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琴
摘 要:小學品德教育對于兒童道德意識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品德教育逐漸回歸生活。通過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教師積極地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豐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此本文就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390-01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生活化教學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融合,為學生多制造感受生活的機會,讓學生體驗生活,享受生活的樂趣,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地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全身心道德素質發展,充分將學生的品德培養到最佳,讓學生在未來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多的奉獻。
一、轉變理念,讓課堂回歸到生活
教師的作用不僅應該是組織學生學習的領導者,還應該是支持學生學習的堅強后盾,更應該是鼓勵學生進取的評定者。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責任變得更加多元,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教授學生知識,還需要在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解惑。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打破以往的傳統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方式和理念,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年齡段具有的特征為出發點,進行課程教育,讓學生在社會中學會怎么做事怎么做人。老師要認真地設置合適的活動氛圍,組織靈活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形式幫助學生體會豐富的情感、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優良的道德品質。
讓課堂教學回歸到生活,就要求老師摒棄掉教科書的束縛,讓學生向課外拓展,校內向社會延伸,讓課堂的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實際中,讓學生自主感悟,構建自己的道德規范。
二、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感性認識多于理性認識,親身經歷的事情會讓他們記憶深刻,教育起來更容易接受。但是,小學生經歷的事情較少,而且經常在家長的庇護下生活,更不容易接受到生活的教育。為了使學生們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快樂健康的成長,教師應該經常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創設適當的情境,模擬真實的生活,讓他們明確是非觀念。例如,在教學《遠離危險》時,特意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真實發生的危險視頻:兒童被卡在陽臺防護窗上,在河邊玩耍不慎落水等,這比我們空洞的說教效果好很多,學生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很迫切地想學下一課《遇到危險怎么辦》,并且都積極地記住了那些求助電話。又比如在教學《做事有始有終》一課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讓他們分兩組:一組同學寫好作業后把書包、鉛筆放到原來的位置:另一組同學寫好作業后不整理書本。接著讓他們模擬課間活動,結果,整理好的一組書本紋絲不動,而另一組,書本亂了不說,好多同學都說自己的筆不見了,作業被踩臟了。學生從這樣的小事中就能認識到做事有始有終的好處,這樣便于他們在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使他們受益終生。
三、教學內容指導生活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聯結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學生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教學完《保護環境》課程后,以“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一是讓學生自編以“保護環境”為主體的手抄報,學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類保護環境、破壞環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創作抨擊人類破壞環境的行為、展望環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畫等。學生在搜集資料、寫文畫圖的過程中,心靈會受到震撼。當孩子們將自己的手抄報展示出來時,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學到的環境知識將得到擴展、補充,環保意識得到增強。二是組織學生對家鄉的河水的現狀進行調查,鼓勵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對河水進行分解、過濾、凈化等,發動學生開展保護身邊水源的活動。三是組織學生踏青、野炊,引導學生注意如何尋找野餐的地點、如何處理垃圾、如何維護環境的整潔,不隨意攀折花木,不亂扔垃圾等。
四、開展實踐 知行結合
現代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該經常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優良品德,比如,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現實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小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師必須落實新課改的精神和要求,必須認識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動地探索和總結,尋求該學科教學實踐的有效途徑,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
參考文獻:
[1] 潘茂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
[2] 杜肆貳.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3)
[3] 王文軍. 淺談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0,09
[4] 雷曉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生活化策略[J].學周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