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氣候變化與北極響應
——機遇、挑戰與風險

2016-07-21 09:43:22楊孟倩葛珊珊
中國軟科學 2016年6期
關鍵詞:機遇風險挑戰

楊孟倩,葛珊珊,張 韌

(解放軍理工大學 氣象海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1)

?

氣候變化與北極響應
——機遇、挑戰與風險

楊孟倩,葛珊珊,張韌

(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江蘇南京211101)

摘要:基于全球氣候變化與北極區域響應的觀測事實、趨勢預測和影響評估等國內外研究成果,較為系統地分析、評述了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極海冰的時空分布特征、變化趨勢及其對氣象、水文要素和地理形態、生態環境的影響途徑和機理;分析了冰雪融化對北極油氣、礦藏資源開發、北極通航預期及對我國海上戰略通道和航運格局的影響、機遇、挑戰和風險;針對環北極國家的北極戰略,提出了我國參與北極事務、規劃利用北極航道和北極利益博弈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氣候變化;北極響應;挑戰;機遇;風險

近百年來,以氣溫增暖為重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更加突顯,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和決策重點。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顯著的地區之一,特別是北極冰雪融化導致的北極航道的開通將對世界航運格局和大國戰略博弈造成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為我國參與北極事務、分享北極權益和拓展戰略空間帶來了機遇、挑戰和風險。

一、全球氣候變化與北極區域響應

觀測事實及最新的IPCC[1]第五次報告均表明,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毋庸置疑。基于足夠完整的計算資料(1901-2012年)得到的統計結果表明,全球幾乎所有的地區都經歷了地表增暖過程,其中北半球極端最低溫度的出現頻率有所下降,最高溫度的頻率卻有所增加。

王紹武[2]等指出由于洋流作用以及南北兩極的反照率的不同,北極的溫度自古以來就比南極高,同時推測出在2020年之前兩個半球之間的溫差仍保持上升趨勢,未來氣候變暖,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繼續減弱,所以兩個半球的溫差也逐漸縮小。

(一)氣候變化的北極區域響應

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北極作為全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地區之一,氣候變化致使北極區域冰蓋融化,地面反照率降低,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生態環境惡化。

1.北極冰雪響應

從1900年到2000年,北極地區地表氣溫呈以十年為周期的波動分布,但氣溫升高明顯的總趨勢不可否認。近30年來,北極地區是全球增暖最顯著的區域,最大增溫發生在北半球冬春季節。夏季海冰的面積從1950年以后開始加速減少,且一些區域在夏季出現無冰區時段[3]。海冰減少的區域表現出季節變異特征,冬季與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極海冰面積變化與北大西洋區域氣候變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格陵蘭海、巴倫支海和北冰洋邊緣海區海冰減少值已超過平均值的一半以上,冬季減少值最大,秋季相對較小[5]。目前北極變暖趨勢明顯, IPCC第五次報告指出北極海冰在21世紀隨著全球平均表面溫度上升,覆蓋將繼續縮小、變薄,北半球春季積雪和全球冰川體積將進一步減少,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近地表多年凍土范圍將減少。預測在本世紀中葉前,9月份可能出現北冰洋幾乎無冰的情況(中等信度),全球海平面將進一步上升[6]。

2.極端天氣事件響應

首先,北極變暖導致北半球極端天氣頻發,20世紀以來,北半球降水量出現較為明顯的十年際變化,海表溫度不斷增加,高緯地區降水量有所增加且幅度較大,強降水事件增多,熱帶氣旋表現出頻率增多且強度增大、持續時間更長、傳播路徑向極地移動等特點;其次,海冰會通過先使大氣溫度和海平面產生明顯變化,然后通過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中低緯和南半球地區[9],以此導致這些地區的極端天氣事件。

3.生態響應

北極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北極冰蓋融化導致北極自然環境發生改變,直接影響了北極的生態平衡,致使北極生物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科技網《北極報告單》[10]指出北極近年繼續以世界其他地區兩倍的速度變暖, 這一持續30 年之久的“北極放大效應”顯著改變了北極的生態系統,有更多證據表明北極熊數量因此下降。

再者,北極擁有巨大的淡水系統,這些淡水系統中存在各種各樣已經適應北極原來極端環境的生物物種,如果全球范圍內的氣候變暖,必將給這些物種造成毀滅性的災難;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北極大氣、海洋、植物以及種群的同時,也對北極的人類活動產生深刻影響,如狩獵困難、基礎設施破壞等,從而影響到北極整個生態環境[11]。

