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飛, 朱彩蘭
(海南省瓊海市人民醫院, 1. 感染科; 2. 護理部, 海南 瓊海, 571400)
?
心理護理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慮與抑郁情緒的影響
盧燕飛1, 朱彩蘭2
(海南省瓊海市人民醫院, 1. 感染科; 2. 護理部, 海南 瓊海, 571400)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慮與抑郁情緒的影響。方法選取6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將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采用一般的基礎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實施心理干預,對比2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與抑郁的發生率、SAS與SDS評分情況以及干預后患者用藥依從性情況。結果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焦慮發生率12.90%、抑郁發生率16.13%, 顯著低于對照組焦慮發生率48.39%、抑郁發生率51.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S和SDS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用藥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實施心理干預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心理護理; 焦慮; 抑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中國流行最廣泛且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具有病程長、易傳染、易反復的特點[1]。急性感染的乙肝患者部分可被治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會轉為慢性,最終發展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嚴重疾病[2]。大部分患者因擔心病情及經濟情況,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不僅對患者病情的恢復不利,還會降低患者應激反應能力,因此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是非常必要的[3]。為進一步分析心理護理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本研究對部分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現將對照干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4]。根據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1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23~40歲,平均(27.96±9.35)歲,病程1~3年,平均(2.01±1.24)年。觀察組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20~38歲,平均(30.03±8.99)歲,病程1~3年,平均(1.63±0.94)年。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強。本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患者均對本次治療目的和治療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并主動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 ① 明確診斷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者; ② 年齡20~40歲,性別、民族、職業不限; ③ 日常生活能夠自理,可以正常交流溝通者; ④ 無肝臟移植病史; ⑤ 自愿參加,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 ① 合并其他肝臟疾病、惡性腫瘤者; ② 有其他重要臟器衰竭,急、慢性感染,免疫系統功能缺陷者; ③ 有精神病史者或依從性差無法完成本研究者; ④ 自動出院或轉院者; ⑤ 圍產期、哺乳期婦女。
1.2方 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的藥物治療和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還接受心理護理,具體如下: ① 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通過授課或制作小卡片的方式,向患者普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識,包括引發疾病的誘因、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方法。在講解過程中,護理人員態度應和藹,講解內容通俗易懂,以便患者接受,取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同時告知患者負面情緒對疾病治療的影響,通過勸解、鼓勵、音樂療法等,使患者保持愉悅心情,以正確態度面對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 個體心理護理。為患者準備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耐心聽取患者傾訴,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病情、用藥、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及心理活動等情況,根據每個人不同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③ 集體心理護理。科室可定期舉行疾病座談會,將患者集中在一起進行交談,或進行小組討論,鼓勵患者相互交流,傾訴治療感受,并為患者講解慢性肝炎基本知識、防治措施、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同時告知患者不規則用藥、濫用藥的危害,耐心解答患者疑問,穩定患者情緒。④ 家庭及社會的支持。患者在治療期間因精神壓力大及經濟負擔重,易過度焦慮或抑郁,護士應先做好家屬思想工作,讓其給予患者關心、鼓勵和支持,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⑤ 放松訓練。指導患者保持舒適體位,采用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肌肉、身體,保持心情舒暢,緩解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1.3評價指標
① SAS、SDS評分[5]: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分,每個量表含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將20個條目的各得分相加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得標準分,總分100分,SAS≥51分為焦慮,SDS≥51分為抑郁,得分越高,表示焦慮和抑郁的情緒越重。② 2組患者依從性比較:根據MMAS-8服藥依從性量表評價患者的服藥依從性,總分8分,量表內容包括患者是否忘記服藥、自行減藥或停藥,外出時是否攜帶藥物,病情控制后是否停藥等,得分<6分者為依從性低、6~8分者為依從性尚可、>8分者為依從性高[6]。
1.4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護理干預前后焦慮及抑郁發生情況
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發生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干預前后SAS、SDS評分
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S和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護理干預后依從性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用藥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依從性比較 [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制較復雜,除與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有關,社會心理負擔過重也是乙型肝炎發生及復發的重要因素之一[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傳染性,無特效藥,病程長,且容易復發,可能發展成肝硬化、肝癌等,治療費用較高,病死率也高,嚴重威脅者患者的生命質量[8]。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因社會歧視、對疾病擔憂、沉重經濟負擔等,大多會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會使患者機體和心理功能紊亂,最終影響病情的發生、發展、預后和轉歸[9-10]。因此,在基礎護理過程中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心理護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心理護理干預時,護理人員應首先了解患者關注的問題,耐心聽取患者傾訴,采用安慰、勸解、啟發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個體心理干預,盡量滿足患者需求,避免醫源性刺激,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11-12]。