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紫江(集團)有限公司 孫宜周
我國監事職能與制度完善初探
上海紫江(集團)有限公司 孫宜周
摘 要:我國的監事會法律制度在監事職責明確性和強制性、監事職能發揮的保障制度、監事主體適格性要求方面,均存在不足,為進一步推動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發揮功能,應當理順監事會和董 事會的職責分工,規定監事的任職資格,并給予行使職權的財政保證,同時通過對監事工作進行考核、強化監事工作記錄制度等方式,以督促和保障監事會的行使職責。
關鍵詞:公司治理 監事會 董事 職責 監督
公司是由股東、董事、監事、經理、職工組成的多元利益共存體,具有一定制約體制和運行規律的社團。大陸法系資本市場流通性遠不如英美,公司股權相對集中,因此有必要單設監事會專司監督權以彌補股東對經營者監督和控制的不足,我國的監事會制度部分借鑒了大陸法系國家監事會的模式,監事會確立公司內部的專職監督機構,是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重要一環。但由于我國公司法律制度起步較晚,監事會法律制度還處在起步摸索的階段,在公司運行實踐中尚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為更好地發揮監事會的職能,有必要對我國的監事會法律制度進行深入研究,以期不斷健全和完善我國的公司內部治理體系,推動公司監事會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目前我國監事會制度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部分改進建議。
1.1 我國《公司法》關于監事會職權(責)的規定
我國《公司法》第54條規定,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行使下列職權:(1)檢查公司財務;(2)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3)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利益時,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4)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5)向股東會提出提案;(6)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7)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除此之外,《公司法》第55條還規定了監事會可以列席董事會會議,對董事會決議事項提出質詢或者建議;監事會認為公司經營異常時,可以進行調查等。
從《公司法》的規定可以看出,監事會的職責非常全面,涵蓋了公司的人、財、事各個方面,將監事的權力(利)進行總結的話,我們可將其劃分為:經營及財務監督檢查權、高管履職監督權、罷免權、會議召集主持權、提案權、訴權、質詢建議權。這七項權利體現了監事會對公司的經營行為及結果、董事及高管人員履職過程中的全面監督。
1.2 監事會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2.1 監事會被程序化、邊緣化
從表象上看,監事會的職責設計是比較完美的,體現了立法者對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的良好愿望。但是,由于公司法對監事會的規定過于寬泛,且多數為賦權性的規定,對監事的工作職責,效果沒有確定一個可供衡量的標準。正因為這樣的制度設計,造成了監事會與董事會、獨立董事之間,與公司管理層之間,與股東之間,與公司經營權、財權及人事權之間的矛盾沖突,導致出現“制度虛置”的問題。《公司法》實施以來的實踐表明,監事會正在不斷地被程序化、邊緣化。
1.2.2 監事會成員的法律預設無法充分發揮
《公司法》第52條第2款規定,“監事會不少于三人,由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職工代表組成,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體由公司章程規定。”
可見,監事會由兩類人員組成,即股東代表和職工代表。
職工代表大會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力的機構。工會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組織職工參與本單位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職工監事。在監事會組成人員中增加職工代表,就是要完善監督職能,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以及保障職工利益的有效統一。
實踐中,股東代表一般是由投資者在簽訂投資協議時按約定由控股股東或其他股東派出,且監事會主席一般由控股股東的代表擔任。由于公司的董事長一般由控股股東來委派,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利益有沖突和矛盾可能性時,才會產生權力的制衡與相互約束,如果監事會和董事會兩者所代表的利益的具有一致性,客觀上難以形成對董事會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
1.2.3 監事會人員的職業化程度不足
我國《公司法》設計的監事人員的選任制度,長期以來忽視了監事會人員的專業性問題。對監事人員的任職資格并未提出要求。可以想象,一個連財務報表都看不懂的監事如何去檢查公司財務,一個不懂公司法的人又如何去判斷高管人員的履職行為是否合法呢?作為公司內部專職監督機構,理應強調監事會組成人員的專業化,即監事會組成人員必須包括適當的法律、財務和懂得公司經營的人員,這是監事會合法有效監督的前提。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對監事的基本資質、經驗和技能都有嚴格要求,監事的任職資格和董事基本一致,對監事的身份有一定的限制。而我國目前對監事尚沒有嚴格的任職資格要求,這就弱化了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能力。
監事會與董事會的成員都是由股東派出的代表組成。雖然都是股東代表,但兩個機構的職能是不同的。董事會是公司的經營決策機構,同時對董事亦有監督權。監事會是公司的專職監督機構,對董事會的運作實施有效監督。監事會的監督工作不應對董事會的正常運轉造成干擾,董事會對監事會的監督工作亦應予以配合,二者應是相得益彰的關系,都是為了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董事會也有監督職能,但它的監督職能與監事會的監督職能是有區別的。董事會行使監督權的范圍不僅涉及董事履職行為的合法性,還涉及該行為的目的性、恰當性和效率性。而監事會對包括董事會在內的全部公司執行機構進行業務調查,主要以合法性監督為主,適當性為輔。只有對于某些特殊事項,如公司與某股東的關聯交易,董事與公司的利益沖突交易,因為上述事項可能明顯損害公司利益,監事會的監督范圍可擴大到合法性、適當性監督。