(二)北極變暖全球響應

氣候變化導致北極變暖,而北極變暖同樣對全球氣候、天氣等各個方面產生影響,這些影響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產生活。近些年來,北極變暖的趨勢逐漸明顯,對于地球的自然系統也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

1.全球氣候響應

兩極海冰是全球氣候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北極的冰蓋融化直接關系大洋表面的輻射平衡、物質平衡、能量平衡以及大洋溫、鹽流的形成和循環等,以此來影響全球氣候。唐述林[13]等人提出氣候變暖、海冰退縮以及各種變化的反饋過程會產生全球效應,在高緯度地區可以加速氣候變化。董新寧[14]等人研究了北極海冰減少在時域上和空間上的特征,并指出我國河套、長江中上游以及新疆部分地區的秋季氣溫與歐洲沿岸的海冰關系密切。北極海冰的變化對大氣環流有長期的影響,隨著北極海冰的逐年變少,對長期氣候有顯著影響。賈建穎[15]等人指出海冰和北半球極渦之間存在關系,指出海冰面積變化對大氣環流的影響主要是長期的作用,另外海冰的變化通過改變地表的能量交換作用于大氣,從而影響北極地區極渦強度變化。

2.天氣異常響應

北極變暖致使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方茸等人指出當北極海冰發生異常時,中國夏季高溫異常響應滯后,當前期或同時期的北極海冰出現異常增多(減少)時,在中國夏季高溫場上的響應以“南區”、“北區”夏季高溫異常偏低(偏高),與海冰變化反位相;“中區”夏季高溫異常偏高(偏低),與海冰變化同位相[16]。

中國寒潮和北極海冰的聯系同樣緊密,朱晨玉等人指出中國寒潮冷空氣活動頻數存在兩種主要模態,兩種模態正說明了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寒潮活動頻數和南方寒潮冷空氣活動對北極海冰變化的響應[17]。

武炳義等人指出了北極海冰密集度(SIC)對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和歐亞大陸冬季地表氣溫(SAT)有影響;秋冬季北極 SIC 和海表面溫度(SST)異常的綜合影響是導致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和歐亞大陸中高緯度及東亞出現 SAT 異常的原因[18]。

3.北極變暖的跨領域響應

北極變暖除了對全球氣候系統的影響之外,在其他領域也有較為突出的影響。比如北極變暖對于全球水資源的影響,對于全球陸地資源的影響,對于全球糧食以及人類健康領域的影響等等。這些影響是建立在北極變暖對全球氣候影響的基礎之上的。

北極變暖的主要特征就是北極海冰融化,海冰融化導致的結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北極地區本身有巨大的淡水資源,冰蓋融化導致淡水資源減少,對全球淡水系統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北極海冰融化已經成為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重要組成部分,IPCC第四次報告在專門召開的冰蓋不穩定性與海平面上升探討會上指出,冰凍圈對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貢獻值很大,甚至比海洋熱膨脹的貢獻值要大。在IPCC第五次報告中也證明了這一點,海平面上升會導致陸地減少,部分國家和地區面臨海平面上升淹沒自身國土資源的風險[19]。此外,北極變暖會對人類生存安全造成影響,這主要包括北極變暖加速全球氣候變化,通過特有的物理機制對全球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造成影響。

(三)氣候變化及北極響應國際研究進展

近些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日益突出,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北極氣候變化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為了在有關氣候變化和北極響應等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國際社會和各個國家采取了各種方式以對北極地區的自然人文特征進行研究,并取得了極大進展。

1.國際組織建立

全球氣候變化及北極地區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引起了全球范圍的關注,國際社會根據需要組建了眾多的國際組織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響應,這其中包括1990年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IASC)的成立。IASC作為非政府的國際性組織,現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7個成員國,把科學研究作為主要任務,旨在鼓勵、促進和加強國際北極多學科綜合研究,并在優先研究領域中,把“北極與全球變化”放在最優先的地位。1996年成立的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是由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和美國等八個北極國家組成的政府間論壇,其中中國、印度、意大利、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為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北極理事會是一個高層次國際論壇,關注鄰近北極的政府和本地人所面對的問題。其宗旨是保護北極地區的環境,促進該地區在經濟、社會和福利方面的持續發展[21]。

