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曉麗,楊海燕西藏電視臺,西藏拉薩 850000
?
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功能淺析
自曉麗,楊海燕
西藏電視臺,西藏拉薩850000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推陳出新,傳統媒體受到了極大的壓力與挑戰。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已經成為民眾表達自己意見的主要途徑,它的監督功能正在逐漸得以彰顯。文章通過對新媒體的研究,揭示了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功能。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功能
輿論監督通常是指新聞輿論監督,即以新聞為媒介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解釋并促使其盡快解決的一種輿論監督。它是現代民主國家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眾漸漸在輿論監督中產生了話語權,這種變化引發了對新媒體時代監督功能的思考。
1.1輿論
輿論是大多數人在社會生活中對某一社會現象或者社會事件公開表達意見的集合。輿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與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息息相關。輿論可以發揮相應的政治作用。
1.2監督
監督即監視、監察,它是一種外在的約束力量。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監督大多都將強制性的公共權力當成后盾。新聞輿論監督具有一定的強效性、隨意性以及廣泛性。
1.3輿論監督的定義
輿論監督是在保持了輿論與監督兩者各自特點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新意義的良性貫通融合。輿論監督是指將民眾的意見集結成一種輿論,然后對輿論中的現象或者事件進行監督,進而促使相關部門盡快解決。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民眾既是輿論的發起者,也是監督的執行者,因此可以將輿論監督看成是民眾監督[1]。
2.1新媒體的研究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體”一詞。這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第四媒介與以手機為代表的第五媒體來對新媒體進行界定。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某些層面發生了重大變化。
1)類型變化。新媒體的類型主要包括手機媒體和網絡媒體兩種。手機媒體是將手機當成信息收集與展示的工具,完成信息傳播過程的媒體。隨著手機傳播功能的發展,手機媒體漸漸成為新媒體中的第五媒體;而網絡媒體則是以互聯網為傳播平臺對信息進行交流和傳播的系統。網絡媒體被稱為第五媒體。隨著現代社會民主化的發展和網絡媒體的普及,網絡媒體漸漸承擔起輿論監督的功能[2]。
2)理論變化。傳統的傳播理論認為,媒體的研究框架是媒介擴散論和媒介決定論。然而這種理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現在的傳播理論將網絡概念當成結構中心,建立了一種轉化模式。
2.2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現狀
新媒體時代平等的話語權極大地鼓舞了民眾的熱情,使輿論監督進入了新階段。
1)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泛化。新媒體以技術為依托的特點使其無視了時間、空間等條件的制約,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泛化。
2)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靈活模式。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方式更加生動靈活,使得輿論報道過程變得更加大眾化、形象化、生活化,進而加強了輿論的影響力以及感染力。
3)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效果。新媒體時代具有將信息瞬時傳播的特點,因此,網絡上常常會因為某一熱點問題掀起輿論狂潮,當這種輿論狂潮出現之后,相關部門就要采取行動對這一熱點問題進行解決。因此,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具有不容忽視的效果。
2.3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特點
目前,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自由與政府控制、公民權利、司法權威之間產生了一定的矛盾。輿論監督需要在度的水平上適可而止,在量的水平上保持相對平衡。要平衡輿論監督與政府控制、公民權利、司法權威之間的關系,輿論監督就要做到以維護社會穩定為前提,實現輿論引導與輿論監督之間的完美結合[3]。
隨著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功能的發展,表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第一,民眾的情緒性言論較為常見,無主見群體的情緒很容易就會受到這些情緒性言論的影響,形成非正常的輿論暴力;第二,信息的準確性難以核實,虛假信息的泛濫很容易使民眾出現極端行為或者思想上的混亂。因此,需要對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功能進行相應的調整。
3.1健全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功能的保障機制
一套完整的新聞法體系可以使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功能發展得更好。監督不力是目前新聞輿論監督機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監督不力使輿論監督出現了盲區,而輿論監督只有在獲得全部信息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監督目的[4]。
3.2加強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功能的自身建設與監管
要加強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功能:第一,要對政府的宏觀調控進行加強,并建立健全的網絡立法;第二,網站要使其編輯增強法律意識;第三,要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對主流網絡媒體加強建設;第四,應該鼓勵民眾提升自身的網絡素質,使其自律機制加強。
輿論監督是一種社會形態意識的獨特體現,它是輔助社會發展以及制約歷史進程的重要力量之一。新媒體時代為輿論監督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對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功能的研究,使其輿論監督實現更為平穩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凌.淺析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媒體的輿論監督[J].今傳媒,2014(3):29-30.
[2]張建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輿論監督功能的比較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2.
[3]彭韓銘.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司法的邊界探討[J].新余學院學報,2015(3):30-32.
[4]于水.論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拓展與深化[J].中國地市報人,2012(12):79-80.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029-01
作者簡介:自曉麗,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