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 閆杰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廊坊創新型人才發展問題研究①
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 閆杰
本文從四個方面對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創新型人才發展路徑進行分析,首先從創新型人才戰略層面展開論述,然后分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途徑,以及如何引進海外優秀創新型人才,最后分析了創新型人才的制度保障。
京津冀 一體化 創新型人才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要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擴大與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積極推進制度創新,營造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自由發展的外部客觀環境,尊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發展的自由與自主性,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制定全球化的人才培養標準和競爭環境、符合國際管理標準的用人體系,高素質人力資源、教育資源實現按市場配置等。
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廊坊創新性發展人才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廊坊社會發展水平,培養、引進諸多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廊坊市的發展速度。
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與測算數據,在自然、物質、人才資源等諸多生產要素中,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貢獻率最高的是創新性人才。所以,隨著對創新型人才在地區與國家發展過程中重大意義的越來越深入地理解,國家與地區實現了由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視向對人力資源尤其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資源的培養與爭奪的轉變,各個國家與地區按照自身發展實際紛紛制定并實施創新型人才方案與戰略。通過制定并實施相應的配套改革措施與政策來確保創新性人才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系列事實說明,當今各個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大力培養、引進、利用創新型人才是當前各個領域競爭最本質的特征之一。尤其是是隨著京津冀地區以及廊坊市知識經濟的發展,創新已然成為廊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源泉與動力,而推動知識經濟進步與發展的核心是創新型人才的大量培養與引進。為滿足這種發展需求,廊坊市緊跟時代潮流,適時制定并大力實施人才戰略,為了搶占知識經濟發展高地,大力培養與引進創新型人才資源。然而,相對于我國其他先進地區以及發達國家,廊坊市的創新型人才戰略制定實施起步較為滯后,目前仍舊處于初級階段,很多環節尚存在諸多不足。例如,缺乏一定的配套措施與政策,在人才流動性的保障方面,社會化的保障服務體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新型人力資源流動的活躍性;在創新性人才激勵方面,依據貢獻多寡獲得報酬、知識技術可以入股等收入分配模式尚未完全獲得整個社會的認可與接納;在對創新性人才資源的資金投入方面,尚未形成其具有多元化的社會資金投入系統。所以,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廊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應深入研究與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常抓不懈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引進戰略,除此之外還要依據地域發展新情況新要求對人才戰略適時加以調整,保障人才戰略的活力。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廊坊市長期堅持“教育立國”戰略,運用多種方式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一是構建多渠道人才教育培訓系統。將教育培訓視作創新型人力資源的重要手段,采取加大投入力度等方式創辦教育培訓學校。除此之外,堅持政府與民間社會力量合力辦學,采取政策積極引導、資金大力補貼、減免稅收等手段激發各個社會主體的辦學熱情,充分發揮私立教育培訓機構在廊坊市高素質創新型人力資源培養方面的功能與價值,逐漸滿足人力資源提升個人素質的要求。
二是努力促進廊坊市產學研緊密結合。使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使二者在活躍的互動過程中推動個體發展,特別是創造各種條件充分發揮產學研協作在廊坊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引進中的價值與作用,將廊坊產業進步發展、產品研發與應用、創新性人力資源的培養作為一個綜合進行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憑借開展關鍵科學研究計劃、關鍵工程項目、構建研究發展中心等多種渠道與手段為廊坊市創新型人才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三是注重人才的終身培養與教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廊坊市應當嘗試推動全民繼續學習,以立法的手段明確市政府在促進這一戰略與任務中所承擔的任務與責任,并搭建平臺為廊坊人民提供源源不斷的教育養料。終身教育學習要實現常態化,須對教育學習方式進行大膽創新,讓每一個有學習需求的公民按照具體環境狀況和自身需求通過入校、遠程等學習、教育模式,實現知識的更新。在廊坊市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成長過程中,教育性開發是基本方式,同時也是廊坊市創新性人才實現資源性向資本性的轉化與增值的前提條件,所以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廊坊市要重視并運用多種手段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從廊坊市教育現狀來看,受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前蘇聯計劃經濟教育體制及其模式的影響,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無法滿足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廊坊市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要求,以致錢學森先生與離世前痛心疾首地發出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的感慨。