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金河++劉志凌++薛飛
摘要:在當前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強化、農業科研院所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家宏觀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等新形勢下,院所農業科技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運行模式和政策措施,都需要進一步隨之調整和創新。如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做農業創新發展的科技供給方;如何以技術創新為基點,做科技成果的轉化助推器;如何以技術服務為依托,做涉農企業的創新發動機,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研究梳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產業的實踐,思考和探索今后創新發展之路,對于同類農業科研院所來說,既具有典型意義,也具有普遍意義。
關鍵詞:農業科技;科技產業;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 F323.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5-0612-02
新形勢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科研體制改革已初步完成,國有企業資本投資收益納入財政預算勢在必行,作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產業管理部門應主動策應科技產業宏觀發展新政策,根據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投資企業基本現狀積極探索對現有企業分類管理模式;研究院控股企業股權比例退出機制,實施股本多元化、混合所有型股本機構等形式,增加企業競爭活力,以股權激勵作為企業重要驅動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研發增強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繼續探索研究所與企業的合作機制,提高研究所成果產出能力和企業對新成果的承接消化能力;完善企業目標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建立與業績相匹配的薪酬分配體系。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產業發展的主要實踐
1.1堅持“科研立院,開發強院”戰略,促進科技開發反哺科研
1985年3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全面啟動了我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本輪改革以科技與經濟結合為目標,主要圍繞削減科研機構事業費、推動獨立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推動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鼓勵科技人員創辦科技企業等內容進行[1]。在此形勢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提出“科研是立院之本,開發是強院之路”策略,在保證科研工作的同時全面推進科技開發工作。制定和完善科技開發管理條件,提倡院、所、室三級開發。通過與相關企業和生產單位建立多個生產科研聯合體,開展科技開發協作,以及技術成果轉讓、自辦實體、開展技術咨詢服務等形式,促進了科技開發收入大幅增長,有力地反哺了科研工作。
1.2實施以科研為主體,以科技開發、科技服務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戰略,科技產業布局初具雛形
1992年8月,國家科委和體改委發布了《關于分流人才,調整結構,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2],并且在中央“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方針指導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興辦了大批開發實體。“一體兩翼”的指導思想得到了廣泛認同,科研與開發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基本確立。“九五”期間,全院自辦聯辦經濟實體40多個,形成了一支400多人的專門從事科技開發的隊伍。并在1994年首次由院自辦螺旋藻開發實體,開始探索和拓展科技產業化新路子,以產業為中心的院內聯合初見成效,實現了院由“科研型”向“科研經營型”的轉變。院傳統科研優勢項目開發效應凸顯,“八五”期間種子種苗、獸醫獸藥、復配疫苗、復配農藥、螺旋藻、飼料添加劑等開發收入占院開發創收的79.3%,“九五”前3年以種子為龍頭的主體產業,占全院開發純收益的80%以上。
1.3全面推進科研體制改革,科研事業與科技企業新型鏈接關系形成
1999年8月,在中央“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方針指導下,全院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導向,拉開了事企分離的改革序幕。通過組建實業總公司,進一步加強對院科技型企業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著力提高科技開發的組織化程度,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并使農業科技企業逐步向企業股份化、管理規范化、業務專業化的方向發展[2]。以研究所剝離出來的經營性資產和人員為基礎,構建了13個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主、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的科技型有限責任公司。由此初步形成了院科技企業群體,構成了以種業、獸用生物制品、無公害環境友好投入品、優質農產品、灘涂開發為主的基本產業框架。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知識產權權益為紐帶的科研與產業的新型鏈接關系。這種新鏈接有力地推動了科研與經濟更緊密結合,為科研成果的產出、推廣提供了更為有力的經濟支撐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科技產業的做大做強提供了堅強而持續的技術保證[3]。
1.4推進股權多元化、產業規模化,科技產業由資產管理向資本運作轉變
隨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被確認為一類公益性研究機構。隨之帶來的是科技產業管理方式的轉變。一是進一步加強院科技產業的規范化管理。主要通過實業總公司行使國有出資人權力,出臺如國有產權代表管理、財務審計監管等管理細則規范企業運行;二是與社會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企鏈接和資源整合,積極推進企業股權制度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為解決困擾公司發展的資金問題、資產結構問題、業務結構問題、政策問題打開了新的思路。三是以高新技術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入產業投資基金,構建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平臺。與江蘇省種業基金一起,合資成立江蘇農科種業研究院,開展以農作物新品種研發為核心業務的種業創新工作。
2對科技產業發展的定位思考
在當前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事企脫鉤分離、領導干部企業任職清理、自辦企業收益納入財政預算等規定性動作,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4]。同時,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又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驅動。實踐表明,現階段院科技產業的發展與母體院還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科技產業發展的主導目標已不僅僅是創收功能,更為重要的是,科技產業是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成果轉化、服務三農、經濟回報、穩定大局、承擔項目等社會責任和功能[5]。這就要求院科技產業作為所企合作和重大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轉化平臺,必須創新產業管理模式,發揮產業平臺支撐優勢,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促進科技與經濟的融合。
