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燕鴻++王杜春



摘要:為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fā)展,結合國內外測度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的理論基礎,構建了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并以黑龍江省15個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范縣的調研數據為樣本,采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方法,對樣本縣域的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進行打分、排名、歸類。研究發(fā)現,就緒度因子、應用度因子、影響度因子是發(fā)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核心要素;尚志市的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發(fā)展水平最高,克東縣的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最低;將15個縣域聚成5類,不同類別的縣域之間存在共性和差異性。最后提出黑龍江省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測度指標體系;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0.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5-0608-04
1農村電子商務研究現狀
1.1研究背景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關于創(chuàng)新農產品流通方式部分指出,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yè)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在河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率先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在2015年互聯網大會上,“互聯網+農業(yè)”備受關注,農村電商平臺加速落地已達成共識。黑龍江省“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大力發(fā)展黑龍江省農村電子商務,提升農業(yè)電子商務服務能力,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促進互聯網與流通產業(yè)深度融合。自2014年起,黑龍江省已推出15個電子商務綜合示范縣。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的測度是評價政府宏觀政策的有效工具,是了解電商行業(yè)發(fā)展情況的重要手段,是解決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保障,是衡量農村電子商務經濟競爭力的標準[1]。針對農村電子商務構建測度體系,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fā)展進行綜合評價。
1.2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測評體系的研究方法略有不同。20世紀90年代,Machlup、Porat分別對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測度進行研究,為電子商務測度提供了重要依據[2]。1998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成立了關于電子商務測度的專家組,以羅杰斯關于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的S曲線為基礎,將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分為就緒度、應用度、影響度3個階段,從而全面描述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水平[3]。2000年,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開始發(fā)布《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調查》,從中國網民的角度展開宏觀定性的統(tǒng)計研究[4]。2001年,推出了“CII電子商務指標體系研究與指數測算”,設定9個一級指標、32個二級指標,系統(tǒng)、綜合地對中國電子商務總指數進行測算[5]。2013年,阿里研究院發(fā)布了《2013年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發(fā)展指數報告》,依據阿里電商平臺交易數據,構建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發(fā)展指數(AEI)體系[6]。
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的測度多為定量描述,定性測量方法中指標的設定過于繁多,數據難以測量。近年來,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發(fā)展逐步加快,但尚未建立全面的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測評體系[7]。本研究借鑒現有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測評的相關文獻,以黑龍江省15個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范縣為例,通過實地調研數據和統(tǒng)計年報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黑龍江省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2研究假設
由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剛剛起步,發(fā)展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對國內外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測度指標進行梳理,結合中國農村發(fā)展電子商務的實際情況,從數據的可獲得性、代表性、權威性出發(fā),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依據OECD的評價方法提出3個一級指標假設:就緒度、應用度、影響度。H1為農村電子商務的就緒度,指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的前期準備,如基礎設施、人力、物力等。就緒度是農村電子商務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對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發(fā)展水平存在一定影響,但不是絕對影響。H2為農村電子商務的應用度,指農村電子商務的運營情況,主要體現在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對電子商務的應用。應用度水平高,表明該農村的電子商務交易使用頻繁,供給與需求雙方收益大。H3為農村電子商務的影響度,指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完成交易后,對政治、經濟、物流、就業(yè)結構、農民心理等帶來的影響。影響度越高,表明農村電子商務對當地經濟的影響越大。
