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體育部 呂和武
蘇州市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路徑研究①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體育部呂和武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在深入研究蘇州體育發展現狀和轉型機遇的基礎上,探討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路徑,提出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路徑的點、線、面。點——園林與湖泊,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支撐點;線——寧、蘇、滬、杭打造國際體育城市中軸線;面——城市精明增長拓展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覆蓋面。以此促進蘇州體育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加速蘇州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生態文明 蘇州 體育旅游生態化 國際體育城市 城市精明增長
“十三五規劃”期間,我國面臨的發展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時間緊迫和經濟下行壓力的重疊,需要積極主動地轉變發展方式。江蘇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確立“基本實現體育現代化”為十三五發展總體目標。《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0——2020》,規劃確立了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統籌發展、持續繁榮”的發展理念[1]。體育作為這一轉變時期最為活躍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而興盛和發展,同時也亟須與時俱進轉變其發展方式,反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就是遵循體育發展的規律,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體育需求,并使體育成為獲取更高級需求的手段,進而使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能夠對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因為,體育同宗教和藝術一樣同屬精神上的無上追求,如果應用得當,一定會對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起到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
體育生態化就是指體育、文化和生態環境的相互協調、相互關懷、共生共融、共同發展所構建的關系或聯系的體育活動,體現人類在體育運動中對自然——社會這一生態環境的關懷和人道主義精神,倡導健康、文明、和諧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2]。
體育生態化發展是轉變體育發展方式的一種高級形式。所謂體育發展方式就是指:確保滿足社會體育需求的這一過程得以持續的方法與機制[3]。當前,人類社會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時期,這一轉變反映了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之后對人與自然界關系的重新審視[4]。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理念是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引下,從自然與社會環境兩個維度對體育與社會發展關系進行全面的審視,體現著生態文明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體育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本質精神上是一致的,殊途同歸。強調體育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注重體育與環境之間的和諧與共生,最終實現人與社會之間的動態平衡。
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是體育現代化發展的前哨站,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是要把體育相關各項工作有機串聯形成體系,要體現民生工程特征,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實質和核心,歸根到底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由此可見,體育旅游生態化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在以人為本和惠及民生上。
2.1蘇州體育發展現狀
蘇州始終走在全國地級市的前列,體育也是展現蘇州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窗口。競技體育方面,2014年蘇州完美地舉辦了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成為中國首個舉辦該賽事的地級市。在第18屆江蘇省運會上,蘇州代表團獲得的金牌總數、獎牌總數均首次位居全省第一。體育產業方面,《2014年蘇州市體育及相關產業統計報告》顯示,去年全市共有3052家涉及經營體育及相關產業的法人單位,相關從業人員為15.83萬名。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總規模為665.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9%。
全民健身方面,2014年蘇州市首屆市民健身運動會參與人次達到近60萬。“城鄉一體”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成率已達98%,并配有電子地圖。其中,姑蘇區、園區、吳中區、張家港、太倉、常熟申報社區的建成率都高達100%,相城區和高新區建成率達到了90%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全省領先,截至2014年底,蘇州市已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7750人,部分街道配備了專職體育工作人員。截至2013年底,蘇州市共有體育場地16086個,場地面積2856.44萬平方米,其中體育場55個,田徑場103個,體育館50個,游泳館129個。按照2013年底全市總人口1057.87萬人計算,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5.21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7平方米。
2.2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基礎
《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指出,到2020年,蘇州市要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城市。“生態文明城市”發展策略是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頂層設計,2015年1月19日在蘇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市長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發展策略。蘇州要堅持走生態優先,營造良好人居環境的路線。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制定《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實施細則,深入開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十大工程”、“兩河一江”、“兩山一鎮”等一系列決策性的“頂層設計”。雖然制定的一系列“頂層設計”并非與體育直接相關,但是,體育世界是現實世界的“隱喻”,現實世界的社會精神、法則以及個體的社會身份等都會投射、反映到體育活動中來,并在體育世界內得以實現。蘇州的社會形態發展已經適宜體育形態向生態化方向轉變,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是蘇州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體育能夠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異軍突起,甚至可以以點帶面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蘇州群眾體育需求是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內驅力,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體育雖然有益于健康,與生存聯系緊密,但從嚴格意義上說,體育屬于第三層次即發展的層次。可以說,體育是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我們曾經生活在物質需求超越精神需求的時代,但蘇州已經實現了這兩者的反向超越。由原來的后發外生性的發展方式轉變為早發內生型的發展方式。即體育需求源自于自身內部因素不斷成熟的結果[1]。
蘇州的經濟發展、環境和區位優勢是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底層基礎,2014年蘇州GDP為13015.7億元,高居全國第六位,全市體育消費總額為75.5億元,人均體育消費支出增長14.1%,上升為712元。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成功舉辦,說明蘇州有能力承辦大型的國際性體育賽事,使整個城市增值。蘇州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日漸成熟,續建蘇州工業園區體育中心,改造運河體育主題公園,加快建設市民健身步道等工程為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打下堅實的底層基礎。蘇州具有優越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一面是科技,一面是人文;一面是傳統文化,一面是現代經濟,協調地合為一體。蘇州以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為載體,利用寧滬杭“金三角”區位優勢,激發市場活力,構筑開放型生態經濟新格局的指導思想[5]。
