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鄭昊楠
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陳露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江春華
“互聯網+”紅利時代傳統金融行業轉型的研究分析①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鄭昊楠
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陳露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江春華
“互聯網+”紅利時代的到來和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推動了傳統金融行業的轉型和改革。傳統金融行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處理技術,進行傳統金融模式的改進已經有了許多實例。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最后為實現傳統金融行業的成功轉型,我們應如何把握時代機遇激活市場,以及如何借勢發力從容面對金融脫媒,提出了創新性建議。
互聯網金融 發展現狀 金融脫媒 長尾市場
“互聯網+”紅利是指過剩的供給和旺盛的個性化需求通過網絡實現供需匹配,從而產生的利潤,這里的供給包括產品物資和信息資源。在金融行業,“互聯網+”紅利可以理解為客戶個性化的理財、投資、融資、支付等需求和便捷多樣的理財產品、金融服務相結合,從而產生的利潤。“互聯網金融”一詞在2014年急劇升溫,從此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不斷推出,給傳統銀行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制訂,“互聯網+”紅利時代的到來,推動了傳統商業銀行轉變運營觀念和思維,加速開展金融產品和盈利模式的創新與轉型,不斷為中國傳統金融行業注入新的活力。傳統金融行業成功地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和實現順利轉型是時下熱點問題,因此展開對傳統金融行業轉型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金融是指互聯網企業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與傳統金融機構實現資金互融、支付,以及投資理財等一系列新型的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并不是簡單地在傳統金融業務中添加互聯網通道,而是在保證移動互聯、信息安全等技術前提下,真正被廣大用戶熟悉和接受的便捷又高效的金融服務與需求,從而形成的現代金融運營模式和金融服務項目。
互聯網金融借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使得金融資源不斷得到高效配置,推動了傳統金融行業的創新,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服務領域已經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網貸、眾籌、虛擬貨幣、電子商務等眾多領域,使理財產品和服務平臺層出不窮。
2.1 網上銀行領域
對于90后來說,“網銀”這一名詞并不陌生,網上銀行業務是在1996年由招商銀行率先推出的,是互聯網與傳統銀行業結合形成的金融服務,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客戶提供金融交易服務的銀行業務,網銀業務和手機銀行在網絡銀行領域的整體使用率逐年上升,其中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手機銀行上升比率更高。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網絡意識和信息意識不斷增強,與時俱進,積極參與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網上對賬、辦理信息查詢、銀企轉賬、代發工資等金融活動。人們已經不再完全依賴銀行實體辦理金融業務,因此有利于商業銀行網絡自助業務的擴展,不僅為銀行節省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也使得客戶節省了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服務效率大大提高。此外,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為網上銀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提供了業務開展的大量契機。基于網上支付功能,網絡資金流迅速壯大。發展網上銀行成為傳統金融領域中金融機構競爭客戶的有力武器,這些網絡金融服務可以有效地留住客戶,吸引客戶,增強傳統銀行競爭力,是傳統金融行業轉型的必由之路。
2.2 P2P網貸領域
P2P網貸平臺是當代很流行的借貸方式,很多企業在遇到資金周轉問題時都會選擇這一平臺,獲得高效、短期的周轉資金。P2P網絡借貸是互聯網和民間借貸結合的一種新興金融模式。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P2P網貸成交額964.46億元,比2013年下半年增加363.82億元,增長了60.57%,同時平臺數量也呈現井噴式增長。但是由于金融風險存在和監管力度不夠,隨后原動天與零壹財經聯合發布了國內“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報告,截至2015年末,P2P平臺的壞賬規模在425億~638億元之間。因此,我國P2P借貸領域發展迅速的同時,風險控制的要求不斷顯現,尤其是e租寶事件發生以來,投資者不斷得到“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提醒。
2.3 民間眾籌領域
眾籌領域最大限度體現了互聯網在金融行業的強大作用。互聯網的信息傳遞作用促進了民間創意文化產品、科技創新產品、演藝活動、奇異思想等新興標的的價值實現,既是一種新興投資模式,也是一種知識發現與保護模式,同時使得民間閑散剩余資金產生了額外價值。目前在我國眾籌主要是“團購+預購”模式,同時加入了分期付款的方式[1]。眾籌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中屬于新興互聯網金融模式,缺乏相關政策條例的保護和引導,當前發展不夠成熟,與其配套的擔保機制和信用體系不夠完善,風險較大,并且容易導致非法集資。