根據3大類一級指標假設所設定的邏輯關系,對照CII指數及AEI指數,構建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測評指標體系,嘗試性地提出14個二級指標假設(表1)。表1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測評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說明就緒度農村互聯網普及率X1反映農村的上網程度農村快遞點數X2反映農村物流的基礎情況農村網站數X3反映農村信息化程度農村初中以上學歷所占比例X4反映農民受教育程度農村道路硬化率X5反映農村道路基礎情況應用度涉農電子商務企業(yè)數X6反映涉農電商平臺的應用度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X7反映農村電商平臺活動的程度農村網民網絡購物使用率X8反映農村網民網購使用密度農民網上支付率X9反映農民網上支付的使用程度網購消費占支出比重X10反映農村電子商務消費情況影響度農村物聯網線路情況X11反映對農村物聯網的影響電子商務就業(yè)指數X12反映電子商務從業(yè)人員的就業(yè)構成農村網民安全感知度X13反映農民對電子商務的信任程度農村病毒侵襲電腦比率X14反映電子商務的安全程度
H4:X1~X5為就緒度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假設這5個指標越高,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越好。H5:X6~X10為應用度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假設這5個指標越高,農民電子商務應用程度越強。H6:X11~X15為影響度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假設這4個指標越高,農村電子商務的影響度越大。H7:假設在因子分析中,各共同因子之間、特殊因子之間、共同因子和特殊因子之間均不相關,各因子之間的線性關系不顯著。H8:假設將15個樣本聚成5類,每個類別中存在共性,不同類別間存在差異性。
3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2015年上半年,黑龍江省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556.7億元,同比增長26.1%;網絡消費總額265.8億元,同比增長34.0%,這與黑龍江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工作有序開展密不可分。截至2015年,已有慶安縣、富裕縣、明水縣、肇源縣、尚志市、拜泉縣、集賢縣、泰來縣、勃利縣、延壽縣、嫩江縣、樺南縣、海林市、方正縣、克東縣成為示范縣。為全面、真實地反映黑龍江省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選取全部示范縣作為樣本來源地。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分為案頭調研、問卷調查2個部分。案頭調研主要整理《黑龍江省年鑒》《2014黑龍江省互聯網發(fā)展報告》中的相關數據。問卷調查針對15個示范縣,每個示范縣發(fā)放100份問卷,共發(fā)放1 500份問卷;去除不完整、有缺失的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 326份,有效回收率為 88.4%。調研受訪農民的樣本特征見表2。
4模型建立與結果分析
4.1因子分析KMO和Bartelett檢驗
因子分析主要利用降維的思想,采用較少互相獨立的因子反映原有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原有變量之間具有較強相關關系是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因子分析時應先研究原有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KMO、Bartlett檢驗,結果見表3。
KMO統(tǒng)計量的取值為0.0~1.0,一般情況下,KIMO值>0.5時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檢驗以原有的相關系數矩陣為出發(fā)點,其零假設H0相關系數矩陣為對角矩陣,如果拒絕原假設,表明可以進行因子分析;如果不拒絕原假設,則表明這些變量可能獨立提供信息,不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值為0.537,且Bartlett檢驗P=0.000,表明樣本數據較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4.2提取公因子
根據原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采用SPSS 19.0軟件對黑龍江省15個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的14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選取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大于80%的特征根,提取了3個主成分。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2.039%、29.935%、28.712%,采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進行旋轉,旋轉平方和載入后累計貢獻率達到90.686%,原有變量的信息丟失總體較少,因子分析效果較理想,這3個主成分基本反映原有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表4)。
運用方差極大值法得到因子載荷矩陣,用平均值代替缺失值,使選取的主因子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其實際含義。由旋轉得分矩陣(表5)可知,農村互聯網普及率X1(0.948)、農村快遞點數X2(0.974)、農村網站數X3(0.628)、農村初中學歷所占比例X4(0.958)、農村道路硬化率X5(0.963)5個指標在表4解釋的總方差
第一主成分上載荷較大,代表了就緒度主因子。涉農電子商務企業(yè)數X6(0.824)、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X7(0.905)、農村網民網絡購物使用率X8(0.866)、農民網上支付率X9(0.835)、電子商務交易額占GDP比重X10(0.921)5個指標較能反映農村電子商務的應用度,在第二主成分上載荷較大,代表了應用度主因子。農村物聯網線路情況X11(0.972)、電子商務就業(yè)指數X12(0.952)、農村網民安全感知度X13(0.948)、農村病毒侵襲電腦比率X14(0.917)4個指標在第三主成分上載荷較大,代表了影響度主因子。主成分分析驗證了農村電子商務在就緒度、應用度、影響度存在著水平差異,各二級指標的歸類與原假設一致。
4.3計算因子得分
由成分得分系數矩陣(表6)可知,采用回歸法得出各因子得分函數,將3個公因子表示為各變量的線性組合,并直接代替14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主因子F1就緒度、F2應用度、F3影響度3個公因子得分公式如下。
由綜合得分排名可知,尚志市、肇源縣、海林市、集賢縣、延壽縣的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較高,勃利縣、明水縣、方正縣、泰來縣、克東縣的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較低。其中,尚志市各因子得分均為正值,表明尚志市的就緒度、應用度、影響度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2015年,尚志市的地區(qū)生產總值在15個示范縣中最高,達到315億元,年均增長14%;電子商務企業(yè)數為47家,其中涉農2家。尚志市的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帶動了當地土特產品的銷售。
克東縣的3個公因子得分均為負值,表明克東縣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低于示范縣平均水平。就緒度因子得分為 -0.750 6,表明其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較不完善;應用度得分為-1.099 6,在實地調查中發(fā)現,當地農村主要進行傳統(tǒng)交易,涉農電子商務企業(yè)較少;就緒度得分、應用度得分均較低,其影響度因子也為負值。克東縣政府應加強宣傳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真正讓農村電子商務為農民帶來利益[8]。
4.4聚類分析
為深入了解黑龍江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情況,對黑龍江省15個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進行分類,從而找出同一類別的共性以及不同類別的差異性。依據因子分析中的農村電子商務綜合得分F,選擇系統(tǒng)聚類分析方法,運用SPSS 19.0軟件進行系統(tǒng)聚類計算,標注個案為地區(qū),聚類方法為組間聯接,區(qū)間為平方Euclidean距離,指定聚類數為5,標準化采用Z得分,繪制出樹狀圖[9]。