2.北極科學考察

從十九世紀后半葉開始,國際社會對于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從未減少過,這主要體現在環北極國家在北極地區科學考察站的建立上。環北極國家在北極地區建立的科考站以種類多、觀測項目多樣為主要特點,從科考站的種類來說,包括北極的陸基觀測站、浮冰考察站、船基浮冰站、無人浮標資料站等等,這些科考站的建立主要是根據北極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決定的。這些科考站的主要目的是為北極地區研究提供資料支持,涉及的范圍包括了北極地區的各種氣象、海洋、生物、地磁和極光等領域[21]。

3.國際主要會議召開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日益突出,北極區域響應日益明顯,國際社會對于氣候變化與北極響應越來越重視。1996年12月,國際北極研究規劃會議(ICARP,1995)向IASC年會提出了5個研究領域的10項優先研究計劃建議,其中包括全球變化對北極地區及其居民的影響、北極地區紫外增強的影響研究、與全球系統有關的北極過程、北極地區冰川和伏蓋物質平衡研究等。

二、北極區域戰略響應——機遇與挑戰

全球氣候變化不但影響北極自然環境,同樣制約著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和人文環境。北極變暖使得北極航道的開通成為可能,北極的冰雪消融也使原本覆蓋在厚厚冰層下面的北極地區的油氣和礦產資源能夠得以開發利用。利益的驅動和北極戰略地位的日益提高,使得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環境將更加復雜,利益博弈將更為劇烈。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利益拓展而言,則是機遇、挑戰與風險同在。

(一)戰略機遇

1.北極航道的開通預期

北極航道主要由兩條航道構成,分別是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亞沿岸的“東北航道”。隨著北極冰蓋的融化,使得北極航道的全面開通成為可能,開通的時間可以預測。方瑞祥[19]指出冰層融化的速度比預期的更快,西北航道將比之前預期提前30年,也就是在2020年通航。

2.北極航道開通的機遇

北極航道的開通將會開辟新的海上航運路線,縮減了亞洲到歐洲、亞洲到美洲以及美洲到歐洲的航運距離,隨之帶來世界海運格局的變化,進一步改變全球貿易格局。

(1)海運距離縮短。如果北極航線實現全面開放,從北美到亞洲,通過北極航線,要比通過巴拿馬運河縮短6500公里;同樣意味著從歐洲開往亞洲的船只將不必從巴拿馬運河繞一個大圈子,而可以直接通過西北航道,穿越白令海峽,抵達日本和亞洲其他地區。西北航道的開通將使西歐和東亞的海上航線縮短5000-9000海里[22]。

(2)全球海運格局改變。亞洲(特別是高緯度地區)的國際航運地位已經具備了腹地條件,但因為國際航運地理格局的影響,亞洲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國際航運中心。而即將開通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亞沿岸的北方通道,將成為新“大西洋—太平洋軸心航線”,從而改變全球海運格局,對無數依靠巴拿馬運河獲取利益的個人和組織來說,這將極大地改變他們現有的整個貿易運輸體系[23]。

3.北極資源開發的機遇

北極變暖造成北極冰雪消融,使得能源開采難度降低,對于緩解全球能源危機有重大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地區正在進入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經濟與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時代,北極能源地位將會影響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是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機遇[27]。

(1)北極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北極冰雪融化,北極巨大的能源儲存量逐漸被人類勘探。世界上大約1/4尚未勘測清楚的燃料蘊藏在北極的地下,估計北冰洋地區潛在的可采石油儲量有1000-2000億桶,天然氣為50-80萬億立方米,西伯利亞的煤炭儲量估計為7000億噸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過全球儲煤量的一半。北極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有大量的鐵、銅、鎳、钚復合礦,以及金、金剛石、鈾等礦藏[22]。

(2) 北極生物資源豐富。北極氣候變暖,造成冰蓋融化,使得北冰洋海水溫度鹽度皆發生變化,受其影響最直接的莫過于北極的魚類資源。研究表明北極魚群正以每10年40千米的速度向北遷移,其主要受益者為阿拉斯加、格陵蘭島和挪威[28]。

(二)挑戰與風險

北極冰蓋融化使得北極航道開通和能源開采成為可能,帶給人類社會新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挑戰。一方面,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對船舶設備、保障能力提出挑戰;另一方面,隨著北極的升溫、冰川的融化,圍繞著資源和航道控制權北極地區存在著復雜的政治、經濟、軍事博弈,特別是八個環北極國家圍繞北極主權的爭端一直存在,近年有越演越兇的態勢。

