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 李爽石家莊鐵道大學 蔣春艷 孫海召
?
基于生態保護的綠色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①
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李爽
石家莊鐵道大學蔣春艷孫海召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有效地推動了國內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把握好城鎮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將城鎮化發展與生態文明相結合,建設集低碳、環保、智能、集約為一體的綠色城鎮勢在必行。本文在介紹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了城鎮化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對綠色生態城鎮化進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設對策。
關鍵詞:生態保護 綠色城鎮化 發展戰略 研究
蔣春艷(1976-),女,漢族,河北玉田人,石家莊鐵道大學,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環境經濟學方面的研究;
孫海召(1976-),男,漢族,山東省海陽市人,石家莊鐵道大學,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城鎮化建設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加速,但與之相伴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城鎮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已成為當前制約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原則和理念,提倡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已成為我國城鎮化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1]。基于此,為推動新型綠色城鎮化發展進程,研究基于生態保護的綠色城鎮化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對于城鎮化而言,其指的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并聚集的過程,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第二和第三產業為主,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逐漸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2]。城鎮化發展不但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情況,而且也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與科技水平進步的重要標志。
對于生態環境而言,其指的是以人類為主體,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一定影響的自然因素和環境條件的總和,主要包括除人以外的其他環境要素[3],例如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資源、大氣環境等。
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對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代表傳統農村面貌、生態環境的改變;另一方面,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需要傳統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要隨之改變。若城鎮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沒有重視農村生態環境,尊重生態自然規律,則極易引發生態環境破壞。因此,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推動綠色環保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
2.1城鎮化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
(1)在城鎮化建設與發展中,存在著土地利用規劃不合理問題,導致農村耕地嚴重受損,進而引發耕地危機。一方面,農村耕地面臨著因鄉鎮企業不合理發展和城鎮規模擴大而造成的“占而不用”問題,導致大量農村耕地資源被肆意占用與浪費;另一方面,城鎮化發展中形成的部分鄉鎮企業由于生產技術、工藝水平、設備等相對落后,造成其對周邊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產生嚴重破壞和污染問題。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大量農村居民轉入城鎮生活并從事非農產業,造成農村大量耕地閑置浪費。
(2)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對地下水體資源帶來諸多危害,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鄉鎮企業在污水處理技術、資金投入方面嚴重不足,致使生產污水、廢水直接排放到地下,導致地下水體資源嚴重污染;另一方面,人口和生產發展的多方面壓力,過度使用農藥,導致地下水和地面水的總量和質量不斷下降。
(3)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對空氣產生了一定污染,這主要是由于部分鄉鎮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煙塵、粉塵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同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發展,機動車數量的增加帶來的尾氣污染也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4)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在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城鎮固體廢棄物污染也在不斷加重,成為城鎮化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大量農村居民涌入城鎮,造成的生活生產固體廢棄物無法及時清理;另一方面,堆積、掩埋、焚燒等處理固體廢棄物方式,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循環性、統一性,還間接污染了生態系統中的水、大氣、土地、植物等,不利于城鎮生態環境的保護。
2.2城鎮化引發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
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對城鎮生態環境帶來諸多危害,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5]。
(1)由于我國長期存在著的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在農業經營管理模式中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導致社會經濟城鄉差距較大,為擺脫農村貧困的現狀,部分農民負擔過重走上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道路,對于城鎮生態環境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2)導致城鎮化進程中環境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經濟因素,這主要是由于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政府投資融資體制缺位,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科學技術不足以及鄉鎮企業的粗放型生產方式等原因造成的。
