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財經學院 舒方 曲波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創新文獻綜述①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舒方曲波
本文從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創新以及制度(政策)量化三方面總結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政策文本為樣本,基于要素投入視角,結合政策工具等評價維度,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其他相關方面的政策,構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創新的評價體系,對地方層面的政策進行分析,是今后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成果轉化 制度創新 文獻綜述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迎來了機遇。創新發展內在的要求和完善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制度,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化、法制化又進一步保證了創新發展的實現。基于理論和實踐的雙重需要,我國于2015年對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進行了立法修訂。本文全面總結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礎。
1.1國外研究
“科技成果轉化”是技術創新中國化的新名詞,在國外有技術轉化(technical transformation)、技術轉移(technology transfer)、技術創新(technology innovation)、技術推廣(technology extension)和技術擴散(technology irradiation)等不同的說法。因此,本文主要概述國外學者對技術轉移、技術轉化和技術推廣等方面的研究,以便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創新方面提供借鑒。技術創新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熊彼特提出,后來在國外引申出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如戴維(David,Paul A.)的企業規模理論,索洛(Solow)、丹尼森(Dennison)等人的經濟增長理論。
1.2國內研究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探討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龍堯(1980)提到科技轉化必須滿足三個必要條件,即滿足生產的需要、經濟上要有效益、適合當地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王培棠(1981)充分肯定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依賴新的科技成果。蔡汝魁(1989)著重分析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科學——生產”過程,主張通過價值規律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從20世紀90年代起,科技轉化研究成果的數量大幅度增加,研究的層次和視角趨于多樣化。在梳理現有科技成果轉化文獻資料中,國內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科技成果轉化概念辨析、轉化模式、轉化影響因素以及評價的研究。
2.1國外研究
Magnus Gulbrandsen(1999)對美國和西歐在促進商業創新方面的政策結合項目分析后,對比發現盡管二者的政策措施均處于技術轉移類型的確定和過程的合法化,但美國的政策更多是發揮直接的部門作用推動技術轉移,而西歐主要通過大學在政策的影響下對創新產生影響。Adam B.Jaffe(2002)以環境政策與科技創新的關系探討為出發點,對科技創新、轉移和擴散等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Stephen Campbell(2009)認為美國在政策的支持下大力發展先進科技項目(The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ATP),該項目通過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為科研人員和相關機構提供研究便利,指出公共政策在項目的支撐下對美國的科學技術創新產生了重大影響。Dos Santos(2013)總結了巴西在實施《科技創新法》(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aw)后,由于技術轉移辦公室(The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 ce,TTO)實現了產學研之間的有效連接,對巴西技術的轉移和創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進一步從政府行為的角度指出應采取激勵措施建立相應的機制,完善國家知識產權體系以及給以企業財政補貼或貸款等政策。
2.2國內研究
我國學者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方面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第一,通過分析國外在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為我國的建設與完善提供借鑒。姜小平(1999)以日本的《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在促進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的特別措施為借鑒。劉溶滄(2000)總結了美國、日本、法國、韓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郭洪波(2003)分析了國外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針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環境、具體的法律實施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的相關建議。孫衛(2006)對美國科技成果轉化中政府立法、設立專門機構、服務社會理念、校企合作、風險投資等成功經驗進行了分析。聶常虹等(2015)以美國、日本和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應對和解決成果轉化問題的過程中,將已經形成的一系列社會制度和創新實踐為參考,為我國探索符合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特點的制度創新提出建議。