1.航道開通能源開采自然風險

盡管北極氣候變暖使得北極溫度較以往來說有所上升,冰蓋覆蓋面積在特定時間也有所減少,但較其他海域來說,北極的自然環境依然惡劣,這對于航道的開通和資源的開采造成很大困難。另外,惡劣的自然環境致使通航過程中突發事件頻發,極端天氣致使航行過程中困難重重。北極航道的開通是自然環境風險有所減弱,但依然存在。

2.技術裝備風險

自然環境的不確定導致在北極開發中面臨技術裝備挑戰。在前期探測保障手段上,由于北極無線電和衛星通信嚴重的局限性,冰覆蓋水域只有很少的船舶航行監測與控制系統;對人員要求上,北極特殊的天氣形勢和地理環境對航行者的經驗技術都要求極高;在航行資料上,缺乏主要航線重要航段的水文氣象資料、產品以及與其他海洋類似的服務,從而難以保障船舶安全航行;在航行保障手段上,除了在北極有限的地區,缺乏挽救生命和減輕污染的緊急響應能力[29]。

3.政治博弈風險

北極周圍國家在北極問題上皆謀求本國利益最大化,導致了北極地區面臨各種爭端。一方面,航道的主權宣稱致使北極局勢緊張,導致北極航道的開通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風險。比如加拿大一直堅稱西北航道屬于本國內水,而其他北極國家不承認,西北航道的未來走向很有可能取決于美加兩國的政治關系[30]。另一方面,北極八國憑借地理優勢試圖將北極能源私有化,使得北極能源局勢緊張,這其中的代表國就是俄羅斯,北極有相當一部分的能源集中在俄羅斯國土下,對此俄羅斯曾在其安全戰略上表明“在為資源而競爭的條件下,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出現的問題”[31]。

三、各國的北極戰略

“北極八國”包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挪威、芬蘭、冰島、瑞典八個國家,北極八國基本環繞北極,在地理環境上優勢明顯。利用本國地理優勢試圖將北極國有化的北極國家很多,其中最為明顯是北冰洋海岸線最長的兩個國家——俄羅斯和加拿大。

北極航道最主要的國際法爭議是航道屬于國際航道還是國內航道。北極航道國際法爭議是航道沿岸國與使用國之間的博弈,這場博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北極航道的開通[32]。北極問題的特殊性,不能單純地站在自然環境角度來加以闡述,北極問題的焦點是北極航線權益的競爭,指出北極航線地緣政治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大國行為是影響北極航線地緣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33]。

(一)環北極國家的北極戰略

由于地理位置、歷史以及國家發展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北極的競爭主要發生在加拿大、俄羅斯、美國、丹麥和挪威北極5國之間,常稱之為“北極五國”。北極五國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大陸架的劃分、北極的歸屬問題、北極航道的控制權問題等幾個方面。

1.俄羅斯

俄羅斯有l/3的領土位于北極圈內,沿北冰洋的海岸線長度達4萬公里(包括北方島嶼的海岸線),北極長期的冰封使得北極曾長期充當西方包圍、遏制俄羅斯的北方之墻。北極地區具有豐富的資源,大半蘊藏在俄羅斯領土上,因此北極冰蓋的融化對于俄羅斯有重要意義。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2008年的評估,北極尚未勘測的60%以上的油氣儲備位于俄羅斯領土上,約等于4120億桶石油。但是只有不多的部分可以在沿岸或者俄羅斯專屬經濟區內獲得[34]。

巨大的地理優勢和俄羅斯自身所面臨的問題使得俄羅斯對于北極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強烈的欲望。事實上,俄羅斯自古以來在海權問題上就存在很多天然缺陷(如表1所示),隨著北極變暖,俄羅斯海權狀況發生變化(如表1所示),這將影響俄羅斯的北極戰略。

俄羅斯一開始就把北極視為其解決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主要戰略性資源基地,趙隆[36]站在北方航道的角度研究俄羅斯的北極戰略,指出俄所需要的北極國際合作是狹義上的區域合作,它借助部分領域的選擇性妥協來緩解由多邊合作需求帶來的壓力,從而進一步擴張權力。

