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學泉城學院 林全杰 李建華 李彥超
?
“一帶一路”戰略下臨沂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對策①
濟南大學泉城學院林全杰 李建華 李彥超
摘 要:物流之都——臨沂地理位置優越,東接亞太經濟圈海上絲綢之路,西通我國中西部至亞歐絲綢之路經濟走廊區域,地處重要的戰略節點位置,是北方地區最大的商品交易集散地,具有良好的商貿物流體系基礎,對外貿易發展較快,擁有“中國市場名城”的美譽。臨沂在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為臨沂商貿物流業走向世界打通了一個新的通道,對促進臨沂商貿物流業轉型升級和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本文圍繞臨沂商城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對臨沂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對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商貿物流業 “一帶一路” 優勢 機遇
李建華(1986-),女,山東煙臺人,講師,碩士,濟南大學泉城學院商學院任教,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方面的研究;
李彥超(1985-),女,內蒙古赤峰人,講師,碩士,濟南大學泉城學院商學院任教,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方面的研究。
臨沂商城核心區是我國創辦最早的專業批發市場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臨沂作為批發市場和商品集散地商貿物流業發展迅速,逐漸成為江北最大的區域性商品集散中心。臨沂商城擁有128個專業化市場,經營產品品種6萬多個,經營攤位5萬個,商貿物流覆蓋全國18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和亞、非、歐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商品交易額達三千多億元,商貿物流業已成為臨沂經濟最具特色的名片和亮點。
臨沂作為一座商貿城市,作為配套產業的物流業在商貿市場的帶動下迅猛發展,但是目前總體上仍然是以內貿為主,臨沂商城國際化任重而道遠。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臨沂順應國家政策提出跳躍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利用商貿物流業的優勢,東聯海上絲綢之路,西通絲綢之路經濟帶,加速推進商貿物流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商貿物流產業現代化、國際化,推動臨沂經濟可持續發展。
1.1物流業基礎發達,形成品牌優勢
在商貿業的繁榮發展中,臨沂物流業逐漸專業化、規模化。近年來,圍繞著打造“物流之都、商城臨沂”的目標,臨沂商城對傳統的批發市場進行了整合提升改造。一大批現代商貿物流企業在臨沂商城的整合和提升中,致力于走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道路,使臨沂成為聞名全國的“天下物流、中國臨沂,中國臨沂、物流天下”的品牌城市,臨沂商貿物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物流基礎設施發達,成為助推臨沂經濟發展的引擎,臨沂也被稱為“中國商貿名城”、“中國物流之都”。
1.2跨國貿易通道基本形成,臨沂商城彰顯國際化貿易新格局
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臨沂推進商城現代化、國際化開創了新格局,“海外商城”的構建,加快了臨沂商貿物流業的轉型升級。“一帶一路”橫跨亞歐大陸,沿線國家和地區眾多,目前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臨沂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作為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年交易額3000多億元、進出口額70億美元的臨沂商城,正在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積極謀劃布局全球貿易版圖,把商品范圍從“買全國、賣全國”逐步拓展到“買全球、賣全球”;通過布局全球營銷網絡,構建跨國綠色貿易通道,建設具有現代化、國際化標準的臨沂“海外商城”。
1.3依托實體商貿市場,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速
臨沂商貿物流業依托實體市場,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加速進行轉型,通過設立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產業專項發展資金,積極創建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打造跨境電商平臺。通過搭建電商服務平臺,培育電商骨干,整合電商資源,加快電子商務產業園和電子商務實驗區建設,加快促進智慧臨沂商城建設。目前,已經有30多個批發市場設立了電商經營區,搭建了24個電商平臺,創建了12個電商園區,園區入駐企業260多家,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突破1100億元,網商商戶和企業達6萬余家,電子商務從業人數達25萬,實現線上線下交易融合發展。同時,依托臨沂商城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園,正在加快布局境外倉、保稅倉和邊境倉。
1.4逐步推進多種物流運輸方式
臨沂商城利用比較成熟的現代化公路物流運輸網絡,加上橫貫東西全境的鐵路運輸和剛剛起步的航空物流,使得臨沂商貿物流運輸通達國內各地。目前臨沂正在加快推進與邊境口岸城市的對接合作,實現多種物流運輸方式的高效對接,爭取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中的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加速把臨沂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物流運輸交通樞紐城市,盡快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中去,重現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
2.1物流多式聯運服務不發達
