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盼
(大連財經學院體育部,遼寧 大連 116600)
理論與方法探索
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劉曉盼
(大連財經學院體育部,遼寧 大連 116600)
民辦高校由于自身的特點,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是近年來,在體育課程方面的教學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其改革也在不斷深入。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民辦高校在體育課程教學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希望能為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民辦高校
1.1 缺乏師生互動,教學形式單一
眾所周知,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相交流的過程。在新課改下要求的互動,是指關于體育相關知識的互動,它更注重于教師與學生思想上的交流。并且,只有在互動的過程中,只有對參與者有一定的素養要求,才能保障互動的效果,提高學生對體育的熱愛程度。現如今,師生間的互動主要以一問一答、講與聽的形式開展,還是沒能擺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地實現師生的思維碰撞。甚至是在情感交流方面,教師只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而不是通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互動開展前后學生的身體素質比較等了解教學改革的真正效果。
1.2 過于注重表揚,不能做出正確地評價
為了激勵學生學習、增強自信感,在體育課程改革中不僅要求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還要增加激勵性評價的應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表揚一定要多于批評。但是要想讓學生能夠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就必須要讓他們在挫折面前不畏懼,能夠勇敢地解決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不是給予他們不誠懇的評價,擔心他們經受不住來自學習上的打擊。所以說,激勵性的評價并不可取,對先進知識文化的學習,本來就是一個緩慢而持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差距。如果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對那些能夠快速掌握知識要領的同學進行表揚,不評價甚至表揚那些因為偷懶、不用功或者自身能力限制而不能進行很好學習的學生,那么評價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因為評價本身,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清醒地認識自我、改掉不好的習慣并提升自我而存在的。因此說,教師應正確地利用評價,并用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生遇到問題后,要通過積極地引導,讓他們在發現錯誤的同時,及時地進行修正與反思,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學生養成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即使面對批評,也能虛心接受,不斷地反思自我,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才是教師應通過評價培養出來的人才。
民辦高校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們進行評價時,要充分考慮到分層評價,尊重學生個體,只有這樣才會收到一個良好的評價效果。對能夠很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的同學,在表揚的基礎上為他們設定更高的要求;對能夠掌握所學基礎知識的同學,整體上給予肯定的評價,并鼓勵他們可以突出重點,進行某一方面的鉆研;對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礎知識的同學,就要降低對他們掌握知識的標準,鼓勵他們多多地進行學習,即使學習的效果并不明顯,也要發掘其做得不錯的部分給予表揚,使他們能夠擁有學習的信心。這樣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就能夠讓處在每個層面的同學都有發展的目標,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1.3 教育經費不足,體育設施不完善
雖然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對體育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相比于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并沒有明顯的變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由于高校經費不足而帶來的體育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尤其是對民辦高校而言,這方面的問題更加嚴重,調查研究顯示,有多達99.5%的同學對現有的體育設施表示不滿,嚴重影響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
2.1 轉變教學模式
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體育課堂教學的要求。眾所周知,民辦高校的體育對象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技術能力與強身健體的意識,不再是沒有任何體育知識的中小學生、高中生。所以,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應轉變現有的教育模式,化被動為主動,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后,再對其進行專門的引導,讓他們由衷地產生對體育鍛煉的熱愛。為了解決傳統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效率的阻礙,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為他們打造一個自我學習的平臺。教師在這個平臺中只是起到指引與向導的作用,鼓勵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與創造力。在新型的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需要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予他們鼓勵與關懷,在他們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主動地提供幫助,讓學生感受到除了來自家人的關心外,來自教師的、同學的情誼。高校教育階段正是學生們情感敏感的關鍵時期,教師在這個階段絕不能做一個局外人,只有融入到學生的情感世界中,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指引與幫助,在完成自己教學任務的同時,保障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2 轉變教育觀念
在民辦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過程中,從事體育教育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概念,叫做生物心理社會體育觀。這種新型的體育教學觀念與原有的生物體育觀有著極大的不同。生物體育觀是說,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運用身體練習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專門的鍛煉,目的是改變原有的生理機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這種教育觀念的實質就是把體育課程看作是一種專門為了鍛煉身體的存在,認為體育就是強身健體,通過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來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而新型的生物心理社會體育觀,則是希望教師在了解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把握,不止要做到身體強壯,還要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雖然截至到目前,這種新型的教育觀念還沒有在各個民辦高校得到具體的落實,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化理論為實踐,讓所有的高校學生能夠成為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2.3 創建良好的教學空間
在進行體育教育過程中,教育空間的設計十分重要,但是現如今,人們對如何做好教育工作還存在著比較片面的理解,他們認為只要做好師生互動、能夠正確地解釋所學內容的意義,就可以完成設定的教學任務,卻不知道校園文化對教育工作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學校里的物質文化景觀是學校建立以來歷史、文化的沉淀,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學校的規格設計與宣傳的教育理念有著極大的關聯,學生身處其中會受到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所說的教育與空間之間的關聯。因此,在體育場館的設計過程中,除了注意器械的布置是否滿足安全性的要求外,還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環境綠化等各個方面的影響。除了場館的設計外,在經濟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學校還要注重對藝術品開發方面的工作,如在體育館的內壁懸掛一些相關的壁畫、名言警句等。
2.4 豐富體育活動的內容與形式
與其他的體育課程不同,民辦高校體育課程不僅需要學生在課上積極地配合教師完成學習任務,而且還需要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拓寬知識面,提高自學的能力。通過豐富課余活動的內容及形式,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參與其中的熱情,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不斷地激發創造力并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所以說,在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中,大力支持課余活動的開展,在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的配合下,將其變得生動有趣,對提高學校的辦學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并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學習能力有百利而無一害。
2.5 完善高校體育設施
對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學而言,體育設備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設備,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完善高校體育教學設備,才能培育出符合國家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同時,體育教學條件的改善,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讓體育教師可以放心地開展各種體育活動。所以說,國家應加大對民辦高校體育設施的資金投入,根據辦學條件的需要,購買安全可靠的體育設備,從根本上改變民辦高校的教學環境,不斷推動體育事業朝著更加建康、美好的方向發展。
民辦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要轉變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創建良好的教學空間、豐富體育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及完善高校的體育設施幾個方面出發,運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法,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除此之外,我們要在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加大終身體育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高校的需求特征,在進行體育教育之余,還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把體育鍛煉與娛樂活動更好地結合起來,使得民辦高校體育更加全面化、多樣化及可選擇化,從而滿足學生對健身、健美以及娛樂、休閑方面的需要,并最終實現其體育的生活化以及終身化。
[ 1 ]甘剛.關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 J ].科技經濟市場,2006(11).
[ 2 ]孟慶輝.談構建高校體育教學新模式[ J ].吉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G807.4
A
1674-151X(2016)10-06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0.033
投稿日期:2016-08-30
劉曉盼(1982—),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