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飛+荊瑩+蘇福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177-01
現將“透鏡”教學的拾零簡述如下,用以跟同行交流,并望得到各位師長指教。
1、研制實驗器材:如圖1~圖3所示;
(1)用瓶壁薄而均勻的玻璃小瓶裝水立放,替代玻璃透鏡安排學生實驗(實驗前教師先演示:裝水立放的玻璃小瓶,在空氣里對光的作用跟玻璃透鏡十分相似)。
(2)“三束平行光源”(已經通過“科技成果技術鑒定”;曾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和展出,受到了很高的評價,樣品已存放在聯合國教科文亞太地區局”):前后移動燈座,可使三束光線發散或會聚;左右微移燈座,可調節三束光線間距;無需暗室條件(用書本遮擋直射的陽光即可),非常便于學生實驗使用。
(3)學生使用自制教具(每件均能升降高度5cm)如圖3所示,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2、改迸教學方法
初中物理知識,學生幾乎都是通過實驗探索、自學或教師講解等渠道獲取的,極少應用“理論推導→實驗驗證”這一重要的科學方法。在教學中我們的作法有:
(1)按圖4所示:先引導學生依據光的折射規律逐步畫圖,得出玻璃凸透鏡在空氣里對光的有會聚作用,然后再用單束光源和梯形玻璃磚,驗證其結論是正確的,教學效果很好。
(2)重視三條光線:圖1的A瓶能顯示凸透鏡能把“平行主軸的入射光線會聚在主軸上”:B瓶顯示“調試后的凸透鏡能把過焦點的入射光線會聚成平行光”:中間的1條光線則證明:“通過光心的入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至此教師要強調:“光在真空里;在同種均勻介質里;光從一種均勻介質垂直射入另種均勻介質里;和光通過薄透鏡光心時,是沿直線傳播的”!明確“光的直進原理”的全部內涵)。
(3)依據凸透鏡的三條光線,引導學生畫圖推導,得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如圖5所示:
①當u>2f時,凸透鏡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實例:照相機);②當u=2 f時,凸透鏡能成倒立、等大的實像;③當2f>u>f 時,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實例:投影儀);④當u= f時,凸透鏡不成像;⑤當f>u時,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應用實例:放大鏡)。
學生使用圖3所示的自制教具,順次驗證上述5條成像規律正確無誤,教學效果很好。
(4)教師小結:依據己知的物理知識(光的折射規律和凸透鏡的三條光線等),應用數學工具(幾何作圖等)推導演繹、得出新的物理規律,并能用實驗證明是正確的,這是學習物理的又一個重要方法!請同學們予以關注。
3、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
(1)對常見“透鏡對光的作用”論述的質疑:請看下列實驗事實:①圖6顯示裝水的小燒杯,在空氣里對光有會聚作用;②圖7是用鉛筆壓住空小玻璃瓶(相當于“空氣柱形透鏡”),置入裝水小燒杯里,它對光卻有“發散作用”!其原因是:空小玻璃瓶把小燒杯里左右兩部位的水,分割成兩個“水凹透鏡”,水凹透鏡在空氣里對光就有發散作用!
(2)得出結論:
①透鏡對光的作用:是由“透鏡的種類、制作的材料和置于哪種介質里”3個要素決定的!我們認為:只提透鏡種類、丟掉另外兩個要素的論述,是不準確的物理知識!實驗證明:用玻璃和水等傳播光速慢的介質材料制作的凸透鏡,把它置于傳播光速快的空氣介質里時,它對光才有“會聚作用”! 反之凸透鏡對光則有“發散作用”。“結論”里只講“實驗結果”、不提“實驗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最大弊端?、趽苏n文里要補寫“常見”或“常用”的“透鏡對光的作用”。
因受篇幅所限,凹透鏡對光的作用等不再贅述。
4、學生實驗拾零
(1)原理:①光的折射規律”;②成虛像時還要應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2)調節:實驗前要調節,要使蠟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①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蠟焰可以稍高點);②能在同一條直線上(蠟燭不得傾斜等);③鏡面和光屏的表面還要跟光具座的軌道垂直等。(3)觀察:要把試題的內容變為學生實驗觀察的內容,例如:當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時,從蠟焰一側看鏡里有幾個像?它們是怎么形成的?……
(4)數據:由于光具座的0刻線在左端,故要強調:①物距(決定成像性質)u=凸透鏡光心處的示數,減去蠟燭中心處的示數;②像距υ=光屏中心處的示數,減去凸透鏡光心處的示數。
(5)表格如右:①“像的性質”是由4個要素決定的,應該補充像的位置在“哪一側”(可填像跟物是“同側”或“異側”);②表格右側可以補充一列“應用舉例”。
因受篇幅所限,其余淺見不再贅述。向提供圖片和提出很好修改建議的王秀峰高級教師致謝!以上謬誤難免,敬請各位師長施教。