為順利解決廊坊市甚至是我國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須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教育在廊坊市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推動作用。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廊坊市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要通過其較為雄厚經濟實力、先進的科學研究環境和較為理想的生活待遇從從海外大量引進發展所需人才,將“招才引智”作為一項旨在以較快速度壯大創新型人才隊伍與實力的關鍵措施。首先要放寬移民條件。其次大量聘用外國相關領域的專家。以政府或社會民間設立的基金會高額獎學金等作為條件吸引海外高素質人才來廊坊市求學或發展。既要堅持創新性人才本土化,又要放開胸懷,廣納賢士。最后是留學政策要放活。廊坊市要盡最大努力爭奪與吸引海外留學人才。一方面,本市內優質教育資源須爭相開放,運用提供豐厚獎學金等方式盡量吸引與留住海外頂尖人才到廊坊讀書或工作。另一方面,健全與完善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制度與政策,在合理、充分運用海外豐富教育資源培養本國相關領域人才的前提下確保人才回國效力。大量發展實踐證明,相對于在本土范圍內的教育培養,從國外引進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更加經濟與高效,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本國與本區域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力。對作為趕超者與后進者的廊坊市來講,吸引與凝聚海外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價值與意義更為深遠,廊坊市不僅能夠直接利用他國頂尖人才培養與發展成果,而且還能運用各種人才優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國效力。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與其著作《形而上學》中開篇便提出,只有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培養出高素質創新性人才,這三個條件是:一是“驚異”,“驚異”指的是面對自然及其社會現象人們所秉持的困惑與好奇。有了這種困惑與好奇才能了解自己的無知,為擺脫自己的無知狀態,了解到自己的無知便會努力求知,在這種情況下好奇心及其求知欲便會產生。二是“閑暇”。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知識分子階層不能生活無保障而奔波忙碌,因為長時間進行繁重體力勞動而沒有閑暇的人是無法進行腦力勞動的。三是“自由”。在本質上,知識是具有自足性的,它沒有目的性,如果一定說知識具有目的性,那便是自由地思考與表達意見?!绑@異”是個體自身具備的因素,創新型人才發展所需的其他兩個因素即“閑暇”、“自由”則需要外部環境,即社會與國家來提供,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制度尤其是人才制度的優劣所決定。歐美先進國家之所以能夠培養、聚集大批創新型人才,究其根本在于其健全與完善的高素質創新型人力資源自由發展的體制與機制。因此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廊坊市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借鑒這一人才制度。
在經濟制度層面上,近年來廊坊市市場經濟不斷完善與發展,其自由與競爭的本性很大程度上成為了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內在激發的動力,與此同時與之相配套的法制、激勵、風險投資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將會吸引更多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在頂層設計層面上,必須秉持 “有限政府”原則以賦予個體能夠自由發展的足夠空間,除此之外要憑借廊坊市政府提供相應的服務為個體成為創新型人才創造有利環境。
在文化制度層面上,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廊坊要注重多元文化共同發展,保障文化的圓心,時刻保持著對外來異質文化的包容性,這是廊坊市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發展所必須的外部環境空間與氛圍,異質文化的交流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廊坊的創新能力。缺乏獨立何談創造,缺乏自由何談個性??v觀廊坊目前推行與實施的相關制度,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無法行之有效地向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提供發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由。所以,要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擴大和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積極推進制度創新,營造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自由發展的外部客觀環境,尊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發展的自由與自主性,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制定全球化的人才培養標準和競爭環境、符合國際管理標準的用人體系,高素質人力資源、教育資源實現按市場配置等。
綜上所述,當今各個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大力培養、引進、利用創新型人才是當前各個領域競爭最本質的特征之一。尤其是隨著京津冀地區以及廊坊市知識經濟的發展,創新已然成為廊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源泉與動力,而推動知識經濟進步與發展的核心是創新型人才的大量培養與引進。為滿足這種發展需求,廊坊市緊跟時代潮流,適時制定并大力實施人才戰略,為搶占知識經濟發展高地,大力培養與引進創新型人才資源。
[1] 林瑋,張向前.閩臺創新型人才培育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06).
[2] 彭任重.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人才與團隊培育政策創新研究[D].湘潭大學,2015.
[3] 朱曉燕.創新創業人才價值評估與培育模式組合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5(03).
[4] 柳麗華,馬勇.創新性人才培養中知識培育體系的建構[J].求索,2016(08).
F272.92
A
2096-0298(2016)07(b)-179-02
①課題項目:2016年度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課題名稱: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廊坊創新人才發展問題研究(編號:2016042),課題組成員:陳景新,王華,張宏權,趙潔瓊。
閆杰(1981-),女,漢族,河北廊坊人,本科學歷,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講師,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