2.1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做農業創新發展的科技供給方
目前,科技創新領域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的速度明顯加快,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一體化發展趨勢,迫切要求加快創新速度,提升創新質量。長期以來,以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為主要研究內容,以高校、科研機構為主體的國家創新體系與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缺少銜接和協同,呈現“兩張皮”格局。因此,推進高水平科研成果市場化,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依靠科技創新力打造產業競爭力,是今后科技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6]。應按照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原則,走開放合作的內涵式發展之路;應著眼于區域發展轉型升級的有利契機,按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的要求,凝練現代農業發展亟需解決的重大科技問題,打造形成以農業科研機構為主體、產學研用各領域協同創新的新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
2.2以技術創新為基點,做科技成果的轉化助推器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產業是在以非經營性科研與生產經營相分離為核心的改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現階段,科技產業又是新的農業科研創新體系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構成新時期下的科技創新整體。無論在任何發展階段,科研與產業始終緊密相連,是“唇齒”關系[7]。因此,科技產業的發展,要緊緊依托并最大限度地發揮院層面的科技優勢、成果優勢和無形資產優勢,將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集成科研大項目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熟化的技術和成果,通過有效的轉化機制,組裝進入對口企業。在此基礎上,形成科技成果的長效轉化機制和新的科研產業鏈接關系。
2.3以技術服務為依托,做涉農企業的創新發動機
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永恒的動力。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匯集到農業領域,對農業科技和技術成果的需求非常迫切。從長期看,科技創新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業作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趨勢不可逆轉[8]。但從現階段來說,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較差,科研力量普遍薄弱,主要依賴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協同創新[9]。因此,院科技產業的發展,必須要面向和尊重涉農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充分發揮全院的農業科技優勢,整合服務資源,搭建服務平臺,增強服務功能,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3 江蘇農業科學院科技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面臨新的形勢和要求,科技產業的發展應著眼于全院科研事業發展及創新創業大局,以科技產業優化升級、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努力構筑創新精神培育、創新能力提升以及創新型高科技企業集聚和發展的高地;應緊緊圍繞發展創新、調整優化、完善監管、和諧安全4個要點,優化布局種子種苗、獸用生物制品、無公害環境友好投入品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四大板塊,引導探索現代農業信息服務產業、高效進口替代性園藝種苗產業、裝備農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應全面整合科技產業資源、資產、業務、人才和文化,逐步向產業關聯集中、資本集約配置、體制健全高效、企業優勢明顯、資產保值增值方向邁進,努力走出一條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引領性好、創新力強的科技產業發展新路子。現階段建議如下:
3.1實施企業分類管理
主動策應科技產業宏觀發展新政策,對現有企業實行分類管理。遵循市場機制,關停并轉一批效益低下且成果轉化功能不全的企業;對院投資但不控股的企業,嚴格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辦法要求,行使好出資人權責,確保股東權益;對院全資或控股企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引進戰略投資者,做大主導產品,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確保經濟效益增長,確保企業抗風險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3.2推進企業管理創新
立足公益一類科研單位性質,按照科技產業“由資產向資本、由產品向產權、由營銷向服務轉變”的思路,完善產業管理委員會運行機制,實行院投資企業財務負責人委派和交流制度,加強企業內部審計,實現國有資本的有效管理。推進企業目標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建立與業績相匹配的薪酬分配體系。逐步推進企業全成本核算,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3.3強化企業成果轉化應用承接功能
繼續強化研究所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提高研究所成果產出能力和企業對新成果的承接消化能力;推進科技資源及知識產權向市場有序流動,支持院重大科技成果在院投資企業的熟化轉化,助力院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梳理院系統產業資源,建立研究所按市場機制轉化科研成果,開展橫向合作,發展所辦產業的激勵機制,提高各研究所自主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黃鋼.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雙創理論與實踐[J]. 農業科技管理,2011,30(1):1-5,13.
[2]黃鋼,張景林,龍厚蓉,等. 農業科研院所科技產業發展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8(11):96-100.
[3]李德新. 農業科研單位成果轉化路徑探索[J]. 經濟研究導刊,2010(4):187-188.
[4]李勝,王寧. 農業科研院所科技產業發展戰略探討[J]. 江蘇農業科學,2003(5):45-47.
[5]李德新.完善創新體系建設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江蘇省農科院探索產學研結合發展新路[J]. 江蘇科技信息,2009(6):2-4.
[6]嚴少華,李德新.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發展歷程回顧[M]//嚴少華,李德新.現代農業與農業科技發展研究.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4-377.
[7]劉志凌.放大協同創新優勢[J]. 群眾,2016(3):12-13.
[8]吳紅林,曾洪展,呂雅靜.基層農業科研院所科技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考[J]. 農業科技管理,2009,28(6):83-84.
[9]王賀,趙林萍,王芳,等. 淺談農業科研院所科技平臺建設與發展[J]. 科技管理研究,2015(10):23-25,31.林立杰,李凈樂,曹雪霖,等. 新型農業企業經營者勝任力模型構建及構成要素[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5):61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