備的獨立水平,要是商業銀行經營狀況較低,有關管理部門就應該立即取消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資格。
結論: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行時間較短,所構建的理財業務制度還需要不斷進行完善,同時有關法律內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還具有很多法律空白出現。商業銀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還會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對于投資者的經濟效益重視程度較低。所以在對于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控制研究過程中,還應該對于法律內容不斷進行完善,將個人理財業務在法律上面所具有的性質明確劃分,促進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更加快速發展。
[1]孫勇,余林林.淺談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與法律風險控制[J].金融經濟,2012,24:138-139.
[2]郭佳棟,孫英雋.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控制研究[J].金融經濟,2012,22:44-47.
[3]鄭濤.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控制[J].知識經濟,2014,19:60-61.
(作者單位:交銀康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