3.1園林與湖泊,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支撐點
園林與湖泊猶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蘇州大地上。自然和人文景觀為發展運動休閑和生態旅游提供得天獨厚的資源,也是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支撐點。蘇州古典園林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更是游人慕名追求的東方審美。蘇州園林雖星羅棋布的分布于蘇州,但蘇州古城區內云集了眾多的經典園林,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對于開展徒步旅游十分有利。另外,蘇州園林十分注重宅園“風水”,講求人和宇宙的協調,這種“天人合一”的地理觀,被西方科學家稱為“東方文化生態”。這對于踐行和傳播生態體育,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大有裨益。
如果說園林是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一域,那湖泊可謂是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全局,因為蘇州被稱為“百湖之城”“東方威尼斯”,湖泊遍布于蘇州的各個角落。2014年 “蘇州灣黃金海岸旅游區(太湖)”、“陽澄湖半島休閑之旅”、“騎游吳江”3個項目榮獲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圍繞著蘇州的湖泊所形成的水文化,有助于我們找出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康莊大道。2002年“環太湖體育圈”籌劃建設,打破了行政區劃,依托太湖開發了集體育、旅游、休閑于一體的體育發展形式。此舉收益頗多,亦成為太湖流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以“環太湖體育圈”為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成功案例,蘇州可以大力開發為以騎行、休閑旅游為主的陽澄湖,以馬拉松、龍舟為主的金雞湖,以水上運動為主的獨墅湖等湖泊發展生態體育。蘇州借助“湖泊”的天然優勢,大力發展生態體育,樹立全局意識,形成項目特色,創造體育品牌,并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更高層次發展。
3.2寧、蘇、滬、杭打造國際體育城市中軸線
蘇州地處長三角的腹地,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區位優勢,利用此優勢鍛造蘇州國際體育城市的地位,是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國際體育城市是城市化發展邁向更高精神追求和境界的必然產物。國際體育城市的建設也是實現體育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最佳選擇。目前,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已經步入國際體育城市的行列。我國的廣州、深圳、南京、香港等城市正大踏步地向國際體育城市邁進。寧、蘇、滬、杭是長三角地區最具實力的國際化大城市,2014年南京成功舉辦青奧會,2015年蘇州成功舉辦世乒賽,2015年上海舉辦大型國際級賽事約60次,杭州將舉辦2022年亞運會,可見寧、蘇、滬、杭都具有承辦國際體育賽事的能力和濃厚的體育文化。另外,2003 《長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提出“長三角無障礙旅游區”,為推進長三角地區旅游經濟一體化發展推波助瀾,也為打造寧、蘇、滬、杭國際體育城市中軸線提供了成功的范本。這一切足以證明打造寧、蘇、滬、杭國際體育城市中軸線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打造寧、蘇、滬、杭國際體育城市中軸線會統領蘇體育發展的長遠整體規劃,更加明確蘇州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并大幅提升蘇州體育的影響力。蘇州可以借助此區位優勢培育蘇州特色的體育生態。統籌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的協調發展,兼顧建設城市品牌運動隊伍與承辦國際品牌體育賽事,擴大蘇州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走出具有蘇州特色的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道路。
3.3城市精明增長拓展蘇州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的覆蓋面
精明增長是旨在促進地方歸屬感、自然文化資源保護、開發成本和利益公平分布的社區規劃、社區設計、社區開發和社區復興。通過提供多種交通方式、多種就業、多樣住宅,精明增長能夠促進近期和遠期的生態完整性、提高生活質量[6]。精明增長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的發展規模、速度、對自然環境的迫害。蘇州是正處于高速增長時期的城市,以精明增長機制為中心,融入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理念,改變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戰略,建成促進全民體力活動的城市,為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所永續利用。2014年《蘇州市主體功能區實施意見》表明,到2020劃定全市陸域國土面積的15.3%為限制開發區域,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國土空間格局,經濟布局集中,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開發秩序規范,不同開發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大致均等,實現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均衡協調發展[7]。通過本意見可見,蘇州市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實現了由管理到治理的轉變,同時也體現了“精明增長”理論的真諦。精明增長是城市建設的先進觀念和思維方式,統籌兼顧自然是重中之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為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兼顧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不僅是順應時代的發展理念,更意味體育發展的變革,精明增長與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有機結合,不僅促進體育的可持續性發展、更能促進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可以說是建設生態城市和提高生活質量的落實和細化。
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是體育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走向。本文應用體育社會學的理論和借鑒生態文化的思想,將體育學與生態學等學科高度滲透與融合,探索屬于蘇州的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路徑。蘇州市體育欲實現率先發展和科學發展,必然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確定合理的目標來協調體育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的關系以及與自然的關系,走可持續性的道路。在此基礎上,借助區位優勢將成功的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道路輻射至全國各大中型城市。為蘇州乃至全國體育實現率先發展和科學發展提供參考,為我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
[1]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EB/OL].http://www.suzhou. gov.cn.
[2]呂和武.城市社區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策略探析[J].運動,2013 (16).
[3]楊樺,任海.轉變體育發展方式由“趕超型”走向“可持續發展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
[4]陳玉忠.建設體育生態城市,實現上海體育“十二五”時期創新驅動、轉型發展[J].體育科研,2011(2).
[5]辜德宏.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方式轉向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
[6]劉克華.基于精明增長的城市用地擴展調控研究[D].南京大學,2010.
[7]蘇州市政府關于印發蘇州市主體功能區實施意見的通知[EB/ OL].http://www.zfxxgk.suzhou.gov.cn.
F592.7
A
2096-0298(2016)08(b)-081-03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重點科研項目:蘇州市體育旅游生態化發展模式研究(ky-xjz404)。
呂和武(198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博士在讀,主要從事城市體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