采用小組討論或授課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識,告知患者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治療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進入社會工作、學習,使患者建立起良好而健康的生活觀念,還可通過音樂療法使患者放松,安撫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促進康復[13]。護理人員平時可以為患者制作小卡片,普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治療方式及預防措施,加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并指導患者適當休息,合理飲食,正確服用藥物,從而加快康復,使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消除不良情緒[14-15]。醫護人員還可通過媒體和書籍等對社會普通人群進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知識的普及,糾正人們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錯誤認知和歧視態度,為患者加強社會支持,使社會支持系統為患者提供幫助,提高患者的心理及社會應激能力[16]。此外,安撫患者情緒,可使患者神經放松的同時減少下丘腦釋放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使應激反應對機體的刺激也隨之減輕,最終起到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作用,加快患者恢復[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S和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由此說明,心理護理可減少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慮及抑郁的發生,且能降低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即減輕焦慮和抑郁情緒。此外,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用藥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心理護理可以增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有助于患者康復[18]。
綜上所述,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消除或減輕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郝秀榮.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應用研究[J].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2, 37(9): 1139-1140.
[2]路德艷, 楊慧玲, 杜鵑.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護理學雜志, 2013, 28(9): 30-32.
[3]崔展宇, 王冶, 晁華, 等. 慢性乙肝患者一般心理壓力水平、壓力源、壓力反應調查分析[J]. 山東醫學, 2014, 54(25): 90-91.
[4]金生.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2012年歐洲肝病研究學會指南簡介[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3, 33(33): 193-199.
[5]陳細定, 陸永秀.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自我效能感和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 護理研究, 2014, 28(5A): 1578-1579.
[6]于清, 蔡浩東, 王桂爽, 等. 慢性乙肝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2, 18(20): 2400-2404.
[7]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Virus infection[J]. J Hepatol, 2012, 57(1): 167-185.
[8]李良燕. 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擾素治療時焦慮抑郁心理的護理干預[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12): 121-123.
[9]王愛珍, 符月珍, 李元菊, 等. 36例重癥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護理體會[J]. 海南醫學, 2014, 25(18): 2802-2804.
[10]袁偉, 張宇一, 張正國, 等. 認知行為干預對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5, 23(4): 310-312.
[11]李曉紅. 心理護理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作用研究[J]. 國際病毒學雜志, 2015, 22(zl): 71-73.
[12]趙江瑩. 微信群護理干預對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抑郁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 浙江臨床醫學, 2014, 16(10): 1678-1679.
[13]李媛, 路滟, 梅樹江, 等. 深圳市社區居民病毒性肝炎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流行病學調查[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2, 16(10): 867-870.
[14]車麗萍. 中青年慢性乙型肝炎伴焦慮抑郁患者的心理護理[J]. 浙江醫學, 2013, 13(20): 1866-1867.
[15]孫素娥, 王曉燕. 舒適護理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穿刺活檢術中的應用[J]. 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 2014, 7(2): 171-173.
[16]Maynard M T, Gilson L L, Mathieu J E. Empowerment fad or fab A multilevel review of the past two decades of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8(4): 1231-1281.
[17]吳蘊蕓. 整體護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3, 10(24): 3390-3391.
[18]岳彩虹, 王新華, 曹嫚. 心理護理干預對妊娠晚期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情緒障礙的作用[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3): 645-647.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are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LU Yanfei1,ZHU Cailan2
(1.InfectionDepartment; 2.NursingDepartment,ThePeople'sHospitalofQionghai,Qionghai,Hainan,571400)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in treat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31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general primary care,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primary care.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SAS scores,SD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s well as patient’s drug-dependence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 incidence of anxiety(12.90%) and depression(16.1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8.39%,51.61% respectively) after intervention (P<0.05). SAS and SDS scor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but SAS scores and SD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The drug depende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exerts obvious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effectively reduces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and promotes the rehabilitation.
KEY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psychological care; anxiety; depression
收稿日期:2016-03-25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12-026-03
DOI:10.7619/jcmp.2016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