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成都市郫縣農業和林業局,四川 郫縣 611730)
?
郫縣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黃海燕
(成都市郫縣農業和林業局,四川 郫縣 611730)
摘要: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潛在的先進生產力,一種新型銷售模式,在農產品產供銷方面具有時代創新意義。本文針對縣域內網絡平臺搭建較弱、物流配送成本高等限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一種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并對縣域電子商務的發展作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策略
近年來,從中央、省市一直大力鼓勵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可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推進郫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農業生產由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為中心,倒逼農業生產標準化、品牌化,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和品種結構,實現農業發展方式根本性改變;有效促進產銷銜接,降低營銷成本,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郫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1當前郫縣農業流通體系和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1市場與流通體系建設情況
郫縣現有農貿市場38個,批發市場4個,農村商貿中心2個,品牌直營店、社區便利店131個,供銷社服務點14個,郵政所14個,覆蓋全縣14個鎮(街道)。建成海霸王物流園區1個,人人樂、德惠商業配送中心2個,具備承接三方物流業務能力。入駐快遞公司19家共149個快遞服務點,覆蓋全縣各鎮(街道)、村(社區)。
1.2重點農產品流通企業、產業化園區與關聯產業發展情況
林惠農業、鑫盛農業等本土農產品營銷企業,具備面向成都范圍的有機蔬菜配送與倉貯能力,目前的月銷售額達3000余萬元,并與13家農村合作社、種植基地合作,初步具備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能力。川菜產業化園區以“郫縣豆瓣”品牌為優勢,集聚了84個產業特色項目,有較大的電子商務應用潛力。成都國際花木城定位于西部花木交易貿易港,具備花木交易電子商務應用能力。農科村作為中國農家旅游發源地,帶動全縣140余家鄉村旅游發展,電子商務應用將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1.3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情況
我縣電子商務將搭建“政府+網絡平臺(商城)+合作社(農戶)+消費者”的B2B、B2C電子商務運營平臺,為本地農產品企業拓展銷售渠道,更直接有效服務本地消費者,輔以“家庭會員宅配”直銷模式增加用戶消費粘性,并結合“訂單農業”的方式,發展優質客戶,進而實現B2C的電子商務模式。
以郫縣豆瓣、韭黃、圓根蘿卜等農副產品生產為主的生產加工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水平不斷提高,在進行傳統貿易的基礎之上,加大了網上銷售平臺的打造力度。2015年“高福記商城”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達到570余萬元,“蜀上錦生態蔬菜網上商城”等新興農產品電商企業網上銷售呈上升趨勢。
2目前我縣發展“互聯網+農產品”面臨的主要問題
2.1農產品電商在郫縣剛剛起步,可以借鑒的發展經驗較少
郫縣與國內知名電商合作程度不深,大部分農村市場主體對電子商務認識不足或滿足已有的營銷渠道,雙方存在對接難的問題。
2.2鮮活農產品缺乏統一標準化的生產
產品種類繁多,需求品類雜,難以統一加工和儲藏,配送產品標準化體系不健全,包裝不統一,優質農產品市場價值未能充分顯現。消費者認知和接收有個過程,農產品在網上交易過程中附加值較低、收益差,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受限,供應基地和電商企業的合作不穩固,抱團發展的凝聚力需要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產生。
2.3物流成本較高
物流配送是電商的關鍵環節,我縣以蔬菜為主的鮮活農產品保鮮期短、不耐儲藏,配送所需配套的高質量的保鮮、運輸設備和人力投入較大,電商物流成本較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企業自主發展互聯網+農產品的積極性。
2.4電商實用人才匱乏
我縣縣域內突出表現在電商平臺的建設和維護、市場信息的采集與發布、農產品價格的預判、客戶資源的管理與拓展等方面的人才嚴重不足。網絡支付既是電子商務的瓶頸之一,也是體現電子商務便利性的重要一環,然而,由于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單一且網點數量少,農村居民缺乏計算機操作和網絡安全知識,致使大部分農村居民都不愿意或害怕使用網銀、電子錢包等網絡支付工具,網絡支付成為限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戶常常因為不愿或無法使用網絡支付而放棄電子商務。
3郫縣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的對策
3.1堅持三項基本原則
3.1.1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堅持營造環境與推廣應用相結合,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發揮政府統籌規劃、政策引導和協調推動的作用,整合電商資源,集聚“網軍”優勢,加強政策扶持,推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
