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恒
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與防范措施研究
戚恒
隨著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上市公司會計舞弊事件時有發生。會計舞弊行為在嚴重損害公司股東、債權人和各方面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會計舞弊的現狀并借助一定的識別方法發現會計造假的手段,然后針對性的提出一些防范措施,希望對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行為有更深入的了解,為其他上市公司敲響警鐘。
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舞弊手段
(一)會計舞弊的含義及特征
會計舞弊是指行為人以獲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有計劃的、有預謀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財務造假和欺詐行為。會計舞弊具有幾個特征,一是具有明顯的目的性,為了獲取某種利益而謀劃的一種舞弊行為。二是具有欺騙性,通常是通過偽造事實、偽造證據、編制謊言等進行欺騙。三是具有利益性,財務舞弊當然是為了讓中小企業或上市公司獲得一定的利益,比如公司申請上市IPO,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等利益。四是違法性,會計舞弊要具有嚴重的違法性,欺騙投資者擾亂社會等。
(二)會計舞弊的理論基礎
艾伯倫奇特提出的舞弊三角理論是會計舞弊行為的一個代表性理論。他認為,公司舞弊行為的產生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壓力、機會和合理化。
壓力是企業舞弊的動機,大多是因為利益的驅動。企業舞弊的壓力分為經濟和工作壓力。經濟壓力是指個人、企業管理層為了達到特定的經濟目標而產生的舞弊動機;工作壓力包括晉升受阻、對領導層不滿意等情況。
機會是指企業舞弊的相關人員進行舞弊的同時利用漏洞夠逃避懲罰的條件。它主要有六種表現形式:內部控制低效、信息不對稱、缺乏懲罰措施、會計和審計制度不健全、無法評價工作質量績效以及無能力察覺舞弊行為。
合理化,又稱借口因素,是一種個人的道德價值判斷。人們總是通過自己的意圖來判斷自己,而通過行為來判斷他人,對于自身而言,意圖總是比行為要好得多,因此為舞弊行為尋找借口就變得非常容易。
自從我國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設立以來,證券市場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甚是矚目。但是最近幾年頻發的上市公司會計舞弊事件使這些成就黯然失色,安妮股份虛增利潤、南紡股份出口單證造假、萬福生科的造假上市、光大證券的內幕交易等等依然歷歷在目。
(一)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機會分析
1.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有些上市公司在內部沒有建立有效的內部審計規范制度,內部審計機構在組織、工作和經費方面沒有獨立于被審計單位,受其他部門和個人的干預,沒有體現其應有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形同虛設。上市公司利用公司內部結構的不合理和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使控制權、執行權和監督權往往過度集中于管理層手中,給會計舞弊提供了很大的機會和空間。
2.地方政府的監管不力與處罰不嚴。國有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者往往是由政府部門委派或者指定,其任期內的政治待遇與經營業績往往密切相關,公司管理層為了在任期內創造亮眼的業績,展現自身領導才能,獲得晉升空間,往往通過粉飾報表數字來掩蓋企業真實經營不善的情況。而且對于上市公司違規的處罰主要是讓公司吸取教訓,改正錯誤,同時給其他公司警告,下達決定書往往長達數月乃至數年,往往時過境遷而且處罰過輕。
3.利益的驅動。利潤最大化往往是企業經營追尋的最大目標。現代企業兩權分離,經理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一般都與公司所有者簽訂有關績效的獎懲合同。所以,管理者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極有可能根據需要調整相關會計政策,操縱會計利潤。有的企業為了達到上市標準或者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等目的,就很有可能粉飾財務報表達到相關標準,以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也有企業利用虛假的財務信息來操控股價,為公司的利益相關者獲利。
(二)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手段分析
1.操控利潤。企業慣用的手段是在各個會計期間操縱收入和利潤指標。比如房地產企業就經常通過不恰當的使用完工百分比法,提前確認收入。而有些企業則是隱藏收入,推遲開具銷貨發票,將銷售收入歸入預收賬款科目。還有當公司銷售的產品需要實施安裝與服務的時候,由于銷售持續的時間過長,收入并非一次實現,公司為了達到一定的收入或者利潤指標,推遲費用的確認,把費用掛在幾個跨期攤銷的賬戶上,推遲確認成本費用,實現對利潤的調節。
2.虛假記載。常見造假手段包括虛構銷售對象、填制假入庫單、假成本計算單、假發票、假出庫單等。例如,京博控股為了規避向上市公司其他股東發出收購要約以及為了先增持再減持博取差價,降低收購成本也刻意隱瞞了虛假披露持股信息。
3.關聯方交易。利用集團內部架構進行關聯方交易也越來越頻繁,其類型主要有購買或銷售商品和其他資產、提供或接受勞務、擔保等。我國上市公司利用關聯方錯綜復雜的關系粉飾財務報告,有些企業通過設立子公司或合伙企業,構建關聯方復雜的網絡來隱蔽的制造虛假利潤,損害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利益,達到掏空企業的目的。
(一)關注公司上市前三年的財務狀況
根據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規定,我國公司上司需要滿足一系列的財務指標要求,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且無重大的違法行為,財務報告無虛假記載。然而,某些企業為了達到上市的目的,不擇手段,進行從財務造假,人為虛構財務數據使指標達到上市的標準。因此,監督審核機構應當重點關注公司上市前三年的財務指標,與其他企業對比并進行分析,找尋財務造假的線索與證據。
(二)優化企業內部治理結構
優化企業治理的內部機構,優化企業股權結構和董事會結構,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加大對玩忽職守監事的懲戒力度,分散大股東的股權,增加中小股東經營決策的話語權,制衡高管人員的會計舞弊,防范一股獨大的現象發生。所以,有必要優化企業內部治理機構,扼制高管人員的舞弊動機。
(三)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督和對舞弊的懲處力度
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企業上市的審核力度,杜絕一切投機取巧的行為,證券市場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強對舞弊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進一步明確虛假行為的界定和判斷,使法律法規更具有可操作性。杜絕外部環境漏洞和政府機構的貪婪為企業造假提供機會。
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嚴重的甚至會擾亂市場秩序,影響社會穩定。鑒于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制度并不完善,很多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抱著僥幸心理,冒著違反法律制度的風險仍然走上了會計舞弊的道路。為了防范此類行為的發生,使我國資本市場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不僅需要增強內部審計的監控和外部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還要加強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督調控,同時也要不斷完善企業的內部結構治理,設立審計委員會等相關部門,要注重內外部結合治理,從源頭上控制并防范企業發生舞弊行為。
[1]高鳳娟.對上市公司會計舞弊問題的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33):146-148.
[2]干紅芳.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動機及防范[J].商場現代化,2008(3):102-103.
[3]王宇凡.舞弊三角理論淺談[J].中國證券期貨,2012,(3):276-276.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