2.4 第三方支付領域
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機構作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網絡支付、預付卡、銀行卡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目前市場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運營模式有兩大類: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和依托于自身電子商務平臺提供擔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眾所周知的支付寶和財付通將“第三方支付”推向了發展高潮。2015年度,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20386.4萬億元,其中大部分基于支付寶平臺。每年的雙十一,雙十二購物節都會發布龐大的交易規模數據。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功能的不斷齊全,保險信用機制的不斷完善,電子商務平臺的不斷升級,第三方支付將會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主要支付方式。據《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手機網上支付用戶規模達到3.58億,增長率為64.5%,網民使用手機網上支付的比例由2014年底的39.0%提升至57.7%[2]。
3.1 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充分運用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通過實時挖掘并分析客戶交易信息、消費習慣或信譽指數,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客戶的全方位信息,提高金融服務平臺網絡營銷和風險控制的效率。“互聯網+”紅利時代的紅利大部分來源于大數據在各行各業的高效利用,比如閑置的私家車資源與附近乘客需求進行數據處理,出現了優步;龐大的網絡信息經過一定的算法處理實現了數據結構化,產生了谷歌,百度;過剩庫存與大量商家和消費者豐富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對接,出現了亞馬遜和淘寶等。大數據資產在金融領域變現速度更快,通過客戶數據的挖掘與分析,明確客戶需求,預測客戶行為,推薦理財產品和推送金融服務。
云計算平臺的出現使得大數據更為強大,基于大數據研究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險控制和信息安全問題,將是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之一。大數據能夠通過“爬蟲”等技術收集海量數據,經過計算分析,進行金融領域相關核查和評定,增加風險的可控性和管理力度,對于風險發生的規律性有精準的把握,減少壞賬和不良資產的發生。大數據金融的模式促使銀行開始對沉積的數據進行有效利用,不斷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推薦和精準服務。因此,利用大數據分析客戶消費模式可以提高客戶的轉化率。這樣一方面,增強了金融機構自身的競爭力,因為了解客戶需求能夠實現高效的客戶關系管理和高標準的精準服務,增加客戶黏性;另一方面,安全風險問題和征信要求不斷得到滿足,企業能夠通過自己的征信系統,實現信用管理的創新,有效降低壞賬率,擴大服務范圍,增加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比例,降低了服務成本。
3.2 互聯網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為金融產品的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臺,作為第三方提供證券、保險、理財產品的信息咨詢、價格比對、購買服務的平臺。互聯網金融推動了傳統金融行業不斷創新和轉型,全面信息化、網絡化是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實現了傳統金融機構運營模式的改造,出現了金融信息化平臺包括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終端以及社交網絡這些第三類平臺的金融服務正在成為傳統金融業務的增值點和發展方向。目前,銀行通過建設電商平臺,積極打通銀行內各部門數據孤島,形成一個“網銀+金融超市+電商”三位一體的互聯網平臺。金融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極大地提高了金融行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各金融機構不斷推出新型金融產品,如手機APP,無論是轉賬、生活繳費、還是投資理財,只要觸摸屏幕就能完成。金融產品的層出不窮促進了互聯網金融門戶的發展,大家匯款轉賬、領工資不用跑銀行,炒股、投保、理財不用去營業廳。
3.3 金融脫媒
隨著傳統金融行業改革發展的深入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推進,金融脫媒現象逐漸顯現。“脫媒”一般是指進行交易時跳過所有中間人而直接在供需雙方進行的交易。“金融脫媒”是指資金盈余者和資金短缺者不通過銀行等中介直接進行資金交易的現象,又稱為“金融非中介化”。金融脫媒趨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金融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金融脫媒弱化了銀行社會融資中介的地位,對銀行的業務和管理帶來了深刻影響[3],儲蓄資產在社會金融資產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下降,由此產生的社會融資方式開始向直接、間接并重的方向轉換,不在完全以間接為主;另外就是金融工具和產品的創新,金融市場的自由進入和退出,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收入的不斷提高導致居民更傾向于高投資回報率和多樣化的資產投資方式。最后是信貸、利率、外匯管制加劇作用。企業為追求融資渠道的便利和融資成本的降低趨向直接金融方式等均會導致金融脫媒。因此,金融脫媒是“互聯網+”紅利時代金融行業網絡化推進的產物,大家需要接受的事實。
