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商學院 張莎莎 姚遠
?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河南大學商學院張莎莎姚遠
摘 要: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人們對危機的認識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國家監管機構在指出危機原因的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此次危機始于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并在極短時間內蔓延成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大沖擊。近年來我國政府采取多種措施解決此次危機帶來的難題,其中包括積極財政政策、產業振興政策等。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的成因之后,把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我國的應對政策分條羅列,并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次貸危機 金融危機 應對政策
美國雖稱得上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卻也無法幸免于難。原因在于長期以來,美國實行的經濟策略引發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最終美元泛濫成災,貧富分化問題一發不可收拾。而當時美國的房市還處于旺盛時期,普通的民眾不顧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一味地選擇高額貸款投資房地產。這種超負荷的債務負擔,以及投資過程的金融詐騙行為,是造成次貸危機的深層原因。
1.1信貸制度放寬,房產形勢低迷
亞洲經濟危機發生期間,美國通過將貨幣政策放寬,短時間內就解決了這場危機帶來的問題。但之后的幾年內,這次事件也在經濟領域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很多人甚至認為次貸危機的導火線就是當時美國政府所實行的利率政策。因為置辦房產不僅要求購買者有足夠的錢支付首付,而且申請按揭貸款也需要申請人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支付貸款。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申請貸款卻變得相當容易。
事實上,為了應對2000年前后的網絡泡沫破滅,美國政府推行了令富人受益的減稅政策,美國政府持續下調利率,誘使很多普通收入水平的民眾也能通過申請銀行貸款投資房地產。信貸制度的放寬,掀起了一股投資房產的熱潮,對房地產市場形成極大刺激,也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種子。
1.2華爾街財務政策激進,普遍存在僥幸心理
華爾街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開始實行各種房貸政策,包括多樣化的月利率政策,甚至零首付計劃,對美國的次級按揭貸款市場形成了巨大沖擊。此時的借貸標準已然名存實亡,有的貸款申請人并沒有一定的經濟償付能力,卻也能很容易獲得貸款,甚至申請數額高于房價總額度。房產形勢下滑后,很多人根本無力償還債務,直接導致了危機的爆發。而華爾街必然也意識到了危機的嚴重性,但利益的驅使導致很多人還是存在僥幸心理,直至危機蔓延開來,很多金融巨頭都無法避免次貸危機的波及。
1.3監管機構失職,放貸政策失誤
金融監管機構的失職,也是造成次貸危機的原因之一。具體表現為:監管機構忽視了潛在的金融風險;對金融衍生品和次貸產品的發行量沒有嚴格的限制;對市場評級機構的監管也很松懈。另外,美國央行在過去幾年內連續降低放貸抵押標準,造成獲得貸款的條件放寬,很多信譽不好的人也可以輕易獲取貸款以投資房產。同時,市場評級機構在對次貸產品評級時,主觀性很強。這樣薄弱的監管意識,最終導致投資者的恐慌,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并迅速蔓延至全球。
1.4美國政府危機意識薄弱,處理力度不夠
2007年繼美國房地產形勢下滑之后,次貸抵押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向美國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可謂當時最大的一起機構倒閉案,卻沒有引起政府足夠的重視。隨后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事件爆發,美林銀行被收購,雷曼破產事件也相繼引爆,美國政府這時才開始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此時美國政府才開始接管“兩房”,但同時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論,很多人提出崇尚自由的輿論,反對政府的直接干預。面對各方壓力,政府被迫放棄了雷曼。因而直接造成了雷曼的破產,以及之后美林銀行被收購的惡果。很顯然,從危機開始浮現,直至最終大爆發,美國政府的危機意識和應對舉措都沒有跟上節奏,這也縱容了次貸危機的肆意蔓延和惡性影響。
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很快就對全球各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我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具體表現如下。
(1)美國作為我國的第二大對外貿易合作伙伴,這次金融危機直接造成兩國的進出口占總額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進出口是我國國民收入水平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因此,此次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很大,直接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增長。
(2)金融危機的爆發致使世界各國的資源能源的價格出現了下降的趨勢,而我國正好利用這次下滑的機會,加快對稀缺資源的采購,從這個方面來說,此次危機對我國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本質上這場危機是對我國過度外向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全面沖擊。引發的最嚴重的后果之一就是近2000萬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的農民工失業。由此可見,我國也承受著很大的社會壓力和經濟壓力。
隨著金融危機逐步蔓延全球,我國政府明確提出應對政策,包括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具體表現如下。
(1)擴大政府公共投資,著力加強重點建設。把社會性事業的建設作為重點發展對象,如農業基礎設施、農村民生工程建設和教育醫療衛生建設等。同時,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和服務業的發展力度。
(2)大力推進稅費改革,將結構性減稅放在首要地位,使企業和居民的稅賦有所減輕。擴大企業投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全面實施消費性增值稅,減輕企業稅賦,促進企業增加自主創造和技術改造的投入。
(3)積極拉動消費需求,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通過刺激消費需求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這不僅是我國長期以來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對我國和諧社會主義的構建,以及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4)著重企業技術改革和科技創新。加快結構性發展方式的調整和轉變,支持科技更創新高。
(5)對財政的收支結構進行優化,改善農村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民的津貼,推動農村及教育醫療事業的發展,保障和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
綜上所述,我國采取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措施能夠有效挽回經濟低迷的局面,但基于我國自然條件和市場環境的特殊性,提出了以下幾條建議。
(1)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拉動內需。我國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居民的消費需求問題。原因在于我國也存在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因此,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才是拉動內需的根本。
(2)要警惕政府干預的前提是市場化的經濟環境。我國市場環境的特殊性表現為市場缺乏彈性,這就可能導致私人以及投資機構的投資需求對利率彈性的不敏感,所以政府應加大對市場的改革力度,完善我國市場環境。
(3)要將重點放在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上。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城鄉加起來約2000萬,農村約有2億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農民約1.5億。由此可知,我國每年的剩余勞動力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故解決就業問題也必須盡早提上日程。
(4)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仍處于投資導向階段。經調查可知,我國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性很強,外貿出口占我國GDP的比重不可忽視,而此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造成重創。雖然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比較困難,但實際上也造成了我國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由此就為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造了機遇。
參考文獻
[1] 陳平.金融危機與經濟學流派的實踐檢驗[J].演化與創新經濟學評論,2015(11).
[2] 王維安,徐瀅.次貸危機中美聯儲非常規貨幣政策應對影響和效果[J].國際金融研究,2011(1).
[3] 潘亞嵐,石金巧.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我國積極財政政策[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4] 張明.透視美國次級債務危機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2007(9).
通訊作者:姚遠(1975-),女,河南省開封市人,教授,主要從事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
作者簡介:張莎莎(1990-),女,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河南大學商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c)-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