3.1.2市場導向,企業主體堅持市場配置資源導向,加強與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電商平臺合作,強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在發展電子商務、搭建服務平臺、推動轉型升級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培育更多的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經營主體,構建多元化的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
3.1.3聚集發展,示范推廣依托菁蓉小鎮創業創新小鎮、中國川菜產業化園區、“天府水源地”、蔬菜食用菌集團化發展、資質園林綠化企業和特色農產品電商示范鎮(村),建設農業農村電子商務聚集區,培育一批特色明顯、帶動性大、競爭力強的電子商務龍頭企業,使之在特色平臺和運營模式等方面創造經驗并發揮示范推廣效應。
3.2推動六項重點工作
3.2.1大力支持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修訂完善對互聯網+農產品的激勵政策。大力推廣應用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為農業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服務,為企業和農戶提供網上交易的平臺,支持B2B、B2C、O2O等多種交易模式,降低企業和農戶從事電子商務的資金門檻,培育、扶持農業電子商務企業。
3.2.2充分利用現有電商資源,搞好特色農產品推廣與“源本生鮮”、“金德源”、“天天農產品”等企業合作,大力發展生鮮農產品B2B商業模式;在京東、淘寶(天貓)、買購網、天虎云商等平臺上強勢推廣加工農產品;依托春天花樂園、春舞枝、千蜀園林等企業,加強花卉苗木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運用網絡加大“郫縣豆瓣”、“唐元韭黃”、“云橋圓根蘿卜”等3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宣傳和營銷。
3.2.3加強與有影響力的網絡平臺的合作借助成都傳媒集團旗下的成都商報、談資等宣傳平臺,充分利用“坊田·天空農場”在成都商業綜合體設置郫縣優質農產品特色館,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渠道加大公共品牌宣傳力度。整合平臺商網絡覆蓋和郫縣優質農產品資源優勢,加強與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的合作,年內完成與淘寶、京東、蘇寧易購、天虎云商、買購網、源本生鮮、乙米米科技等平臺戰略合作,拓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用渠道,提高我縣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價值。
3.2.4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遙感技術以及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將土壤和作物信息資料整理分析,建成具有時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間管理信息系統。充分發揮多利農莊、湖西島市級信息化示范基地示范帶動作用。今后繼續抓好市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設申報工作,加強智慧農業云平臺使用培訓,在基礎較好的農業產業化基地、設施栽培項目,普及推廣成熟可復制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構建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實施智能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在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推動飼料精準投放、疾病自動診斷、廢棄物自動回收等智能設備的示范應用。加強“天府水源地”農產品品牌建設。鼓勵開展農產品全程冷鏈物流,完善鮮活農產品(果蔬、肉類、水產品)各環節的包裝、保鮮等冷鏈物流技術規范和標準化配送車輛的營運技術規范。
3.2.5嚴格實施農產品質量監管和品牌培育鞏固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規范化縣創建成果,切實抓好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的監管工作,發揮好14個鎮監管體系的功能,建立有機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2016年在完成檢測站“雙認證”工作的基礎上,完成至2018年快速檢測樣本抽查合格率達100%。加快構建農產品質量監管、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業投入品監管三類全方位網格化的監管體系;大力推廣綠色防控與種養循環,嚴格執行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規定;建立覆蓋全縣主要農產品的“郫縣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
圍繞打造涉農歷史文化公共品牌,每年新培育市級以上品牌3個;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綠色食品認證、有機(轉換)認證、出口認證(備案)、良好農業規范認證(GAP)等,新增“三品一標”認證產品10個;抓好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初步實現“產品變商品、商品變禮品”。
3.2.6大力培育農業網絡人才依托省市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郫縣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遴選一批農村職業經理努力學習互聯網技術,并將其運用于區域農業生產和發展中,努力培養各種網絡農業技術人才。其次,應加強對農業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向其灌輸最新的互聯網農業生產理念,并倡導他們向其它農業發展較為先進的國家和地區學習,借鑒其經驗并應用于本地農業發展過程中。提升網絡化服務水平,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試點,鼓勵通過移動互聯網為農民提供政策、市場、科技、保險等生產生活信息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