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從欽
《矛盾論》,是毛澤東在1937年繼《實踐論》之后的哲學代表作,是為了克服存在于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特別是在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創新發展的今天,學習運用《矛盾論》的哲學思想,對于明晰產業轉型發展路徑,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矛盾”法則看問題 把脈產業轉型趨勢
《矛盾論》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它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也是思維領域的根本法則。四川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欠發達、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沒有改變,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產業結構欠優。2015年,全省三次產業占比為12.2:47.5:40.3,服務業發展規模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于工業,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低于同期全國10.2個百分點。二是創新驅動不足。據測算,2015年四川省投資率高達82.3%,全要素生產率為50%左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有限;省內國有企業R&D投入強度為1.15%,低于全國0.83個百分點,創新驅動能力不足。三是產業層次不高。產業低端化、產品初級化等問題依然突出,原材料資源型傳統產業和低端制造業占比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性產業規模較小。四是產業布局欠優。產業集群尚處培育階段,缺乏完整的功能性,產業集中度不夠,產業鏈延伸不足,集群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企業群居狀態。
“矛盾”思維探新路 明確產業轉型路徑
厚植產業發展優勢,破解產業轉型難題,需要用“矛盾論”的思維,抓住矛盾和主要方面,把握產業轉型趨勢,明晰產業轉型路徑,堅定不移地走“點、線、面”相結合的產業轉型之路。
——靜態突出“點”:緊緊抓住創新驅動這個關鍵點。《矛盾論》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于他的存在和發展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一核心論斷,要求我們在推進產業轉型過程中辨別主次矛盾,找準問題關鍵,著力解決重點。就當前四川產業轉型而言,其關鍵點在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把創新作為轉型發展第一動力,依靠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動態延伸“線”: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并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事物內部矛盾引起、推動、促進發展。在推進產業轉型過程中,要善于運用矛盾運動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原理,順應產業發展規律,把握產業發展的內外特性,做到因時、因地、因業施策。當前的產業轉型面臨產能過剩、成本上升、融資困難、體制不順等諸多問題,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審視產業轉型困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破解制約產業轉型的障礙。按照四川省政府制定的《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提質增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著力抓好分類去產能等17條政策舉措。
——常態做優“面”:科學優化產業布局這個基本面。《矛盾論》告訴我們,系統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現象,聯系是客觀、普遍存在的。這就要求我們找到產業轉型發展的平衡點,優化產業布局。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把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和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二是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戰略,推進“五大經濟區”產業協調發展,加快形成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的生動局面;突出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集群,從而實現四川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點、線、面的辯證有機統一。
“矛盾”方法重引導 暢通產業轉型渠道
運用“矛盾”方法重引導,暢通產業轉型渠道。產業轉型是一個持續、動態過程,需要用矛盾論的方法暢通產業轉型渠道、優化產業轉型環境,構建“點、線、面”互聯互通的產業轉型傳導路徑。
——暢通由點及面的正向產業培育渠道。該渠道實質是由企業創新到產業結構優化的內生式擴張過程,是從點到面、從量到質、從個體到系統的產業成長周期,它恰好體現了事物的矛盾是運動發展的,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和性質,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并反過來影響內因作用發揮這一深刻哲理。因此,在推進產業轉型中,要注重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作用,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實現創新效益的裂變。要注重疏通由“點”及“面”的關鍵環節,加快構建協同創新體系、產業科技孵化體系、產業成果轉化體系。要完善從企業成長到產業轉型的全過程制度環境,通過制度創新還原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使內外因都發揮作用,達到內因和外因作用力的有機統一。
——拓寬由面至點的逆向產業引導渠道。該路徑再次體現出《矛盾論》精髓,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同時折射出矛盾斗爭的兩種基本形式,即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因此,推進產業轉型要注重構建完備的產業體系,推動企業集聚、產業集群,通過產業發展方式與產業組織模式變革,推動產業形成規模效應,促進技術外溢,為企業轉型和生產方式轉變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