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娜 熊媛媛
?
終身教育背景下泛在學習環境構建的研究
□張利娜熊媛媛
【摘要】本文在終身教育及泛在學習文獻資料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數字化學習技能及特征,融合學習信息資源庫、完善的學習服務體系和學習共同體等要素,構建半結構化的泛在學習環境模型,以期對終身教育模式的實現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終身教育;泛在學習;無縫學習
“終身教育”這一思想自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正式提出以來,短短幾年便成為很多國家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我國提出“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模式,教育部開始主持終身學習體系建設項目,力求每一位公民教育的平等,強調個人一生中持續性地進行學習的過程。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完整學習時間的機會少之又少,對小片段、非整塊的泛在學習提供終身教育支持服務成為當前的迫切需要。
保羅·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指出舊教育體系的多種不足和遺憾,并提出將終身教育與人們日常、職業等聯系起來,是第一個系統闡述終身教育概念的倡導者和奠定者。1965年歐洲教育部長會議上瑞典部長帕爾梅提出“回歸教育”的設想,即“學習、勞動、再學習、再勞動……”,循環往復,同時對大學畢業、在職、退休等狀態也提出繼續教育等想法,使終身教育體系思想逐漸豐富和完善。R. H.戴維認為終身教育應該是個人或諸集團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過每個人的一生所經歷的一種人性的、社會的、職業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柯伯勒(A.J.Croplcy)提出終身教育三項原則:學習是終身的歷程;不管在什么樣的情境都會學習;終身教育的實現由個人完成,以實現自我價值,不必依賴傳統教學模式。雖然各個專家的表述側重不同,但都包含了人一生在生活中各個領域接受教育的全過程。終身教育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包含各種不同的教育模式,對我國教育觀念的革新、建立學習型社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Mark·Weiser最早提出“泛在計算”是泛在學習的衍生,泛在學習又叫無縫學習、普適學習、無處不在的學習等,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哈佛大學在2003-2005推行“用于泛在學習的無線手持設備”(Handheld Devices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HDUL)項目和麻省理工學院由Schrier開展的重溫革命(Reliving the Revolution,RtR)項目,這兩項研究重點說明用無線手持設備支持學習,即“便攜式研究助手”和“在線學習的旅游通道”。李盧一、鄭燕林從廣義和狹義上劃分泛在學習的理念,認為泛在學習是遠程教育更為開放的一種方式。尚鮮連、陳靜、牛麗認為泛在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情景、協作學習、學習環境的設計、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郭敦、張天財提出域名解析系統的方案設計,給出詳細可操作的網絡架構設計,為移動運營商提供網絡建設參考。譚支軍進一步指出泛在學習是一種自組織的學習活動,是教育者信條向學習者信條轉變的里程碑。梳理這些研究文獻不難發現,國內外對泛在學習的研究經歷了“是什么”“做什么”“怎樣做”逐步深入的探索歷程,這為泛在學習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目前,終身教育理念已成為各國教育事業的主流思想,泛在學習的提出為終身教育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式,U-learning技術為終身教育提供了隨時隨地學習的可能。國內許多學者在二者的融合方面進行了綜合探討。劉婷、丘豐認為當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終身教育制度,泛在學習為終身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模式,將終身教育的終身性、全民性貫徹于泛在學習中。石慧慧、劉奎認為泛在學習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求,有利于構建學習型社會教育的最高目標。肖君等指出從“一庫”“四平臺”“五中心”構建U-learning技術環境,為無時無刻無限制的終身學習提供了機會。張雪、李子運論證了泛在學習的各個特性,為終身教育發展提供了真正的可行性。王民、顧小清和王覓認為泛在學習和終身教育的共性都體現了“持續性”,讓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王浩提出從“泛在學習對象及環境分析”“泛在學習的資源的設計與開發”“泛在計算技術與教育環境的整合”“泛在學習教學策略與教學活動的實施”以及“泛在學習評價”五個視角構建泛在學習環境的建設模型。楊麗娜、肖克曦、高蓉蓉認為在終身教育理念視域下研究泛在學習,是對信息時代多元化學習、貫通性學習理念的發展與深化,也是實現終身教育的最高目標。郭靖花將泛在學習逐漸融入生活學習中,為廣大學習者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無縫學習方式。
在實踐環節,專家們提出一種“學習超市”的意見,建立無處不在的學習環境是依賴于軟件各個接口終端、支持平臺、網絡。用戶使用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根據具體環境,利用終身教育平臺,以獲得所需知識。例如,在世博會期間,將迎接或等候外國友人的自由時間充分利用,在終身教育平臺上使用“世博英語”課程,為英語口語“熱身”。這種具有真實學習環境的泛在學習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果,并給終身教育注入了新的內涵,這也成了踐行終身教育理念的新形式。
各位學者從不同的視角論證了泛在學習形式對實現終身教育的積極性作用,提出了終身教育背景下構建泛在學習環境的構想。從這些建構方案中不難看出一些共通點:建設豐富的泛在學習資源;提供完善的泛在學習服務體系;以學習者為中心。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網絡學習資源、學習方式的實現及學習設備幾個關鍵點構建泛在學習環境(詳見圖1)。該模型的核心功能如下:

圖1 泛在學習環境模型圖