表1 北極變暖對俄羅斯海權的影響和俄羅斯海權面臨的問題

2.加拿大

加拿大在北極的國土面積排全球第二,且在北極擁有原住民,因此在處理北極問題時重視國際合作,其北極戰略也更注重包括環境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軍事安全等在內“安全”方面,在爭奪北極主權上也采取較和平的方式。加拿大強調在尊重各種文化、身份認同和原住民文化遺產完整性的前提下,推動北極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集合能源、礦業、林業、綠色食品、旅游、交通、動植物資源利用、環保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于一體以造福人類社會[37]。

加拿大針對北極的立法開始很早,也相對完善,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2000年,加拿大頒布《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北方維度》,確定了其外交政策北方維度的四大目的:提高北方人民的安全與繁榮發展;保護加拿大的北方主權;將環北極地區建設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地緣政治實體;促進北方人類安全和北極可持續發展。2009年,制定《北方戰略》,提出加拿大北極政策的四大支柱:行使國家主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護環境遺產,以及改善地區治理。2010年,制定《加拿大北極外交政策聲明》,宣示北方地區是加拿大國家認同的基礎,是加拿大歷史、文化和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39]。

3.美國

美國對北極和平態度強烈,在《白宮報告》中指出:要做負責任的管理者而非領導者,要求積極保護北極資源,平衡管理相關事項和對與物理和生存環境相關的科學和傳統知識加以利用,美國對于北極問題擁有“維護北極和平和安全的決心”[42]。

1983年,里根總統簽署并發布了美國北極政策決議案;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北極考察和政策法案》;在冷戰時期,美國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的北極線上建立強大的聯合作戰力量防止前蘇聯通過北極地區對美國本土實施打擊[43]。這些早期的行動體現了美國已經意識到北極問題,對美國在北極問題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作用明顯。

然而從一開始北極問題就并非美國當局優先考慮的問題,且美國科學界對于北極航道開通的時間估算有誤,致使美國在北極爭奪上處于劣勢地位。隨著北極變暖加速航道開通可能性的增加,及各國對北極的關注度增高,美國當局已經快速做出反應,對其北極戰略做出了調整。2013年是美國政府實施北極戰略力度最大的一年,美國國內開始支持美國加入《公約》,政策上也提高了對北極的重視,在《白宮報告》中將北極放在戰略優先地位[42]。美國在北極投入兵力的增加,推動跨部門合作加強,并與加拿大、挪威等北極周邊國家的協調和合作,進一步重視能力建設和國際合作來爭取其在北極的安全利益。

4.挪威

挪威對北極的依賴性要強于其他北極國家,對于北極的研究也一直領先于其他國家。2003年,挪威成立了專門針對于北極的委員會,對北極帶給挪威的機遇與挑戰進行關注,同時出臺了相關的專著。挪威分別在2005、2006、2009年發布了三份北極戰略文件,從氣候變化、能源以及同俄羅斯關系入手,闡述了挪威在北極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挪威的北極戰略以及挪威在爭取北極利益所面臨的國內外局勢和所采取的外交政策[44]。隨著各國戰略的出臺,挪威當局通過文件建立表明了本國對于北極問題的不懈怠和北極優先的態度。

5.丹麥

相比于另外四個“北極五國”的成員來說,丹麥是比較小的北極國家,但鑒于格陵蘭島巨大的資源和北極航道的利益,丹麥也制定自己的北極戰略。2008年,由丹麥發動的北極五國聯合發布的《伊盧利薩特宣言》,指出丹麥反對將北極問題國際化,堅持在已有的國際法基礎上和平解決北極國家間爭端[45]。伊盧利薩特會議說明丹麥是一個積極的國際行為體,和平地管理國際危機,加強國際法,積極應對北極挑戰,也標志丹麥是將外交和氣候政策結合起來的國際行為體。丹麥的北極戰略由于它的排外性造成它不具有長遠性,且使得丹麥在北極方面收獲很小。

(二)中國的北極戰略

北極變暖導致的北極航道開通以及能源的開采除了帶給北極國家機遇之外,也給像我國一樣的近北極國家帶來了機遇,但是由于自身發展條件的原因以及地理上的劣勢,我國在爭取北極合法權益時一直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

1.發展機遇

目前來說,北極變暖帶給中國的機遇主要來自航道的機遇,航道事關中國海運港口格局的改變和我國北方城市世界貿易地位的改變。

(1)距離和航運成本的縮減。用北極航線替代傳統航線,中國沿海相應港口到北美東岸和歐洲等地航程線縮短,從而航運成本降低,每年可節省533億-1274億美元的國際貿易海運成本[25]。