第二,從我國現有法律法規的完善、機制的改革、政策的支持方面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制度研究。張興隆(2000)從六大方面提出了以制度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曹欽潤等(2004)從知識產權制度入手,分析知識產權制度中諸因素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負面影響或阻礙作用,進而提出消除這些障礙有效的具體途徑與措施。王倩倩(2016)界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內涵并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制度障礙進行分析,以舟山群島新區為實證分析,探究其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與原因,最后提出了促進其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的創新方案與建議。
第三,圍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正和理解的角度進行研究。秦潔和宋偉(2014)總結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內容修訂可從科技成果轉化定義、科技成果轉化實施主體、政府促進作用和科技中介機構地位及其從業人員資質等四個方面展開。秦潔(2014)針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的政府角色,探討了政府角色從典型的“目標導向”模式向新型“主體導向”模式重組的問題,并就重塑政府角色提出修訂相關法律的建議。嚴麗平(2014)基于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進行了針對性科技立法的認知研究。
在制度創新量化分析方面,加里·D.利貝卡普于1978開創性嘗試,他將美國內華達州關于礦產權的活動濃縮成法律變革指數,并且第一次將政策進行了量化處理。金玉國(2001)設計了四個制度變量即產權制度變遷、市場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變化和對外開放擴大。對我國的制度變遷進行了量化測度,測定了各制度變量的邊際影響率和彈性系數。潛偉和呂科偉(2004)借助科學計量學方法,以《宋史》本紀中記載的科學技術內容為計量對象,對其進行句頻分析,顯示出宋代統治層對科技的關注度,可作為當時科技政策的計量指標。匡躍輝(2005)基于科技政策的效果,進行價值準則即評估標準和方法的研究。劉鳳朝和孫玉濤(2007)將統計分析方法引進創新政策研究領域,以289項創新政策為樣本,以創新政策的效力和類別為基本維度,分析了1980年~2005年我國創新政策的歷史演變路徑。彭紀生等(2008)以技術創新政策為案例,給出政策量化標準具體的操作手冊,并通過量化后的政策描繪出政策協同演變的路徑以及對經濟績效的影響。李燕萍等(2009)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42項科研經費管理政策為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政策文本進行了細致和定量化的研究。汪濤(2011)提出了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科技政策文本編碼和類定量化分析框架,針對1996年~2007年北京市科技政策進行實證研究。臧志彭等(2013)提出“三位一體”制度創新評價模型,從創新高度、創新廣度和創新力度三個維度設立制度創新評價體系。侯羽(2013)基于79個政策文本,從政策主體、政策內容和政策工具三個方面對廣州市智慧產業政策體系進行全面分析。孫綺陽(2013)從稅種分布結構、稅收政策優惠方式、優惠環節、優惠對象等方面,分析促進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行稅收政策,歸納促進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稅收政策。張永安和耿喆(2015)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為例,運用PMC指數模型并結合文本挖掘方法對相應的區域科技創新政策進行量化評價。黃萃等(2015)采用政策文獻量化研究的方法,以1949年~2010年中國中央政府頒發的4707件政策文獻為分析樣本,采用共詞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歷史時期科技創新政策主題聚焦點的變化。方輝(2015)從創新政策強度、完善度和協同度三方面構建區域創新政策評級指標體系,得出創新政策協同度的重要性遠大于強度和完善度的結論。張若曦(2015)通過收集建國以來和科技工作者相關的各類政策、法規,構建科技工作者政策數據庫,從發文時間、發文部門以及發文內容三個分析維度,并依照其發展歷程,對建國以來科技工作者政策分階段進行研究。白晶晶(2015)以政策“供給—評估—優化”為技術路線,在對1987年以來浙江省科技創新政策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以政策工具、政策目標、政策強度作為三個維度,采用政策量化分析方法,進一步考察科技創新政策的供給特征和演進特征。張煒等(2016)運用政策文本分析和賦值量化方法,從創新政策主體多維性和評價指標多維性兩個方面構建多維度區域創新政策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閱讀現有文獻發現,制度創新的應用主要為定性分析、描述和解決問題,政策的定量化評價主要集中在以彭紀生為代表,從政策強度、政策目標以及政策協調度的三維度,以及政策工具為主要維度對創新政策體系、科技政策、產權政策等進行評價。評價層面多以國家頒發的正式文件為主,少量文獻對較為發達的區域進行創新政策研究,分析其演變特征。如何以政策文本為樣本,基于要素投入視角,結合政策工具等評價維度,對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其他相關方面的政策,構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創新的評價體系,對地方層面的政策進行分析,是今后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1]Libecap G D. Economic variables and the law development:A case of western mineral property[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8(2).
[2]彭紀生,仲為國,孫文祥.政策測量、政策協同演變與經濟績效:基于創新政策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8(9).
[3]方輝.區域創新政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以江浙滬三省市為例[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5.
F204
A
2096-0298(2016)08(b)-157-02
青海省軟科學計劃:青海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創新研究(2015-ZJ-601)。
舒方(1991-),女,漢族,四川武勝人,在職研究生,主要從事技術經濟及管理方面的研究;曲波(1973-),男,漢族,山東萊州人,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制度經濟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