1.以學習元為核心的學習資源種群
基于泛在的通信網絡鏈接學習者需求的資源、已有的網絡資源、關聯性資源(數字圖書館)和泛在學習資源,構筑學習信息資源池。該信息資源池可以根據數據挖掘進行關聯學習資源的信息推送,學習者可以通過資源池輕松獲取學習資源,而無須盲目尋找,模型如圖2(P6)所示。
模型以這一學習信息資源池為核心,建設由學習活動、學習內容、生成性信息、格式信息組成的學習資源庫,通過這四大模塊構建信息資源強大的后臺,無時無刻地供給、更新、傳遞給學習者,形成學習資源種群,通過各學習群體之間的交流等將資源利用到最大化。
2.完善的泛在學習服務體系
泛在學習的實現離不開完善的服務體系,模型從構建學習共同體、提供傳統教育與泛在學習的融合平臺(物理空間)和網絡技術平臺幾個方面提供可行的學習支持。首先,模型融合學習活動、學習評估、個性化學習資源推薦、社會認知網絡、語義檢索、學習工具、適應性呈現等提供全面的學習服務,充分考慮了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教育環境變革的需求,大大促進泛在學習中學習者、資源、學習設備和基礎支撐技術環境的良性循環;其次,針對學校教育現狀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薄弱這一特征,模型通過物理空間平臺將信息空間與傳統教學模式結合,提供多樣化教育。在互聯網上,設計者可以根據學習者的需求,通過自適應的引擎督促用戶的學習進程,分析測評結果進行查漏補缺,擺脫傳統教學的題海戰術,同時,結合微課、MOOC等新型教學模式推送相關知識和重點考察學習者的薄弱環節鞏固訓練,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后,提供交互的網絡學習平臺,在網絡覆蓋面積廣的環境下,允許輸出HTML5的工具,為移動設備創建特定的學習模塊,如移動發布平臺Achieve Learn Cast、對中央平臺設備的支持Adrenna Mobile、移動應用程序的跨平臺課程編輯工具Appcelerator Titanium、Articulate(包括Presenter和Screenr)其功能是把學習內容發布到移動設備上、eQuick使移動學不受時間、方位或特定的平臺限制等模塊的運用,讓人們可以把在路上等待的時間用來學習。

圖2 學習資源庫模型
3.突出學習者的核心地位
從泛在學習到終身教育的實現,學習者始終是核心,既要保障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權,又要使學習者樹立起主動的學習意識。模型中學習共同體支持學習交互、學習支持和學習資源信息的雙向溝通,有利于學習者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此外,模型在泛在學習環境中嵌入物理空間,充分將當前大學生的數字文化和技能納入考慮因素,注重在自主學習平臺搭建的自由度和結構化之間取得一種平衡,開發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本質為學習服務的半結構化自主學習環境。這種學習環境支持多元的評價方式,把權利歸還給學習者,這種新模式有利于解決學習的局限性和消除不公平教育。
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知識的不斷更新,推進了終身教育的步伐。移動設備和智能技術的進步使得“碎片式”“實時性強”的泛在學習模式備受關注,為無時無刻無限制的終身教育的實現注入鮮活的動力。
本文依托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U-learning的大學生自主學習環境建構研究”在對高校大學生泛在學習特征詳細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以終身教育為目標,從泛在學習資源、泛在學習服務體系、泛在學習的主體——學習者幾個方面構建符合現有大學生數字文化和技能特征的半結構化泛在學習環境模型。接下來會重點關注在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現。
參考文獻:
[1]李盧一,鄭燕林.泛在學習的內涵與特征解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4):17-21.
[2]尚鮮連,陳靜,牛麗.泛在學習環境的構建與研究[A].2011年全國高等職業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學術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
[3]劉俊,趙呈領.泛在學習中自適應學習管理系統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1,21(6):129-133.
[4]郭敦,張天財.論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胺涸趯W習”的構建[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9):1993-1994.
[5]馮宜.基于Podcasting的泛在學習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1,(24):6-9.
[6]譚支軍.基于學習者信條的泛在學習再審視[J].成人教育,2012,32 (8):39-40.
[7]石慧慧,劉奎.U-learning與終身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8):20-22.
[8]謝前任.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9]左秋明.論終身教育思想的淵源與意義[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07,(2):52-53.
[10]溫明,盧波.西方國家終身教育成功經驗及對我國成人教育發展的啟示[J].職教論壇,2015,(24):54-58.
[11]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陳樹清,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編輯:秦俊嫄)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U-learning的大學生自主學習環境建構研究”(編號:2014SJD037)和2014年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基于項目教學的大學生團隊式學習模式探索”(編號:yjg1420)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1-0004-03
作者簡介:張利娜,碩士,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教育;熊媛媛,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經濟管理系學生。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