(2)促進沿海經濟發展。北極航道的開通使中國北方港口發展潛力得到增強,帶動了中國北方地區相關臨港行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北方港口城市的經濟發展。北極航道也使航行免受馬六甲海峽海盜的困擾以及打破海上通道單一性局面,實現中國國際航運多元化[46]。

2.挑戰與風險

我國同世界各國一樣,面對北極,機遇與挑戰并存。相比較于北極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我國所面臨的北極形勢更加復雜,這不僅是因為我國自身發展的不足,而且也因為北極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北極地區復雜的國際形勢。

(1)自然環境方面。一方面北極氣候變化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的自然生態系統、沿海地區、森林、水資源、農業生產、牧業旅游等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47]。另一方面,北極變暖加速了全球氣候變暖,進而造成我國局部氣候異常。根據資料顯示,北極變暖導致我國寒潮異常明顯。此外融冰將對我國的沿海城市海岸設施近海地區安全具有潛在的不利影響[48],海平面上升、海岸線侵蝕等自然風險使得北極氣候變化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社會安全和經濟發展。

(2)社會環境方面。主要體現在國際環境上,首先,我國是近北極國家,不同于北極國家,不管是地理上,還是經濟上,軍事力量上,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都不占優勢;其次,有相當一部分北極國家抵制非北極國家參與北極問題;再者,北極航道的開通是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機遇,東北亞其他國家對北極航線都非常重視,已經進入實質性的研究和開發的階段,而我國專門針對北極通航后對港口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還比較少[25],因此,我國北方港口城市在航道問題上比其他東北亞國家并不占有絕對優勢。

3.對策建議

盡管近些年我國已逐漸關注北極,但相比其他國家而言,我國在北極方面的所做的努力仍處于最基本地位。北極地區的變化以及中國的發展使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成為必然,但當前中國缺乏對參與北極事務的頂層設計和系統的北極戰略[49]。

我國雖然沒有制定確定的北極戰略,但是對于北極的重視卻緊隨北極國家。從1925年成為《斯瓦爾巴德條約》的成員國到1996年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均為中國爭取自己北極利益提供了法律支持。中國一貫尊重北極國家,并與北極國家相處融洽,積極參加北極事務,這更為中國維護北極權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是,中國畢竟屬于非北極國家,這是中國在處理北極事務的短板。同時,盡管北極國家與中國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但是部分北極國家想將北極私有化,阻止其他非北極國家參與北極事務,這也是中國制定北極戰略所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根據以往研究表明,中國參與北極事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在相比強大的北極國家和積極參與北極事務的非北極國家,我國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首先,科學研究及科考力度需進一步加強。對于北極的科學研究和科學考察是我國進行北極事務的基礎,擁有前沿的北極“知識”體系,這為我國的北極之路提供了充足且有力的理論保障。

其次,加強技術裝備建設。相比較于環北極國家,我國的極地航行技術裝備建設刻不容緩,先進的技術裝備為我國的北極之路保駕護航。

再次,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我國應加強與北極國家的合作,使我國的北極維權之路走得更加輕松,應該積極參與非北極國家關于北極問題的交流探討,使我國在北極問題上擁有有利的國際環境。

最后,中國北極戰略的制定刻不容緩。政府對于北極戰略的制定在政策策略上保證了我國的北極之路的導向性,為我國北極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依據。同時,我國想要爭取北極合法權益,不能僅僅依靠國際法,北極國內法的建設也是重中之重。

四、展望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而北極氣候變暖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影響到全球的自然、人文的各個方面的發展。通過對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北極的研究深入梳理,其主要特點總結如下:

(1) 有關北極的研究方法上,各個研究者分別從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數學等多學科入手,通過多角度多學科的結合研究了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極變暖帶給世界各國的機遇,分析了各國面對北極航道開通和巨大能源潛力所面臨的風險挑戰。但是,對于北極人文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上側重定性描述,鮮有定量方法研究。

(2) 研究內容和重點上,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變暖的自然響應具體詳細,且通過相關歷史資料對氣候變化和北極變暖未來趨勢做了科學合理的預測;人文響應方面以及各國戰略方面的研究做了相對深入具體的研究。但是,在自然和人文環境對北極變暖響應方面成果不顯著。