董事會與監事會在一些方面,也存在著互補的關系。如檢查公司財務,監事會的職責主要體現在檢查財務決策和執行上,如公司資金調度、使用以及利潤分配等問題,而董事會職責則主要體現在公司財務活動和結果的審計方面,如復核財務報告,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溝通等。
雖然都是由股東代表構成,但監事會與董事會分屬于公司組織結構中的不同層次,監事會的工作具有對董事行為再監督的性質。因此,監事會的監督職能比董事會的空間要更廣泛一些。
3.1 監事會依法行使職權受到法律的保障
監事會是公司的專職監督機構,其依法行使職權應受到法律的明確保障,這些保障包括以下方面。
(1)獨立性的保障。監事會一旦組成,其即在職責范圍內獨立開展工作,不受公司任何股東、人員、任何機構的約束,任何人員和機構不得阻撓監事開展各項工作。若委派監事的股東方或股東代表實質影響或阻撓監事會的工作,那么應取消該股東委派監事的資格。公司應制定監事會履行職責的《監事會工作實施細則》,并經公司股東大會通過后報公司所在工商注冊登記機關備案(上市公司同時當地證監局備案)。同時,上市公司監事會應設立專職監事會秘書一職,以區別和獨立于董事會秘書。監事會應設立辦公室,由監事會秘書領導監事會辦公室的工作。現在很多公司的監事會日程、議事內容和相關資料都是由董事會秘書安排的,這種安排容易引起董事會和監事會活動中的交叉,不利于相互制約。實踐中,監事會秘書可由監事兼任。監事會秘書主要負責監事會會議的安排、公司經營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資料發放、起草監事會決議,以及監事會工作實施細則中所規定的一些監事會的日常工作。
(2)經營信息知情權的保障。公司監事會對公司經營情況的監督需要建立在完整的、實時的、準確的公司經營信息上,這就需要公司的經營信息能夠完整地、實時地、準確地進行傳達。在公司運作中,經營信息主要掌握在董事和經營管理層手中,監事會往往不能取得或及時取得有效的經營信息,進而無法對經營決策的合法性、高管人員履職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信息不對稱是目前阻撓監事會有效開展工作的重要障礙。
因此,公司應當制定規章制度,規定公司經營管理部門凡報送董事的財務或其他諸如投資、收購、股權轉讓與受讓、資產處置等資料和信息,同時抄送給監事會。董事會自行產生的上述資料和信息,亦應同時報送監事會。資料和信息的報送情況應記入監督記錄。通過這種制度安排,可以改變目前許多監事會審議事項只對結果(諸如已形成的財務報告、投資報告等)進行是或否的審議,而無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局面。事實上,監事會應對上述事項進行過程監督,但不僅僅是結果干預。只有了解過程(尤其對于一些重大投資活動),在審核時才會有發言權,也只有進行過程和結果的雙監督,才能夠使監事會不僅監督事情本身,對從事該項活動的董事和公司高管人員的行為也是一種無形的監督,對過程中發現的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可以及時調查,及時糾正。
(3)對監事會監事薪酬及激勵機制的保障。但在我國,上市公司監事的薪酬方案通常由董事會制定并報股東大會批準。這種由被監督對象制定監督者薪酬的現象,勢必會影響監督的獨立性。從比較法角度觀察,在德國,金融機構監事的薪酬是由公司章程規定的;法國監事會成員的報酬采取“出席會議補貼”的形式,其數額由監事會確定;日本監事的報酬由章程或由股東大會的決議決定,因此,應該借鑒國外的做法,明確監事的薪酬不低于或等同于董事的薪酬,并由公司章程予以明確。
(4)獨立經費的保障。目前大多數公司監事會沒有獨立的經費。這也是影響監事會有效發揮監督作用的原因之一。如果監事會在行使職權中產生費用,再由經營管理者去審批報銷,這也是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之間的功能倒掛。雖然我國公司法已經規定了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等費用由公司承擔,但是上述費用由誰審批仍然是個問題。因此,有必要為監事會確立獨立的經費項目,由股東大會決議后列入公司年度預算;也可以嘗試類似撥付工會會費的方式,每年由公司按一定比例撥付給監事會固定費用,由監事會獨立使用,并將經費使用情況上報年度股東大會審議。
3.2 優化對監事會的權力約束
3.2.1 完善有關監事會的職責性規定
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為維護公司的良好運轉,監事會的監督也并不是不受限制的,也應該受到嚴格的約束,具體體現在:(1)監事會的履職行為受到股東和股東大會的監督;(2)監事會不干預、不參與公司的經營活動,監事會執行的是合法合規性而非適當性監督;(3)監事會與董事會、經理層應該有明確的職責界限,監事會不得以監督為名影響董事會、經理層正常履行職責;(4)監事對公司負有忠實和勤勉的義務,對履職時獲知的公司重要信息具有保密義務;(5)監事在履行職務時違反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公司章程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2.2 完善監事會監督記錄制度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監事會行使監督權有多種方式,如對董事會決議事項進行質詢和建議、行使知情權、行使調查權、召開聽證會、對董事、經理進行質詢、考核董事、經理層績效等。所有這些權力的行使,均須記入監事會監督記錄。監事會的監督記錄以及進行財務或專項檢查的結果應該成為對董事、經理、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監事會應以監督記錄為依據,制作監事會文件、監事會決議、意見、監事會建議書等,發表獨立的意見,不受任何干涉。
我國的監事會法律制度在監事職責明確性和強制性、監事職能發揮的保障制度、監事主體適格性要求方面,均存在不足,為進一步推動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功能的發揮,應當理順監事會和董事會的職責分工,規定監事的任職資格,并給予行使職權的財政保證,同時通過對監事工作進行考核、強化監事工作記錄制度等方式,督促和保障監事會的行使職責。
參考文獻
[1]李建偉.論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制度的完善——兼及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關系[J].法學,2004(2).
[2]魯鵬.制度與發展關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
[3]劉丹.利益相關者與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4]朱慈蘊.公司內部監督機制[M].法律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b)-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