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芳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我們教師除了重視知識的傳授過程之外,更要關注學生思想的變化過程和能力的提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171-01
初中思想品德課不僅是一門學科的日常教學,也是一種對中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的引導教材,是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最佳途徑之一,只要在基礎階段打牢基礎,才能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少走彎路。如何更好的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工作,是我們當前要著重解決的問題。本人從以下幾點進行探討:
一、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嚴格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教學為“輔”的理念
提倡要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課題參與度,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體現在教學上,教師可以簡短的把需要講解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給同學們傳達,然后多留一些時間給同學們自己,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把握,然后讓他們按照“教師”的角色,把自己的理解講出來,這樣就可以改變學習被動學習的單一模式,變被動為主動,以“主人翁”的姿態對知識進行學習,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還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辯論,增強駕馭知識的能力和方法。
二、對知識點進行遷移,擴展教學思路我們都知道,思想品德知識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教師要充分利用對知識點的遷移,幫同學們構建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讓學生具備知識點遷移的能力,由此及彼,充分發揮聯想,擴展知識空間。比如在“正常情緒”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式教學引導,比如問一些“情緒影響的因素”、“情緒的表現方式”、“情緒產生時,人的身體會有什么表現”、“情緒變化會不會影響人的身體狀況”等等,用問題進行導入式教學,通過生物知識和政治知識的結合,讓同學們自然而言的對政治課加深了印象,鞏固了知識,同時也加強了對生物知識的把握。
三、因材施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我們傳統的考試體制決定了我們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只有通過考試來實現,分數就是說明問題的最佳表達方式
在這種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體制下,學生難免陷入死記硬背的漩渦,只要記住了就萬事大吉。這種結果不僅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尤其是不利于在新課改條件下對學生的素質提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要切實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知識儲備,加強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在新課改下,我們可以嘗試著對學生按照學習成績和素質基礎,以及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進行分組分類,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成長,從而讓每個學生真正的融入課堂,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體驗到自己的成長。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教師才能按照教學計劃,針對學生的個性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需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有的需要用有哲理的故事來感染,有的則需要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對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綜合運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原理,提高學生對課堂認識的深度,達到快遞傳授知識,提高學生素質,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
四、理論結合實際,讓知識發揮效用我們學習政治的最終目的,還是在于通過學習政治知識,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一批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合格中學生,從而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中學時代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學生都處于身體發育的黃金期,人生觀初步形成,這個時期的教育會對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終生都有深遠的影響。所以,筆者在課堂上提出“讓政治課堂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當中不斷引用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去輔助教學工作,巧設生活場景,通過課堂模擬,比如播放一些音樂作品等,將生活化的場景在政治課堂上重現,讓學生們在熟悉的設定場景中體驗知識的魅力,從而順利打開他們的思想的閥門,積極開動腦筋,把生活和政治教學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通過在教學中增加生活化的場景片段,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促進了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五、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教學方法并把它們組合起來,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選擇教法組合時,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在講授《特殊群體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一課時,由于前面已經講過關于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所以在這里對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法律特殊保護的內容采取想一想,查一查,讓學生回憶一下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如何規定家庭、學校、社會、司法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責任的。對其他內容可由學生討論,然后老師進行評點、引導。在個性心理特征方面,同一年齡段的不同學生在氣質、性格、能力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性。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有的放矢。要發揮其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使學生都能健康成長.總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尊重中學生的個性,在政治課課堂上,積極想辦法改進教學方式,研究教學方法,通過教學的改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高效率的學習政治課基本知識。所以。在政治課的教學中,要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不同特性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讓這些基礎各異,個性不同的中學生在政治課堂的學習中共同進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引經據典,善于聯系生活,通過生活中的素材和生活中的場景在政治課堂上重現,提高學生對政治課堂的重視程度,懂得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增加知識的遷移和拓展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 偉.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學[J].考試周刊,2010,(46)
[2] 王大力.轉變初中思想政治教學觀念[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0,(03)
[3] 敖澤娟.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情感滲透[J].學生之友(初中版)(中考月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