由聚類結果樹狀圖(圖1)可知,尚志市為第1類,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發(fā)展水平最高;肇源縣、海林市、集賢縣、延壽縣為第2類,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發(fā)展水平較高;嫩江縣、樺南縣、拜泉縣為第3類,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發(fā)展水平一般;慶安縣、富裕縣、勃利縣、明水縣為第4類,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發(fā)展水平較低;方正縣、泰來縣、克東縣為第5類,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發(fā)展水平最低。
5結論與建議
黑龍江省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處于起步階段,測度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村市場經濟、信息經濟的發(fā)展情況,為各級政府和企業(yè)的政策調整提供依據。
5.1結論
反映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的指標與原假設基本一致。選取樣本數據并構建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剔除多重共線變量。經檢驗,采用主成分聚類分析的方法研究縣域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相對水平是可行的。實證分析表明,就緒度、應用度、影響度是影響黑龍江省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的核心要素。
就緒度因子、應用度因子、影響度因子的權重系數分別為0.35、0.33、0.32,3個主要公因子對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綜合水平的作用差異不大。黑龍江省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起步較晚,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但就緒度因子對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并不顯著。
由聚類分析可知,同一類別的縣域具有共性。因子得分為第1類的尚志市與第2類的肇源縣、海林市、集賢縣、延壽縣具有共同特點,即應用度因子得分均為正值,表明其應用度高于平均樣本水平。這5個縣域均有涉農電子商務的龍頭企業(yè),帶動整個農村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方正縣、泰來縣、克東縣排在第5類,這些地區(qū)的應用度因子、影響度因子得分均為負值。這3個縣域的農村網民對互聯網安全的感知度較低,且其網上支付率很低,多數農村網民選擇貨到付款,對電子商務不信任從根本上影響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fā)展。
5.2建議
就緒度、應用度、影響度應齊頭并進,打造黑龍江特色區(qū)域性農村電商平臺。在起步階段,這3個方面須兼顧發(fā)展。針對農村生產生活資料的采購需求,建設B2B、B2C綜合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完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提供農產品交易、綜合服務、物流服務、金融服務等涉農電子商務的相關服務。及時準確地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使農產品銷售渠道保持暢通,解決難買難賣問題。
涉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yè)要當領頭羊,提升農民的電子商務意識。黑龍江省農村經濟主要依靠農業(yè),與江浙地區(qū)的“淘寶村”不同,多數黑龍江省農村均自下而上由傳統(tǒng)行業(yè)轉型為電子商務服務業(yè)。為使黑龍江省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應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yè)建設、發(fā)展電子商務、加強農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真正讓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為各方所用。
利用黑龍江省區(qū)域特色農產品品牌,拓展綠色食品電商銷售渠道。通過現有的各類電子商務平臺及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國內知名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推動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網上銷售。同時,對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旗艦店、連鎖店等現有綠色食品營銷渠道進行改造,逐步構建覆蓋全國的龍江綠色食品線上線下銷售網絡。
提升電子商務物流倉儲能力,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全面開展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鼓勵大專院校與電子商務產業(yè)園區(qū)合作建立電商人才培訓基地,做到懂電商、善應用、通電商、善營銷。鼓勵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針對傳統(tǒng)流通企業(yè)開展電商應用實訓,帶動企業(yè)形成“互聯網+流通”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凌守興.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產業(yè)集群形成及演進機理研究[J]. 商業(yè)研究,2015(1):104-109.
[2]劉躍,王文慶. 區(qū)域電子商務發(fā)展指數的重構及實證分析[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30(7):144-147.
[3]任今方. 區(qū)域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測度方法研究與實證[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0):48-51.
[4]薛偉賢,劉駿. 數字鴻溝主要影響因素的關系結構分析[J]. 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28(5):85-91.
[5]劉敏,陳正. 電子商務發(fā)展測度指標體系研究[J]. 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08,23(7):20-28.
[6]王海龍,司愛麗. 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構想[J]. 經濟縱橫,2007,3(2):38-40.
[7]湯英漢. 中國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及空間分異[J]. 經濟地理,2015,35(5):9-14.
[8]楊堅爭,周濤,李慶子. 電子商務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J]. 世界經濟研究,2011(10):40-43.
[9]鄭亞琴.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區(qū)域基礎設施發(fā)展水平的主成分聚類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07,1(1):119-122.鄭凱麗,周洪. 重慶山區(qū)農戶轉入耕地補償現狀及影響因素——以重慶市酉陽縣為例[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6,44(5):6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