(3)目前國內社會和民眾對于生態環境和能源資源保護意識較差,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綜合管理能力明顯不足,并且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夠完善,配套的監督檢查機制缺失等,都會對城鎮化生態環境的保護產生不利影響。
為處理好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城鎮化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穩定,提出了綠色生態城鎮化的概念,即指在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筑、交通、產業配套等方面,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運營的城鎮化[6]。在綠色城鎮化建設與發展中,應注意以下幾個重點問題。
(1)建設和發展綠色城鎮化社會,應始終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將“綠色、循環、低碳”理念貫穿于城鎮化建設與發展整體進程之中,例如城鎮化設計規劃、城鎮化空間布局以及城鎮化實際建設等。
(2)避免過去盲目規劃和發展的城鎮化錯誤路線的出現,應充分結合城鎮化周邊區域發展現狀及特點,對城鎮化發展潛力進行充分挖掘,優先發展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區,以不斷提升城鎮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
(3)在城鎮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應充分遵循城鎮化發展客觀規律,既要在發展區域綠色的過程中堅持綠色城鎮化發展戰略,又要在城鎮化進程中重視空間格局的優化,同時還應對生態紅線和耕地紅線進行嚴控。
(4)在城鎮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綠色人居建設為核心,關注公眾的生存與發展,重視城市綠化和公共活動空間建設。通過不斷加強生態文化意識的宣傳,提升社會民眾對綠色城鎮化的認識,鼓勵和引導社會民眾特別是農村居民積極參與其中。
(5)在城鎮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既要把握進度,又要控制質量。在對城鎮化人口布局中,應充分考慮城鎮化人口承載能力、資源環境以及生產力布局等問題。在保障城鎮化居民就業的基礎上,通過對綠色人居環境的改善,促進城鎮化質量與水平的提升。
(6)在城鎮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應把握好環境公平與發展效率的關系。在穩定就業的基礎上,有序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為城鎮居民,確保城鎮居民的環境權益,保障公民環境健康,為其提供更加周到的環境公共服務。
可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來推動綠色城鎮化發展的進程[7]。
4.1建設和發展綠色城鎮化進程,應盡量彌合城鄉差距
第一,針對城鄉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異,政府相關部門應不斷推動農村交通、水利、電力、環保、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應逐步建立健全城鄉間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機制以及城鄉社會基本保障體系等,以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融合;第二,針對城鄉間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的差異,應充分結合城鄉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城鄉發展的總體規劃,調整優化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布局,發展現代農業和旅游業,同時實現統一經濟管理體系的建立,以促進城鎮現代化“邊發展,邊治理”模式的形成;第三,針對城鄉間生態環境差異性,統一環保體制,完善城鄉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不斷強化城鄉生態建設,集中整治農村垃圾和污水,以實現城鎮與農村生態環境的融合;第四,針對城鄉間文明與生活方式的差異性,應通過城市文明帶動農村文明建設,充分利用農民自身力量和農村現有的資源開展一系列的文明建設活動,實現城鄉間文明與生活方式的融合,進而促進城鄉社會文明的一體化;第五,針對城鄉間發展規劃一體化與整體形態的差異性,通過編制和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開展實際調查,整治村莊建設問題,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的改善。
4.2加強生態城鎮建設,促進綠色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
首先,應通過轉變傳統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鎮發展方式的高效益、低污染和低消耗;其次,作為城鎮化發展動力,現有的城鎮工業存在著能源消耗嚴重和環境污染危害大等問題,應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和工業鏈,實現工業發展、資源消耗、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的工業;再次,通過改變不合理的耕地使用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耕地保護的農業制度,走持續農業道路,要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實現農業現代化;最后,在城鎮化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倡導綠色消費生活方式,以實現環境友好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4.3政府應做好綠色城鎮化建設與發展的角色定位,完善環境保護政策
第一,政府應轉變傳統的職能,充分發揮公共管理的作用,維護全社會的公共利益;第二,政府應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立綠化帶,強化生態環境管理,以實現綠色城鎮化;第三,通過加大環境保護意識宣傳,增強公民環境和生態文明意識,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提高農民的環保素養;第四,完善資源與環境的立法體系,把市場運行機制使用到資源與環境管理中,以建立健全環境和資源保護法律體系。
總而言之,綠色城鎮化已成為我國城鎮化進程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推動綠色環保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戰峰,楊春玉,吳瓊,等.中國新型綠色城鎮化戰略框架研究[J].生態經濟,2014(02).
[2] 李忠,盧偉,王麗.綠色、循環、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3(04).
[3] 郭秀銳,楊居榮,毛顯強,等.生態城市建設及其指體系[J].城市發展研究,2008(6).
[4] 栗煉.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沙:湘潭大學,2013.
[5] 丁元.生態城鎮建設問題研究——以白山市生態城鎮建設為例[D].長春: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3.
[6] 胡萍麗.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9.
[7] 仇保興.建設綠色基礎設施,邁向生態文明時代——走有中國特色的健康城鎮化之路[J].中國園林,2010(07).
作者簡介:李爽(198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市辛集人,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經濟管理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大氣污染治理視角的河北省綠色城鎮建設研究》成果(HB15YJ018)。
中圖分類號:F2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c)-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