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強
摘要: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為我國從更為廣闊的視域下認識和研究社會治理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作為推動社會治理轉型的關鍵環節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無論對于政府、社會,還是市場領域,都可以以“互聯網+”為依托,將大數據技術、服務應用于環境治理之中,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以此推動生態法治新常態建設,從而促進社會治理轉型,實現“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 ;社會治理 ;環境治理; 生態法治
在我國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同時也給當前的社會治理帶來各種矛盾和挑戰,在環境領域出現的問題更為凸顯。要化解這些矛盾、解決這些問題、應對這些挑戰,必須深入推進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作為推動社會治理轉型的關鍵環節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將“互聯網+”應用于環境治理之中,以此推動生態法治新常態建設,從而促進社會治理轉型。
一、互聯網+時代使當今社會呈現新特點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以及物聯網等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新發展模式的推陳出新,更使互聯網在生態法治建設中得到廣泛地推廣應用,由此而產生的環境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大數據時代具有4V特點:一是數據量巨大(Volume),一般在10TB規模左右,但在實際應用中,很多企業用戶把多個數據集放在一起,已經形成了PB級的數據量(1PB=1024TB);二是數據類型多樣化(Variety),數據來自多種數據源,數據種類和格式日漸豐富,不僅含有文本形式,更多的是圖片、視頻、音頻、地理位置信息等多類型的數據;三是處理速度快(Velocity),數據處理遵循“1秒定律”,可從各種類型的數據中快速獲得高價值的信息,使得環境數據資源越來越充分、環保管理越來越科學;四是數據真實性高(Veracity),目前全國范圍內的一萬多家國家重點環境監控企業,基本上都裝有在線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四大類需減排的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環境數據的真實性。
二、互聯網+時代對我國環境治理提出新的挑戰
(一)立法層面:法律及監管障礙突破
“互聯網+”未知大于已知。這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未來無限的空間和機遇,但是對于法律及監管機構而言則是非常大的挑戰:一方面,大數據以及“互聯網+”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暫時處于盲點,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新的業態剛剛萌芽,其未來的發展存在無限的可能性,如果貿然規制,則可能極大地限制其發展。如何在鼓勵創新和防范風險中間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對監管機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政府環保部門在完善環境監管體制的同時,要給予大數據、“互聯網+”環境領域適度空間。
(二)執法層面:推動環境監管模式創新
新法賦予了環保部門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新監管手段,這是對環境監察機構的肯定,也對環境執法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互聯網的加入,為重點污染源監控提供了新的手段。蔚藍地圖是阿里巴巴作出的使互聯網和環保行業結合的嘗試,通過這款App,用戶可以點擊獲得全國各個地區水、空氣、土壤的參數和指標。App既能提升公眾參與度,推進政府處理一些老百姓關注的問題,還能提高企業的研發和技術能力,最終三位一體地做一些社會關注的事件,為客戶、為企業、為社會帶來一些貢獻。
(三)司法層面:大數據在規制環境污染犯罪等嚴重污染行為中的運用
大數據技術對于預測及打擊犯罪同樣具有不錯的效果,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社會化分析和預測性分析將會是大數據警務的兩個熱門領域,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犯罪預防領域的預測型分析能夠顯著降低犯罪率。大數據應用于環境刑事責任領域,可以有效地降低環境資源犯罪的概率,實現懲罰犯罪與環境權保護的相結合之目標,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促進作用。
三、互聯網+時代環境治理轉型的推進
在當前時代,作為推動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無論對于政府、社會,還是市場領域,都可以以“互聯網+”為依托,將大數據技術、服務應用在現代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時,推動環境治理模式的變革,從而促進社會治理轉型的,實現“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
(一)政府層面:拓展政府環境監管義務履行方式
第一,用微博、微信及搜索數據進行環境輿情監測。每天在這些平臺上傳播的數據量高達百億甚至千億條,這些數據對于政府收集民意動態,監測社會環境輿情具有重要意義。第二,發揮政府監管義務在環境領域的履行途徑。一是數據收集與數據公開。推動我國大數據的發展,重點在于改變政府理念,由政府牽頭帶到社會各行各業公開數據,然后收集整理數據。二是空氣質量預警預報。充分利用氣象數據、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得到的數據、污染源自動監控得到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達到空氣質量預警預報的目的。三是利用大數據采集技術分析環境污染成因。將各種不同種類的環境指標信息和污染源排放信息相互結合,通過科學的分析合理預測企業排污強度、污染源分布情況及其對周圍環境質量的影響。四是構建環境監測數據共享平臺。江蘇省環保系統“1831平臺”,常州市開發的“生態常州”,都屬于環保大數據共享平臺。
(二)社會層面:推動公眾參與積極性
移動互聯平臺正成為撬動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杠桿,讓更多社會力量投身其中,提高環境保護的效果和水平。“互聯網+”不僅能創新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方式、方法和途徑,更能在許多環節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市場層面:“共享經濟”模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從需求來看,消費者從以往無止境的對商品和服務的“占有”欲,轉變為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務的“使用”權。從供給來看,生產者也必須由提供數量巨大的商品和服務轉向提供“使用價值”更高的商品和服務。利用“互聯網+”而在近幾年悄然興起的“共享經濟”模式,正是對此的積極回應。
四、結語
當下的中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環境治理已經成為中國社會轉型的全新向度。互聯網+”無疑對當下整個社會治理及文明演進都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力。環境治理領域中的生態文明也概莫能外。無疑,在“互聯網+”時勢背景下,環境治理如何因勢利導,予以“生態法治新常態”的方向引領、予以“生態法治新常態”的視角適應,已是當下時代的新命題。為此,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在政府層面則借助于“互聯網+”用微博、微信及搜索數據進行環境輿情監測、拓展政府環境監管義務履行方式;社會層面則推動公眾參與積極性;市場層面則以“共享經濟”模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通過政府、社會、市場實現多元化協同治理,從而為生態法治新常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驅動力,推動社會治理轉型,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者單位:溫州大學)
參考文獻:
[1]陳剛,藍艷.大數據時代環境保護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環境保護.2015(19)
[2]周鑫.當代中國生態治理的制度建設[J].理論視野.2014(11)
[3]吳舜澤.“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面臨八大挑戰[N].中國環境報.2015-09-1544(002)
[4]袁曙宏,韓春暉.社會轉型時期的法治發展規律研究[J].法學研究.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