綜上,關于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極問題的研究進展明顯,相關研究客觀地分析了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極變暖的響應機遇和挑戰,為我國北極戰略的形成準備了充足的資料,但是仍有以下幾個工作需要進一步研究:

第一,研究方法的定量化手段有待加強,這主要是針對人文響應方面。由于人文響應的定性化描述較多,使得在研究人文響應時造成的誤差較大,因此尋找定性定量化方法刻畫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環境的響應是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第二,研究內容全面化、綜合化。將氣候變化和北極變暖自然響應與人文響應結合起來研究是對氣候問題和北極問題研究的深入,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認識氣候變化和北極變暖帶給人類的影響。

第三,關于北極戰略的關注繼續加強。北極變暖所帶給全世界的機遇使得各個國家做出了相關的應對措施,深入分析研究各國北極戰略,為我國北極戰略的出臺提供有效借鑒,對我國維護在北極的權益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IPCC. 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tific basis [C]. //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2]王紹武,羅勇,趙宗慈,等.北半球變暖比南半球激烈[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5,11(1):76-78.

[3]張璐,張占海,李群,等.近30年北極海冰異常變化趨勢[J].極地研究,2009,21(4):344-352.

[4]武炳義,黃榮輝,高登義.與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極海冰和年際氣候變化[J].科學通報, 2000,45(18):1993-1998.

[5]方之芳,張麗,程彥杰.北極海冰的氣候變化與20世紀90年代的突變[J].干旱氣象,2005,23(3):1-10.

[6]秦大河,Thomas Stocker,259名作者和TSU( 駐伯爾尼和北京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亮點結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10(1):2-6.

[7]McCabe G J, M P Clark, M C Serreze.Trends in Northern Hemisphere surface cyclon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J]. J. Clim., 2001, 14: 2763-2768.

[8]溫克剛,高素華,黃朝迎,等.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及適應對策[C].// 劉江主編.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454-477.

[9]Herman G F, W S Johnson.The sensitivity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to Arctic sea ice boundaries: A numerical experiment [J]. Mon Wea Rev, 1978, 106(12): 1664-1694.

[10]北極變暖速度是其他地區兩倍[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2/18/c_1113690329.htm,2014-12-18.

[11]Frederick J Wrona ,Terry D Prowse ,James D Reist,et al. Climate impact on Arctic freshwater ecosystems and fisheries: Background,rationale and approach of the 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ACIA). Ambio, 2006, 35(7): 326-329.

[12]張占海. 中國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39.

[13]唐述林,秦大河,任賈文,等.極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J].冰川凍土,2006,28(1): 91-100.

[14]董新寧, 孫照渤.北極海冰變化及其與中國秋季氣溫的相關分析[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6,29(1):82-87.

[15]賈建穎, 孫照渤.北極海冰和北半球500hPa極渦的相互關系[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6,29(1): 75-81.

[16]方茸,楊修群.中國夏季高溫與北極海冰的聯系特征[J].氣象,2009,35(3): 81-86.

[17]朱晨玉,黃菲,石運昊,等.中國近50年寒潮冷空氣的時空特征及其與北極海冰的關系[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4,44(12):12-20.

[18]武炳義,蘇京志,張人禾.秋-冬季節北極海冰對冬季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J].科學通報.2011(27): 2335-2343.

[19]Cazenave A, Dominh K, Guinehut S, et al. Sea level budget over 2003-2008: A reevaluation from GRACE space gravimetry, satellite altimetry and Argo [J].Global Planet Change,2009,65: 83-88.

[20]IPCC. Workshop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workshop on sea level rise and ice sheet instabilities [R].Bern: University of Bern,2010.

[21]戚啟勛. 地球科學辭典[M]. 季風出版社, 1984.

[22]方瑞祥.氣候變暖下的“西北航道”航線選擇[J].科技教育—海運實務,2010:63-65

[23]劉江平. 北冰洋西北航道將直通新戰場[J].當代海軍,2008:14-17.

[24]李振福.中國面對開辟北極航線的機遇與挑戰[J].港航研究,2009:31-34.

[25]張俠,屠景芳,郭培清,等.北極航線的海運經濟潛力評估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J],中國軟科學增刊(下),2009:86-93

[26]王丹,張浩.北極通航對中國北方港口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戰略與決策),2014:16-31.

[27]潘敏.機遇與風險:北極環境變化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4:12-21.

