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 折文平
革命老區的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及其內涵研究
延安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 折文平
旅游業是一把雙刃劍,革命老區在大力發展旅游業,增強經濟實力的同時也出現了對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產生旅游資源受到污染等不良后果。本文總結了革命老區旅游資源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對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革命老區 旅游資源 保護性開發 建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旅游活動日益普遍。不可否認的是,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繁榮和發展。但同時,旅游業也并非是天生的綠色產業,旅游資源具有脆弱性、易損性以及不可再生性的特點,如果在開發的過程中忽視旅游資源的特性,不注重旅游資源的保護,過度開發就會給旅游資源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飛速擴張的旅游需求同脆弱的旅游資源和有限的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越發凸顯,旅游潮流所產生的旅游垃圾、空氣污染、水體污染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概念應運而生。在此背景下,革命老區要根據地區優勢,在滿足現時旅游者的審美和旅游目的地社區經濟、社會方面的需要的基礎上,保持景觀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首要基礎,只有旅游資源得到較好的保護,才能使旅游經濟得以持續的發展。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的理念是由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這一理念延伸出來的。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理論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環境作為旅游活動的對象的,其在開發過程中要注重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將保護與開發融為一體,協調好人地關系與人際關系。
借鑒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概念,可將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概念界定為: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以保護為根本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最大目標,強調利用性保護,通過一系列科學方法對旅游資源所進行的開發與利用。因此,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理念具有以下內涵。第一,以保護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和根本前提,在傳統的旅游資源開發中,雖然也將旅游資源的保護納入旅游規劃中,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以市場和經濟效益為先,經常出現部分地區為了短期經濟的發展,將許多傳統文化村落及其歷史建筑拆除,使這些古建筑連同它們的歷史文化環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而在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中,對于旅游資源的保護處于最重要的位置,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要以旅游資源的保護為前提。第二,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最大目標,保護性開發的原則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基礎上不影響后代人的使用,以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者協調發展為最大目標。第三,強調開發利用性保護,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是一種積極的開放式的保護,是把合理開發利用作為保護與持續發展手段的理念。第四,尋求有效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構建一個以保護性開發為核心的運作體系,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由旅游規劃、旅游項目建設、旅游經營管理及旅游監測四個環節構成,這四個環節的主體是不同的,涉及的主體既有政府部門又有企業,只有每個環節都能有效實施,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才能真正得以落實,這就要求在各個環節的落實過程中要以“保護性開發、開發性保護”為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法律政策、教育引導等手段的功效,從而保證實際操作中使保護得到真正落實。
隨著人們消費理念的不斷成熟,大眾對于旅游產品的要求日益多樣性和個性化,針對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旅游市場推出了多姿多彩的旅游產品以滿足人們的需要,革命老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加大對旅游產業的支持力度,使旅游產業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革命老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同時還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2.1開發水平較低,紅色旅游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