臨沂物流運輸體系較為單一,物流運輸基本上是以公路物流運輸為主,鐵路物流運輸服務比較薄弱,高速鐵路物流運輸缺乏,快速運輸僅能依靠航空,而航空物流運輸則是剛剛起步,機場航線數量偏少,以國內航線為主,尚未開放國際航空口岸,缺乏國際航班,尚未實現商品進出口直通國際口岸和邊境口岸,貨物運輸量比較少,運輸成本比較高,阻礙臨沂物流運輸拓展國際化發展的空間。跨境電子商務所需的國際郵政小包業務尚未開通,物流多式聯運不發達,在運輸資源整合和對接方面,政府和企業缺乏共謀合力,這些都是制約臨沂商貿物流業國際化的短板。
2.2商貿物流企業缺乏“走出去”的認識和經驗
臨沂物流企業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就需要通過供應鏈物流服務“走出去”。目前,物流企業的物流服務只是在內陸和港口之間提供物流服務,而對物流服務“走出去”缺乏認識和經驗,尚未打通“走出去”的國家物流通道,限制了物流產業鏈服務的提升,這無疑是當前物流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重大挑戰。傳統的物流企業能否從思想上盡快適應并進行角色轉換,走信息化、集約化之路,轉型現代物流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到“一帶一路”的建設效果。
2.3產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
盡管近年來臨沂商貿物流業實現了跨越發展,物流園區初具規模,行業發展勢頭比較強勁,但是由于物流業入門門檻比較低,導致物流產業規模小,相對比較分散,管理薄弱,甚至一些物流企業缺乏企業職業道德素質,降低信譽度,削弱了臨沂商貿物流業的整體實力,縮小了臨沂商貿物流圈的輻射范圍。另外,物流業技術水平業不高,離發達國家現代物流管理模式還有很大的差距,業務操作和管理方式也不是十分規范。
當前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的商貿物流業作為臨沂的特色優勢產業,立足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尋求發展,迫在眉睫。
3.1完善交通運輸設施和網絡,構建海陸空立體化的國際物流運輸通道
運輸是物流業的命脈,依托臨沂公路交通貨運樞紐,發揮其運輸密度大、覆蓋范圍廣、輻射范圍大的優勢,在公路運輸領域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加快推動臨沂商貿物流業的轉型發展;鐵路運輸方面,要在現有鐵路交通網絡設施的基礎上,加大鐵路交通覆蓋范圍,開通直達邊境口岸和中、西亞的國際特快貨運專列,利用臨沂商品質優價廉的特點,擴大臨沂商貿物流在國內外范圍內的影響力,打通臨沂與中亞、西亞間的“商貿走廊”通道,暢通商品跨境物流;加速開放國際航空口岸,增加機場航線特別是國際航班數量,構建國際物流大通道,實現物流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化物流節點城市布局,實現臨沂商品通達全球。
3.2加快國際化進程,創新物流服務模式
臨沂目前的商貿物流企業多是本地傳統的商貿物流企業,存在著小、散、弱等特點,所以我們應在現有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創新物流服務模式,加強信息交流,應加強資源整合,加大政府對物流企業整合重組引導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規模現代物流企業。擴大市場份額,規范市場秩序,減少物流成本。政府應著眼大局,建立現代化物流產業園區,適應現代“大物流”和“物流產業集群”,進一步促進臨沂商貿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多式聯動為重點,規范商貿物流業,加快商貿物流業標準化、信息化、機械化進程,在管理上實現與國際化物流企業的對接,迎接“一帶一路”政策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3.3加快“海外商城”建設,促進臨沂商城國際化
進一步加強與擁有海外工程項目的企業合作,吸引國內外客商與臨沂商城的合作,推動在亞、非、歐、美等國家建立“海外商城”,促進臨沂商城在更深程度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入駐臨沂物流園區的國內外企業加大政策支持,提供優質服務,在產業合作、國際物流、國際商貿等方面提供便利化的政府指導意見,切實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物流企業“走出去”提供優惠政策條件,協助臨沂商貿物流企業以集群的方式“走出去”,在國際市場空間進行開發建設,拓展國際化市場空間,融入國際市場,做大規模,做響品牌。
3.4建立“互聯網+臨沂商城”的新模式,加快網上商城建設
電商的崛起為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2015年第七個“雙11”全球狂歡節以全天912億元的交易額再次刷新紀錄。電商作為新的商貿“游戲規則”正在洶涌來襲,緊抓當前電商時代的新變化是發展的重中之重。臨沂商貿物流業應進一步抓住機遇實現由傳統批發商向電商的轉變。采用“互聯網+臨沂商城”的新模式,完善服務體系,建立大數據服務中心,形成集信息、會展、支付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交易服務平臺,實施跨境電商服務工程。
3.5開展貿展合作,建設國際貿易、會展經濟新高地
加大會展業扶持力度,加快會展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優化會展業合理布局,打造臨沂商城會展集中區集聚優勢。培育大型專業特色展會,加強與國際會展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大型品牌展會落戶臨沂,推動臨沂商貿物流業產業升級,通過商貿物流業和會展業的聯動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王均偉.融入“一帶一路”推動跨越發展[EB/OL].大眾網,2015-10-16.
[2] 陳楠枰,劉旸.“一帶一路”:中國外交新觀念[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4(5).
[3] 汪鳴.“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業的機遇與挑戰[N].東方煙草報,2015-05-21.
作者簡介:林全杰(1977-),男,山東煙臺人,講師,碩士,濟南大學泉城學院商學院任教,主要從事西方經濟學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山東小微企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15 WG51)。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c)-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