[28]USGS. Circum-Arctic resource appraisa :l estimates of undiscovered Oil and gas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EB/OL], http: //pubs.usgs.gov/fs/2008 /3049 /.

[29]王閏成.北極地區通航環境情況介紹[J].國際交流(中國海事),2014:56-57.

[30]劉江萍,郭培清.保護還是擱置主權——淺析美加兩國西北航道核心問題[J].地球兩極,2010:52-54.

[31]Cтратегия наμ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до 2020 года,http:llwww.scrf.gov.ru/documents/99.htm1

[32]白佳玉.北極航道利用的國際法問題探究[M].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1.

[33]李振福.北極航線地緣政治安全指數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1:237-241.

[34]Антрим К.Новая судоходная Арктика.(2010-10-23)http://www.Global afairs .ru/print/number/Novaya-sudokhodnaya-Arktika-15013

[35]萬楚蛟.北極冰蓋融化對俄羅斯的戰略影響[J].國際觀察,2012:65-71.

[36]趙隆.北方航道政策嬗變與俄羅斯“選擇性妥協”治理觀[J].西伯利亞研究,2015:26-33

[37]田研華.加拿大北極安全戰略[D].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國際政治,2012.

[38]程保志.加拿大與北極治理:觀念塑造與政策實踐[J].當代世界,2014:64-67.

[39]The Northern dimension of Canada’s foreign policy ,http://library.arcticportal.org/1255/1/The_Northern_Dimension_Canada.pdf.

[40]Canada’s Northern Strategy: Our North, Our Heritage, Our Future. http://www.northernstrategy.gc.ca/cns/cns.pdf

[41]Statement on Canada’s Arctic foreign policy, 2010,http://www.international.gc.ca/arctic-arctique/assets/pdfs/canada_arctic_foreign_policy-eng.pdf

[42]李益波.美國北極戰略的新動向及其影響[J].太平洋學報,2014:70-80.

[43]盧雪梅.美國北極戰略概覽[J].中國石化,2012:70-71.

[44]曹升生.挪威的北極戰略[J].遼東學院學報,2011:143-147.

[45]曹升生.丹麥的北極戰略[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1:32-35.

[46]孫凱,張亮.北極變遷視角下中國北極利益共同體的構建[J].國際關系研究,2013:121-128.

[47]陸俊元.北極地緣政治與中國應對[M].時事出版社,2010:297.

[48]陸俊元.中國在北極的戰略利益分析——非傳統安全視角[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1:1-5.

[49]孫凱,王晨光.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戰略選擇——基于戰略管理的SWOT分析視角[J].國際論壇,2014:49-55.

(本文責編:辛城)

收稿日期:2015-10-12修回日期:2016-04-17

作者簡介:楊孟倩(1990-),女,甘肅正寧人,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安全戰略。

中圖分類號:D815;U69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6)06-0017-09

Climate Change and Arctic Response: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Risks

YANG Meng-qian, GE Shan-shan, ZHANG Ren

(InstituteofMeteorologyandOcean,PL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101,China)

Abstract: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on observed facts, trends and impact assessments about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Arctic region respons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review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trends,meteor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geographic factors, pathways and mechanisms that aff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rctic sea ice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 analyzed that the ice melting made oil and gas in theArctic,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expected impact on Arctic navigation and shipping of the channel pattern of maritime strategy,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risks.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our government participating in Arctic affairs, planning to use of Arctic waterways and Arctic interests of the game to respond to Arctic circumpolar countries for strategy,

Key words:climate change; Arctic response;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risk

猜你喜歡
機遇風險挑戰
RCEP與房地產機遇
你的焦慮,也是你的機遇
時代郵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1:58
再見,機遇號
不必過于悲觀,四大機遇就在眼前
汽車觀察(2019年2期)2019-03-15 05:59:50
嘰咕樂挑戰
嘰咕樂挑戰
中國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特征、風險與效率提升路徑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3:32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與管理
企業納稅籌劃風險及防范措施
嘰咕樂挑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极品国产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国产情侣一区|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国内精品免费|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99精品福利视频| 在线国产毛片|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午夜三级在线| 欧美成人第一页|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91九色国产在线|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欧亚日韩Av| 精品久久蜜桃|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美女视频在线| 91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欧美在线三级| 欧美97色|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精品9|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成年A级毛片|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18p| 欧美色丁香|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九色视频一区|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福利在线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久久久黄色片| 免费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