4.1 積極激活長尾市場,提高閑置資金的利用率
長尾理論是網絡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理論,由美國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長尾理論認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過去人們只關注重要的人和事,比如在金融行業中,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只關注了一些大企業和大資本家,忽視了一些草根企業和普通公民,因此沒有積極地去為這些群體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如果用正態分布曲線來描繪這個群體,他們就是處于曲線“尾部”的群體,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真正實現服務。但是在“互聯網+ ”紅利時代,大數據和云計算平臺的應用給激活長尾市場帶來了發展機遇,為開辟新的融資市場提供了技術支持,因此建議充分調動分散的閑置資金,產生紅利。余額寶、天天基金等金融產品其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提高了閑置資金的利用率。從經營觀念轉變角度來說,如今互聯網可以解決眾多信息不對稱問題,能夠為銀行和中小企業的合作搭建服務平臺,有利于開拓長尾市場,增強金融機構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職能。
4.2 促進金融體系現代化,積極應對金融脫媒
我國應當促進金融體系現代化,充分考慮直接融資比重增大、傳統儲蓄資產減少、金融脫媒趨勢等內容,積極推動傳統商業銀行的改革創新。傳統金融機構應該面向當前的資本市場做大量轉型工作,明確轉型戰略,拓展業務渠道,細分客戶市場,比如提供小微貸款,種植業貸款,積極拓展金融業務,向客戶提供主動服務,發展多樣化金融產品,從容面對中國傳統金融行業的轉型。國家應該適當放松利率管制,科學調整利率政策,加強利率市場化,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積極應對金融脫媒。
4.3 健全相關法制體系,加強安全風險控制
我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相關立法缺失,傳統金融行業轉型難以得到法律保障。我國存在的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如《銀行法》、《證券法》等都是面向傳統金融行業制定的,并不完全滿足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求,這就造成部分互聯網金融業務如眾籌融資、P2P貸款等新興金融模式無法可依,虛擬信用卡支付和二維碼支付等領域存在管理缺失。專門、明確的法律法規缺失容易導致金融市場經濟糾紛嚴重,導致不法分子鉆法律漏洞謀取非法財富,造成金融市場秩序混亂,同時投資者的應有權益沒有得到法律保障也會降低投資熱情。除了健全相關法律體系,保監會、央行、證監會和銀監會等部門也要加大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力度,建立全面配合的協調機制,聯手推廣互聯網金融業務,積極參與傳統金融行業的轉型進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特性決定了需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多渠道獲取信用信息來交叉評估交易的信用等級和計算交易成本[4],因此為了保證互聯網金融的有效風險控制,我國應該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健全信用管理系統。有了具體的系統核查這樣才能減少如P2P網貸平臺準備金不足等違規行為,避免互聯網金融風險加大。因此加強安全風險控制是發展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必要措施。
4.4 加大信息技術投入,促進金融產品創新
我國傳統金融行業在金融架構創新的同時要加大信息技術投入,一方面自主研發互聯網金融監管系統和建立用戶信用檔案,提高針對電子交易過程中數字簽名和電子憑證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不斷增強技術支持,降低其風險機率,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風險管理與控制,保障其順利平滑的轉型;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術投入,可以推動金融產品的研發、升級和提供個性化的理財產品和服務,這是“金融脫媒”趨勢下不可回避的問題。
[1] 霍敦.互聯網金融中眾籌模式發展的研究[J].金融市場,2015 (25).
[2]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3] 王洪亮,施國華.金融脫媒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6).
[4] 劉陽.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與監管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10).
F724.6
A
2096-0298(2016)07(b)-085-03
2015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510378 600)。
鄭昊楠(1993-),男,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本科生,主要從事投資學方面的研究;
陳露(1994-),女,安徽安慶人,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主要從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方面的研究;
江春華(1994-),男,安徽歙縣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