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楊帆
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管理教學的思考①
鄭州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楊帆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朝著形態更高級、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同時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抓住新常態下的經濟轉型契機,提升經濟管理教學質量,成為當前高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師思考的重點。本文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在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管理專業教學的重點,以期培養更多符合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發展的管理人員。
新常態 機遇 挑戰 經濟管理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周期,新常態成為當前經濟學領域思考的重點問題。在新常態經濟下,我國經濟面臨著諸多考驗和困難,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在該背景下,作為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搖籃的高校,如何提升經濟管理教學質量,轉變教學思路,成為當前新常態下的重點問題。對此,本文結合經濟管理教學工作的重要性,針對當前新常態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1 外部環境與形勢發展所需
自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政策被確立以來,國家與各級政府日益重視經濟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近40年都處于高速增長時期。現階段,我國面臨著下行壓力與GDP增速放緩的經濟新常態,要實現經濟的觸底反彈與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全力增強對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的駕馭能力,全面提升經濟管理水平。外部環境與經濟形勢對我國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內懂經濟、善管理的基層管理人員隊伍的培養與造就提出了要求,作為各級管理人員前期素質培養的主要陣地,教學機構必須不斷提升其經濟管理教學水平。
1.2 教學對象能力提高所需
從教學的性質與所發揮的職能來說,經濟管理教學水平的提高對象是各級管理人員,雖然教學對象較為單一,但是教學任務并不容易完成,這是由于各級管理人員對經濟管理理論知識的掌握與自身所具備的經濟管理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所致。目前,經濟管理層面的領導人員年齡分布以中年為主,他們具有較高的領導能力水平以及較豐富的工作經驗與充足的時間,但是與我國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形勢任務相比,各級管理人員的經濟管理水平與經濟管理能力素質并不十分突出,有的欠缺系統的理論知識素養,有的實踐經驗不足,甚至個別管理層人員對經濟管理的重要地位認識仍不到位。在此背景之下,經濟管理教育工作的加強以及學員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顯得勢在必行。
1.3 企業經濟管理發展所需
為了與日益交往的國際需求相適應,規范我國國內經濟管理的應用,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管理制度,使得經濟管理工作逐漸規范化與制度化。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的發展以不斷創新的知識與對知識的創造性應用為基礎。在這些新的經濟形態下,經濟管理憑借快速創新的競爭力優勢逐漸成為企業管理的最優選擇。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趨成熟,企業技術不斷更新,加速著各企業對各項技術的應用。隨著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經濟管理模式的完善來應對這一挑戰。經濟管理的實施依賴于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加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對經濟管理高級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得尤為迫切,經濟管理教育工作的加強刻不容緩。
2.1 人力資本優勢凸顯
當前我國面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減少的壓力,招工難、用工荒在相當部分城鎮成為現實難題,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對于穩定勞動力供給,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口逐漸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截止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了7.7億,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展比較緩慢,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比較低,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的城鎮化率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
2.2 人均GDP提升空間大
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經濟增長的基數持續增大,每年的GDP增量依然很大,有關專家預測未來我國經濟會保持6%~7%的經濟增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5年人均GDP為5.2萬元,約合8016美元,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3.7萬美元以上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2.3 消費貢獻率提升空間大
近年來,我國經濟依靠消費拉動的特征愈加明顯,消費已經成為保障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有關調查顯示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了66.4%,成為增長主力,十八大報告指出,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0元。如果收入倍增計劃如期完成,那么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8218.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1838.0元。按不變價格計算,2010年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為43.1%,拉動經濟4.5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占到99%以上,拉動整體經濟10個百分點左右。
貧富分化日趨嚴重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2012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74,2013年基尼系數為0.473,比前一年下降了0.001。雖然中國收入差距有縮小的趨勢,但是實際差距依然很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極為不平等。20多年來,中國的減貧成就顯著。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中國的貧困人口由1990年的7.6億減少到2010年的1.5億,貧困人口減少6.1億。但是,城鄉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上升到2013年的3.03,上升了0.46。帕爾瑪比值是另一個測量收入不平等的方法,“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帶動其他群體達至共同富裕,曾經是一個時代的發展思路。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帕爾瑪比值只有0.8倍,到了2010年帕爾瑪比值達到了兩倍以上,由此可見不平等情況在不斷加劇。高度的不平等會對國家帶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全球經濟增長趨緩也是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趨勢變緩。2010~2013年世界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由2010年4.07%下降至2013年2.19%,下降了1.88個百分點。
盡管多年來我國GDP呈持續增長,2015年的GDP達到了676708億元,居世界第二位,但在GDP總量中低端產品占據比例較大,附加值少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有關研究表明,自主研發意識和能力的缺乏是制約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國要借鑒創新型國家的成功經驗,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構建現代創新體系,積極探索經濟轉型發展的新路徑,堅持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相結合,補齊創新短板、集聚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力,為經濟提質增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新常態下,市場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以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要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對此,對經濟管理專業來講,如何加強經濟管理人才的創新,成為適應新常態經濟的重點。對此,作為高校經濟管理專業來講,需要結合以下方面。
第一,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激發廣大學生的創造力。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經濟學教學方面大都以理論教學為主,同時應付考試成為教學本科教育階段的主體。在課堂中,教師習慣給學生灌輸知識,缺乏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從而使得學生在經濟管理的學習中缺乏興趣和參與感,沒有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創造力。因此,在新常態下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吸引廣大學生的興趣。如在計量經濟學中的離散選擇模型教學中,有一種叫做邏輯斯蒂回歸(Logit)模型,如果純粹講授是很抽象而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將這種模型和谷歌、百度等搜索廣告結合起來,則可以激發學生對該知識點的興趣,從而讓其可以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同時,在教學中,加強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隨著當前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都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和走向,從而在這種走向中找到未來經濟發展的機遇。這就需要廣大學生具備創新思維、總結歸納等能力。對此,在經濟教學中,首先要突出專業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不同經濟問題的分析,并結合實踐案例,找到經濟發展或經濟現象的共性;其次,引導學生對經濟現象背后原因的追溯,從而了解經濟現象發生的原因;最后,結合現有的經濟現象展開討論,從而通過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第二,產學研相結合以協同創新。對經濟管理專業來講,無論經濟形勢如何變化,其關鍵還是在于要加強自身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在變化的經濟形勢下找到自身生存的空間。因此,作為高校來講,就必須搭建這個實踐平臺,多與各大投資公司、互聯網企業等聯系,讓廣大學生到企業中實習,從而更好地進行企業管理,并激發企業員工自身的創新理念。
總之,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根據市場需求培養人才成為當前經濟管理專業思考的重點,也是提高人才價值的關鍵。對此,加強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強化校企合作等,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突破口。
[1] 溫新榮.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5).
[2] 張玉梅.新常態下湛江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N].湛江日報,2015-02-08.
[3] 李鋒.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A].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14~2015)[C],2015.
F253.7
A
2096-0298(2016)07(b)-152-02
2013度全國科學教育規劃課題(BIA130088)階段性成果;2015年度鄭州市科技發展計劃課題(20150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