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衡陽 龔 靜 李婷妤
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 湖南衡陽 龔 靜 李婷妤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規模快速增長,布局更加合理,發展思路進一步明晰,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明顯提高。但現有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高職學生的創新教育需求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系著應用技術領域的創新水平。
1.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條件。(1)專業設置。專業設置一般從設置口徑、設置方向、設置時間和設置空間等四個方面的形態變化來進行設置,要體現創新性專業設置在創新能力培養中的重要地位。(2)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指的是按照學生的學習心理和高校的教學要求,再聯合其它的科學知識的內在聯系而構成的各門教學科冃的系統總稱。具有創新性的課程體系是創新能力培養的核心內容,而且具有創新性的課程體系結構形態也是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重要內容。而衡量其發展狀態的指標主要有創新能力培養開課性能指標和創新能力培養選課性能指標,創新能力培養開課性能指標包含體系新穎程度、體系全面程度、體系綜合程度和發展靈活程度,創新能力培養選課性能指標包含結構平衡性和設置機動性。
2.培養途徑與發展方式,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1)創新能力培養途徑主要是蘊含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創新能力培養過程要求培養對象完全進入和參與的一系列的創新性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要實現這樣的狀態就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而這一載體就是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從認知的渠道方面可以劃分為創新教學途徑和非創新教學跨教學途徑。(2)知識發展方式就是指知識在傳遞過程中出現的形態以及知識與學生之間形成的相對關系,前者主要涉及課程建構,后者主要涉及教學過程”。
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途徑。(1)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包括了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教與學的方法。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2)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五個使用階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的合理以否,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性。
4.實踐教學與實踐平臺,是培養創新能力的載體。(1)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載體。(2)實踐創新平臺一般分為課內創新平臺和課外創新平臺。課內創新平臺是課堂教學的實踐教學部分,是理論與實踐得到充分集合的實現平臺。課外創新平臺是課堂教學的實踐延伸部分,是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交匯點,是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實現形式。
1.高職院校現行的培養模式不適用創新能力的培養。(1)沒有從培養創新能力的角度建立教育培養的體系。高職院校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 沒有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體系角度建立起適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體系,以原有培養冃標為創新能力培養目標,加入的創新內容、教材、實驗、手段只是處在附屬的地位,沒有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背離了創新教育培養體系的系統化原則。(2)培養方式和教學設施,不適應創新能力培養需要。培養方式沒有經過結構上的改革, 即以知識傳授為目標,培養大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為目標,注重學生的學理性的培養,而不是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體系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層面上,加入的創新內容、措施還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增加,從根本上不適應創新能力培養。
2.高職院校師徒制模式,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1)突出教師教學主導地位,忽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在高職院校師徒制模式中,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特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的凸顯。(2)教師個人知識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由于教師專注于自己所研究的專業知識,很少涉及與自己專業不相干的知識領域,導致導師專業知識面窄,很難滿足教學中、輔導中學生對綜合知識需求,導師很難做出準確和正確的輔導和培養,不利于學生創新知識學習和運用能力的培養。(3)學科內容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學科內容的具體體現是課程內容的不同,而課程內容是反映學科主要知識的載體,學科內容的差異性的具體反映就是課程、教材等設置的不同。學科內容單一,不利于學科交叉、滲透與發展,不利于相關學科的交流,使課程結構和內容不適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
3.產學研合作模式,難以形成有效合力。(1)主體目標指向不一致,使培養效果不能形成合力。就目前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發展的現狀看,相當地區的產學研合作的參與方都因缺乏對于合作內涵的內化性理解和前景的可預期判斷,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眼前利益的考量,雙方都不愿意在“利益”問題上“妥協”等合作目標不一致的問題,導致產學研合作模式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不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2)合作覆蓋面的局限性,使學生實際的參與度不高。由于生產部門在與教學實踐、科學研究活動合作的過程中,主要是以獲得先進技術、技術成果、技術人才為目的,吸納大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不利于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有效的合力,不利于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3)教學設備落后于生產實際,難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由于高校資金問題以及消化、吸收、創新上較差,下的功夫還不夠,致使一些高校沒有足夠的資金引進科研儀器設備,有的引進了精密儀器設備后,高校沒有充分消化、吸收、創新,使精密儀器設備技術指標和功能不能全部發揮。高職院校教學設備更新慢或停滯,跟不上生產的需要,使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上顯得有心無力,難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1.正確認識創新,樹立學生創新意識。加強對一年級大學生的創新教育,使學生能夠打好科技創新的基礎,使他們正確了解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方法、各層次各專業參與創新的途徑,克服對創新思維誤區和投難情緒,樹立創新意識,挖掘自身的創新興趣點。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規律,把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結合起來,通過環境創設、嘗試操作和大學生的互動作用,讓大學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答案,從而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2.重視隱性課程,充分發揮其影響力。對大學生創新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文化及心理方面的隱性課程,它包括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校風、班風、教師的行為作風等。(1)要重視校園文化述設,并將科技創新精祌的弘揚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部分;在高職院校內部形成鼓勵創新的氛圍和環境,保障高職院校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提高高職院校創新的效率。(2)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在隱性課程中對大學生創新的影響,教師除了傳授知識以外,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的興趣。
3.采用創新教學方法,運用創新教學手段。(1)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學時,由教師先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實驗等途徑去發現問題,運用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試驗、操作等方法,討論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去解決問題,并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一種教學方式和學習過程。”(2)采用教與學雙向互動教學法。教與學雙向互動教學法是一項教與學雙向活動,是公開教學大綱、明確學習目的、突出學習重點、選擇多樣學習方法、開闊教學思維,出現問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解決的新型教學過程。
4.構建實踐教學,建立實踐平臺。(1)構建探索性課程。開設探索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探索性問題為軸心,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始終不離此軸心,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可以在面對同樣的事物時,提出不同的問題假設,采取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措施,形成不同的問題結論和驗證形式。(2)建立工程坊實踐平臺。工程坊是校內實踐平臺,主要為大學生鍛煉實際動手能力及科技創新能力實踐活動而建設的新型工程實踐訓練基地,是大學生進行課外工程實踐和提高工程管理能力的場所,是產學研合作覆蓋而延伸的表現形式,能夠吸納更多大學生參與。(3)建立戰略聯盟合作實踐平臺。產學研戰略聯盟合作實踐平臺是統一產學研合作主體目標指向和協調合作統一落腳點的實現方式,是拓展產學研合作覆蓋面,增加大學生參與度的主要途徑,是增強教學與生產結合緊密度的重要手段,是優化產學研合作模式,使其形成有效的合力,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運用能力、判斷能力、整合能力、創造能力的綜合能力,進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
5.建立高效的創新能力培養保障體系。(1)更新教材。(2)培養“大師級”師資隊伍。(3)更新與運用先進教學設備。[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衡陽市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2013C23)]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