革命老區中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于退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目前革命老區對紅色旅游的開發尚停留在低層次簡單的開發階段,對景區建設、加強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法律及保護意識不強;縣鄉財政困難,長期以來缺乏資金投入;主題形象欠明確、旅游規劃滯后、缺乏統一性,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導致景區景點難以發揮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產生紅色文化、紅色旅游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不明顯。文物實物少,資源深化開發和利用不夠,紅色文化遺址遺跡損毀嚴重,缺乏必備保護設施,周邊環境急需整治;景點陳列宣傳內容相對單一滯后,缺乏現代化的數字聲光設備設施;一些被機關單位占用的舊址急需搬遷、恢復;一些戰斗遺址自然損毀較嚴重,急需搶救性保護維修和環境綠化改善;景區景點公路等級低,出入條件差,急需改擴建等,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紅色旅游資源的損害。
2.2生態環境受到一定污染
在我國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也很嚴峻。有調查表明,我國絕大多數旅游風景區的水質、空氣以及土壤、植被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損害。特別是旅游旺季,游客人數猛增,一些景區、景點的游客接待量甚至會超出該地的承受能力,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隨之加劇。
2.3管理體制滯后
由于歷史原因,許多旅游景點的管理部門并不統一,文化部門、旅游部門、文物保護部門等多頭管理現象比比皆是,存在著在人文研究、旅游策劃、服務管理、人員培訓,專門導游詞和解說詞的推廣和使用,文物征集、展陳、維修規劃方案的制定落實、產品開發、品牌打造等方面,均存在著經費缺乏、人才不足、重視和宣傳研究不夠等問題。
3.1提高可持續開發的認識,堅持保護性開發路線
旅游業是資源依附性很強的產業,良好的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革命老區要想讓當地旅游業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就必須正確處理好保護和開發的關系,堅持保護性開發路線而不能不顧及環境的承載力而過度的開發旅游資源。為此革命老區要認真分析區域內資源資源的特色,制定合理有效的規劃,加快開發保護工作,不斷加大保護力度,建立區、鎮、村三級保護管理體系,通過出臺保護辦法、制定規劃方案,實施生態環保工程,保護周邊的環境,將老區的紅色旅游資源與生態旅游、文化資源等整合起來,做到“紅”與“綠”結合,將紅色旅游景區納入全市的旅游線路,變“點”游為“線”游,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積極探索老區人民參與的旅游資源保護開發模式,嘗試采用“公司經營、農民參與”的模式,讓農民參與到老區的開發建設、管理中來,這樣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帶動百姓致富,可謂一舉多得。成立由革命老區保護、金融、規劃、旅游、文化藝術等相關專業人士所構成的專家團隊,進行整體策劃與論證,并對革命老區旅游資源的規劃、設計、實施進行指導與監督。
3.2落實可持續開發的資金,打造體驗性旅游產品
革命老區要根據旅游資源的特點,因地制宜的開展旅游資源,由政府牽頭設立革命老區旅游資源保護引導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構建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產業基金,運用眾籌模式,募集攝影師、美術家、文化創意者、建筑設計師等專業人士的資金,在基金與眾籌資金共同投入下,進行保護性開發和運營,以半商業、半公益模式進行專業性運作。首先可先選擇一個相對成熟的試點進行嘗試,在試點成熟模式基礎上,再系統、有序地提煉每個傳統村落的文化個性與藝術特點,進行系統的規劃、開發、資本籌措和運營,并逐個進行保護與開發。
3.3加大執法力度,完善可持續開發的管理制度
革命老區旅游經濟的飛速發展,一方面加快了老區城鎮化進程,帶動了老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另一方面也對老區旅游資源造成了損壞,許多有價值的資源資源在這個過程中被大規模的毀壞,對革命老區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許多地區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更因為缺少必要的強有力的法律措施,加上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保護革命老區的旅游資源難以得到全方位的支持與落實。法律是保護旅游資源的強有力武器,革命老區要加強與旅游資源保護密切相關的普法宣傳,提升人民群眾保護旅游資源的意識,通過網絡、新聞、雜志、發放保護旅游資源宣傳畫冊等多種手段,利用典型案件進行宣傳,震懾犯罪分子,教育群眾,提升群眾保護旅游資源的責任與意識。同時宣傳人員要深入轄區村(居)、農貿市場進行實地走訪,宣傳法律法規,營造嚴厲打擊非法破壞文物資源的社會氛圍,使人們自覺并積極地投身到旅游資源的保護行動中來。
在不破壞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革命老區的旅游資源,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和革命老區的共識。革命老區要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珍惜與維護自身山水田園風光、注重挖掘與保護多種文化資源,逐漸構建起以觀光旅游為基礎、休閑度假為主導、文化體驗為特色、美食享受為吸引的旅游產品體系,進一步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1]馮林芬.淺談紅色景區如何推進紅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J].黑龍江史志,2015(06).
F592.7
A
2096-0298(2016)08(b)-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